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年底想看到現在,終于搶着搶着在工作日的晚上給看了。nm, 無語凝噎,這人物寫得太好了,表演诠釋得太好了。我多少年沒在院線看見這麼好的片子了,上一部應該是19年F來我們一起看的Dark Water.
說到F,這片子他說不定會喜歡,主線思路很像單身男子,一個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And I don’t believe people are not incapable of caring. 散場回來的路上和朋友一起讨論,朋友說這個人物其實是十分自私的:背着照料自己的養女給女兒攢錢,為了後出場的愛人抛棄妻女。我認同,不過這并不與我要實名給本片打上“實至名歸五星”的記号沖突。我現在越來越喜歡這種關于“不完美的人”的故事,原因同我喜歡悲劇一脈相承:不完美,以及事與願違,才是生活的常态。人物有瑕疵是戲劇性的必然,everyone is imperfect, just in differeny ways. 關鍵要看你怎麼诠釋:他/她經曆了什麼才塑造了當下的行為模式,這個行為模式是否在邏輯上連續,以及對如本片男主角一樣敏感的人物的诠釋,在表演時是否采取了比歇斯底裡更高明的處理辦法。本片全部做到了。反複重複着的I’m sorry, 是對不辭而别的道歉、是對讓你痛苦的道歉、是no one would want me to be part of their life的道歉、是I haven’t done anything right in life but I was in love的道歉。I’m evil, but I just want you to feel better in this sad story.
話劇一樣的置景和空間轉換,考驗調度、考驗攝影、考驗表演。前幾場戲過後我還擔心空間調度會缺少變換,沒想到通過訪客造訪加入了門外的空間,一下子在心理上放大了空間面積。後期加入的Alan生前用過的卧室,更是在心理層面把空間打開,不可謂不精巧。除此之外本片攝影也很不錯,大量的主觀鏡頭在诠釋了角色的心理活動之餘,還通過搖移展現了物理空間内容,讓局促的室内空間不顯單調。劇作方面,生命中的最後一周,用授課做為線索,120分鐘的叙事頗有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遺風,阿倫諾夫功力深厚。
好久沒寫過這麼高的評價了,不過細究之下,于我而言副線有些地方可以處理得更好:比如最後一幕Charlie克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站起來走向女兒完成自我救贖,是否有些刻闆地煽情?當然首尾呼應的模式沒有問題,尤其開篇大雨中上帝的代理人不期而遇地敲開你的門為你誦讀,這種救贖遠不比人世間通過愛的救贖與自救來得有力。概念可以。其餘可以完善之處比如一些線索沒有交代完:Charlie質問Thomas, you think Alan killed himself because he wanted to be with me? 如果不是的話,是為什麼呢?因為宗教與父權強權的傾軋?因為得不到認可而煎熬?可以深挖,不過僅到這裡也夠了,完全起到了為主線做前傳的服務作用。瑕不掩瑜。
文中Ellie寫讀書筆記的那本書讓我很感興趣,很想找出來讀一讀。我一直以為那篇散文是Alan當年課上的習作,沒想到是女兒上學寫的。一如我一直以為結尾的海灘是Alan屍體被沖上的海灘,直到散場後朋友給我補上我中間因為去洗手間而錯過的片段才知道,原來是當年和女兒一起度假的地方。You are the best thing I’ve ever done. 我和朋友開玩笑說,什麼真愛什麼先來後到,在閨女兒子面前都不值一提。其實我是認真說的。這是我發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