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Benedetta》改編自《Immodest Acts:The Life of a Lesbian Nun in Renaissance Italy》,影片中沒有交代這位有着戲劇性色彩的修女的結局,原著中Benedetta于1661年8月7日在修道院因病去世,在死後依舊有信徒想要仰慕她的屍體。

...

貝内代塔露出乳房的海報看起,本片是地大改動于《Immodest Acts:The Life of a Lesbian Nun in Renaissance Italy》。不光指對曆史改動之大,原文中巴爾托洛梅娅針對貝内代塔帶着威脅性的控訴也被範霍文消除了。

原著控訴——這些事情或許可以澄清他們究黨是來自天堂的犬使,還是來自地獄的惡魔,這個修女貝内代塔,連續2年每星期至少三次在晚上寬衣廚寝之後,總是要等着她的陪伴寬衣,然後詭稱她需要幫助,叫她到她那邊去,巴爾托洛梅娅過去後,她就抓住巴爾托洛梅娅的手臂,把她推倒花床上。她就像個男人那樣擁抱巴爾托洛梅娅,壓在她身上親吻,還對她說些情話。她對巴爾托洛梅娅的挑逗是那樣的火熱,結果使兩個人都玷污了自己。她就這樣強迫巴爾托洛梅娅待在她身邊,有時是1個小時,有時長達兩三個小時......"巴爾托洛梅娅的證詞肯定使她的聽衆大為震驚。他們中有些人可能在安東尼奧,戈麥斯、格雷戈裡奧·洛佩斯和普羅斯佩羅·法裡納奇的法律诠釋一類的著作中讀到過這類案例,近幾十年來,這些著作已經印刷出版,并在意大利廣為流傳。然而,從書本上讀到這類案例是一回事,自己親耳聽見這種事情又是另一回事,就他們所知,在意大利任何一個女修道院中都還沒發生過這種事情.與原作思考重心的割裂,在觀感上帶來一種似有似無、難以名狀的錯位。範霍文最後告訴我們,比宗教壓抑之下的女性性欲和命運更高深的主題,那就是教廷權力機構對待信仰的虛僞。宗教團體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之中存在的虛僞也并不一定完全是他們本身的問題,而是更強大的某種力量借助這個群體而體現出來的問題。

如果我們還在想着用某種方法或者借助于某種力量去“破解”宗教中的虛僞,那麼最後的結果有可能就是迫使宗教中的虛僞更加的愈演愈烈。對立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隻有消融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而這個消融,前提是我們自己本身有足夠的量和度。一切順其自然,自然是宇宙中最純淨最真實的力量。西方最早記錄在案的女同性戀事件,被人類社會刻意掩埋了兩千多年的女性欲望與權利争奪,最終又淪為探究另一個不合時宜的工具。

貝内代塔自1599年來到泰亞廷修會後,她在修會巾的頭幾年從表而上是平淡無奇的,修會裡的其他修女在20年後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貝内代塔進入修會和其他女孩一起生活後,她的所作所為都非常恭順并堪稱典範,不過隻有貝内代塔自已才意識到,超自然的現象已經開始顯露,貝内代塔對聖母顯靈的反映與她早年對待超自然現象的态度完全不同,以前她把奇迹當作自然中的事情一樣看待,現在她卻被奇迹吓得驚慌失措.聖母的顯靈證明了上帝無所不在的力量.就像在女修道院中,為了強化修女的宗教信仰而讓她們閱讀的那些聖徒的奇迹那樣。

幻想的意象 | A1.

第一次幻想——遇到Bartolomea之前的戲劇表演中看到耶稣召喚自己成為新娘,是對于全片第一次神秘化以及作為全場鋪墊的意象概念。貝内代塔的童任和孩子氣的真誠正在讓位給成年人的宗教世界,鄉土文化正在為宗教文化所取代。童話式的女主人公正在開始追随諸多聖徒的足迹。由于害怕,beineidaita沒有将那天她在祭壇前看見的全部情景告訴院長和修會果的其他人。她隻是簡單地說聖母像倒下來了——這是個被認為不幸,但并非災難的消息。最後,貝内代塔也讓自己相信是這麼回事。當然,聖母像倒下來這件事可以有各種意義,這或許是神聖卷顧的象征,就像貝内代塔最初所想的那樣;這事也可能是個壞的兆頭;或者這隻不過是一件毫無重要意義的自然偶發事件,就泰亞廷修會的人來說,她們認為這事有些不詳,但并沒有把它看作多麼了不起的事,這件事是幾十年之後通過同憶複述出來的,看來在當時并沒有産生重要的影響。beineidaita很快就湮沒于默默無聞的共同生活之中了。

...
移動牽涉到空間的元素,也牽涉到時間;所感受到的時間與節奏感,都是由這個鏡頭的運動而來的。運動牽涉到時間,側後運動鏡頭可以在觀衆心中産生“期待”與“滿足”的心理效果,為後面的耶稣的又一次降臨做鋪墊。

