春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張國榮《春夏秋冬》

...

文丨舊故麻袋


又是一年四月一日,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自春節假期起,我就沒能好好過上一個節,沒想到,回杭後遇到的第一個節日竟然是“愚人節”,莫名覺得有些好笑,但轉念一想,總算是迎來了春暖花開的四月,我竟意外見證了“杭城春色”!

不過比起“愚人節”,我們更樂于将“四月一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與“張國榮”聯系在一起,曾經我們忌憚在這一天被人愚弄,如今卻多麼希望當年的張國榮隻是在這一天愚弄了我們。

...

2003年,13歲的我還處于懵懵懂懂的年紀,嗅不到死亡的悲傷,身邊偶爾也會有親人離世,但面對那一陣陣此起彼伏的哭聲,我更樂于等待飯席間的美味佳肴。

那時的我,對張國榮說不上熟悉,倒也并不陌生,從小就有愛讀報的習慣,每每拿起報紙,最先翻閱的是“文娛闆塊”,自然對明星們的“八卦資訊”爛熟于心,無論是他的電影、他的歌曲,還是他的性取向,在當時的娛樂圈都是“爆炸性新聞”,雖然我對這個還未熟識的男人所發生的一切不痛不癢,但當我看到他自殺的新聞時,還是不由得大吃一驚。

“魔幻”這個詞,用在那一年“愚人節”似乎也毫不為過,張國榮像是給世界開了一個“大玩笑”,就此離開了。人們陷入無盡的哀思中,有不舍、有不甘、有不忍、有不願......很多人無法理解他自殺的行為,甚至一度傳出“假新聞”的消息。

...

面對這個措手不及的結果,我沒來得及多想,又埋頭到“學海無涯”中。“自殺”、“抑郁症”、“同性戀”......對于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野娃子來說,聞所未聞,當然,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些詞在我往後的歲月裡竟會出現得如此頻繁。

後來,随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慢慢了解早已去往另一個世界的張國榮。聽他的歌,哼唱一句句宛若煙火的詞曲;看他的電影,被他深邃的演技折服。

他唱《沉默是金》、《風繼續吹》、《倩女幽魂》、《春夏秋冬》、《奔向未來的日子》、《全世界隻想你來愛我》......應了那句“我就是我,是顔色不一樣的煙火”,在演唱會上的他和在影視作品中的他是截然不同的,我相信比起“演員”,他會更鐘情“歌手”這個身份。

但事與願違的是由他出演的影視作品遠比他唱的歌曲要來得更為紅火,《霸王别姬》、《胭脂扣》、《阿飛正傳》、《春光乍現》、《英雄本色》、《東邪西毒》......随便拿出一部作品都是各個影視題材中的“王者”。

我喜歡他的旭仔、十二少、宋子傑、程蝶衣、甯采臣、歐陽鋒、何寶榮......每一個角色都能讓人無比信服,相信他就是人物本身,除了他就再也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替代了。

...

再後來,我理解了他的孤獨,明白了抑郁症的可怕,甚至可以想象他做出“離開”決定時,是抱着怎樣的決絕和解脫,這個世界我們無法改變,既然不想被世界改變,不如就此離開,好過淪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我想也就是因為“苟且”,才能讓自己尚在這個世界生活,如果抛棄“苟且”,說不定也會無法忍受,選擇離開。

不過,“離開”這事倒不急于一時,俗人一個,有太多的七情六欲,有太多的牽挂,是“放不下”救了這些不急于“離開”的人,而你,恰恰選擇了“放下”。

每一年,這一天,都會有無數的人點亮一盞叫“張國榮”的燈,我想Leslie應該能夠看見,請允許這樣稱呼你,因為我也步入了30的年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年人”,你還停留在47歲的年紀,即使十七年過去,依舊是我們記憶中的模樣。

我想,我們這代80、90後,終此一生都會記得你吧,你選擇了一個特殊的日子玩笑般的離場,我們卻認真記了一輩子!

十七年過去了,你的笑容還在,春天又輾轉來到了四月,隻是今年有些難,我相信你一定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