耶稣是救世主,就像牧羊人一樣保護羊群,而羊群代表人類。 耶稣出生時是牧羊人先發現的,且被天使告知這是主。總之耶稣和牧羊人、羊群有不解之緣。

第二次幻象:在大廳衆人合唱時,被進入修道院的貝内代塔在背後被偷偷撫摸。禁忌行為激發貝内代塔罪惡感,從而“第二次”看到幻象,自己被蛇纏繞,然後被耶稣拯救。《聖經》白紙黑字寫道:“酒發紅,在杯中閃爍,你不可觀看,雖然下咽舒暢,終究是咬你的蛇,刺你如毒蛇。”毒蛇象征誘惑,在貝内代塔被巴托洛梅娅的挑逗後,它們三五成群地襲擊貝内代塔。好在女主還沒自我放飛,心中的基督聞聲趕來,揮劍殺死毒蛇。這類動物象征在2017年的《西爾瑪》中也出現過,女主幻覺中感受女二觸摸,一條毒蛇蔓延至其咽喉深處,當貝内代塔向神父告解,被老院長點明需要主動受苦才能更靠近耶稣之後。盡管夢幻中具有慣常的場景和高揚的情調,但她看待這些幻覺的心情卻是複雜的,像其他的夢幻者一樣,她明白夢幻力量的危險性。作為一個生活在宗教氣氛濃厚的社會裡的笃信者,她并不懷疑夢幻的真實性,将這種現象視為病理性幻覺的現代觀點在那時還沒出現。盡管夢幻中具有慣常的場景和高揚的情調,但她看待這些幻覺的心情卻是複雜的,像其他的夢幻者一樣,她明白夢幻力量的危險性。作為一個生活在宗教氣氛濃厚的社會裡的笃信者,她并不懷疑夢幻的真實性,将這種現象視為病理性幻覺的現代觀點在盡管夢幻中具有慣常的場景和高揚的情調,但她看待這些幻覺的心情卻是複雜的,像其他的夢幻者一樣,她明白夢幻力量的危險性。有夢幻者中常見的另一種異端思想,就是相信通過祈禱和與神交合,他們可以超越個人罪似的羁絆。反過來,他們自己的至善狀況又能夠作為他人獲取神恩的直接通道。仔細的證詞中這種思想的蔭頭,特别集中地檢查了她叙述的耶稣的告誡“她必須小心保持内心的純潔,給所有的修女作好榜樣,主要就是澄清前一次訊問的證詞,切基又仔細地查問了這段陳述.貝内代塔相信她有能力比其他人達到更高程度的善嗎?她相信她能保證其他人的得救嗎?"她毫不懷疑地堅信,她能做的事,其他人也能做”,她回答說。她的意思是說,她要為那些聽她講道的人作個好榜樣,她不能肯定那些以她為楷模的人是否會得救,但作為總是寄希望于上帝的她來說,她隻能是希望她們能得救”。大教長及其随員滿意地得知貝内代塔夢幻的内容和意義與信仰并不相悖之後,他們還弄清了貝内代塔恢複正常後夢幻對她的影響。一般都認為,真正的夢幻都不會使夢幻者因得到神的眷顧而驕傲,與之相反,他們變得更加謙卑,更加明白靈魂所沐之總惠遊非山于其自身的優點,而隻是由于上帝慷慨的疑予。作為感激的回報,一個真正夢幻者的靈魂會煥發出新的追求美德之路的熱情,并!與他人分享其獲得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在看見幻象之後變得傲慢和缺乏博愛,則暗示出這是惡魔的假像。

...
《聖經》寫道:“酒發紅,在杯中閃爍,你不可觀看,雖然下咽舒暢,終究是咬你的蛇,刺你如毒蛇。”毒蛇象征誘惑,在貝内代塔被巴托洛梅娅的挑逗後,它們三五成群地襲擊貝内代塔。好在女主還沒自我放飛,心中的基督聞聲趕來,揮劍殺死毒蛇。

第三次幻想:耶稣要求女主獻身,女主拒絕,完成了對他權力的反抗。中間還有一個對比性場景可以佐證,在第二次幻象至第三次幻象之間,女二在女主換衣服時提出想看一眼,女主的回應是:“我們無權在其他人面前裸露身體”,這個階段的女主是真的不能,因為她還沒有獲得向他人展示自己身體的“權力”,而在第四次幻象結束之後,女主有多次全裸的場景,因為此時的她已經擁有了決定如何展示自己的身體和向誰展示自己的身體的“權力”。

...

第四次幻象: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難,女主上前褪去耶稣的衣衫裸露出的是女性生殖器,女主與耶稣雙手合并,通過此感受耶稣所感受到的苦難。前兩次幻象中的女主都處于權力服從的地位,到了第三次,推翻了他權力,而到這一次,她建立了新的權力,由服從者轉變為權力的支配者,完成了神性權力與人性/欲望的結合,完成了自身的覺醒,在幻象裡,态度都是非常明晰的而在最後一次的幻象裡,而從這一次幻象之後,貝内代塔和女二的同性關系也徹底浮上台面。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耶稣為何隻在前45分鐘的劇情中出現過,第四次幻象之後耶稣所有的行動和話語皆通過“附身”女主而展現,而不再通過實體展現,因為覺醒後再沒有耶稣,是權利配合的主宰者。

...

人物與曆史 | A2.

貝内代塔與“貝内代塔”

...

究竟女主是誠實的教徒還是上帝,結尾也沒有完全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是在上帝感召下用技法成為了上帝替身,也可以是中世紀無處可走的騙子為了權利欺騙了整個城市。處處滲透出意大利中世紀宗教的虛僞,以及不得不依賴神性獲得慰藉的社會。女一在第一天來到修道院,院長站女一,她們是利益共同體,女一第一次看到耶稣是他在牧羊,劇情推動,女二闖進修道院大門,後面跟着一群羊和把他當媳婦的爹。所有人都在信與不信,信仰可以為我所用,隻要足夠虔誠。聖痕的真實與否已經不再重要,誰能取得對上帝旨意的最終解釋權。導演展現宗教權力結構矛盾的完成度之高,高到看不見漂浮在主題表面之上的情欲片段,與電影主旨根本不相關。兩位女主是相愛的,但是二人家境、生長環境、天賦點都不同。貝内代塔很典型的已經夠多了,她小時候斥退劫匪這段就表現出了她與常人不同的魄力和勇氣。“神谕”,是為了得到權利,權利不隻是修道院的老一,貝内代塔明顯掌控了城裡人的信仰,她就是耶稣。至于“神谕”,是真的因為看到神,而做出的真相。最後的結尾貫穿全劇,女主依然充滿敬畏走向修道院。都沒有阻止她成為心中的渴望。在範霍文的理解,這個故事開頭,更是奔着使命而去的驕傲。

巴托洛梅亞(女二)

...

開啟貝内代塔内心權欲和情欲的人——父親和巴托洛梅娅,對貝内代塔的覺醒過程無比重要的一位人物。

父親送她到修道院生活成長,貝内代塔相信父親的選擇,在演出之際看到雙親欣慰的凝視,不由得生出站得更高的欲望和幻覺——唯有如此,她才能更接近耶稣與基督。巴托洛梅娅落難求助,她懇請父親救下少女,不經意扮演了救贖者的角色。這個少女讓貝内代塔第一次感受到憐憫的力量。随即夢裡顯現出她内心的滿足,與耶稣再次相遇。形象單薄的問題,還體現在讀者觀衆僅能從女主家境優渥等條件略寫,來推測女主文化水平比較高。即使久處封閉環境會使人産生防禦心理,貝内代塔不會對外來者感到驚慌失措,真我和面具形态輪番轉變。使命感是人的另外一個靈魂,貝内代塔完成了自内而外的覺醒過程。

前院長Felicita

...

影片開頭老院長和貝内代塔的父親對嫁妝讨價還價這一段也表現了她更在乎的是修道院意義上的利益,而非神性和基督上的救贖。院長雖然懷疑貝内代塔,但為了修道院的前景甘願妥協讓位。因為女兒為自己而死,試圖報複,去往佛羅倫薩指控貝内代塔 ,也目睹了教廷的窮奢極欲和道德上的腐敗。成為在最終審判中倒戈的關鍵人物。她被定位在了宗教體制化後的一個典型角色。她内心并不堅定,她也并不清楚耶稣基督到底何時會以何種面目出現。即便是她窺破了女主的秘密,最後仍然在一番耳語之後走向了權威的反面。但她心中充滿了疑惑,又在女主的篡權後戀戀不平。但終究她也是在混沌之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宗教籠罩的中世紀或在之後的世界,錯誤的活着。

348年,意大利爆發大規模黑死病,害蟲是主要傳播媒介,草原給了這些病毒宿主一個天然培養皿。黑死病所到之處即是死神降臨。而後羅馬教廷一系列騷操作,奇妙的是,電影中反複提到的疫病帶給人們的恐慌與神迹聖痕的屢屢降臨,都和當下人們的處境暗合。空間的即是政治的。範霍文這次的電影想講什麼了。以往大夥常批判的是資本主義如何加速了愛欲之死,使得愛情粗鄙化,《聖母》則将邊緣的女性視角直接放置到獵巫運動陰影下的宗教背景中來談論,基調雖然有着濃厚的曆史感,但現實寓意無處不在,引發的不僅是人們對曆史的回望,更是對現今的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