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黃暴的HBO用一部不黃暴的迷你劇挽回了聲譽,

這部迷你劇就是——《切爾諾貝利》。
作為一個軍事大國,前蘇聯的核工業在全球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核工業對于蘇聯制衡美國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為了取得更快的核工業發展,許多核電站在建築設計和管理上都存在着巨大缺陷,
出于政治的考慮,技術上問題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掩蓋了,
管理上的缺陷導緻了官僚主義橫行,一切為了個人利益,安全被排在了權力的後面,
繁榮之下被埋下了定時炸彈。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引爆了這枚炸彈,大錯就此鑄成,影響幾代人的悲劇就此産生。
人間煉獄切爾諾貝利正式建成,成為各類藝術家的靈感源泉。

這一次,HBO将視角集中在了三個方面:政客、科學家和平民
在《切爾諾貝利》當中,
政客的關鍵詞是“自私”
他們一直是“豬隊友”一般的存在,
為了保全自身利益,政客們不惜謊報軍情,掩蓋事實。
若不是能源部長鮑裡斯自己也深受其害,這種“貓蓋屎”的行徑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
政治大于生命,政權高于一切。
絕非一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那麼簡單。

而科學家的存在在《切爾諾貝利》當中無疑是惡魔與神一樣的存在,
以瓦萊裡·列加索夫所代表的核物理學家,
他們的專業讓他們更明白切爾諾貝利爆炸的嚴重性,以及核污染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因此,他們挺身而出,讓政客真正意識到事态的嚴重性,并采取補救措施;
甚至充當調查記者,一步一步尋找導緻切爾諾貝利爆炸真實原因。
而以迪亞特洛夫為代表的官僚物理學家,則顯得過分的追求權力而不負責任。
科學是一種信仰,一種嚴謹而又嚴肅的信仰,
科學家是一種職業,是一種可以以追求真理為目标的職業,也可以是換取權力的籌碼。
《切爾諾貝利》以科學家之手,還原了人類對于科學的敬畏與無知。

平民作為這次核洩漏事件最大的受害者,
在電視劇中更多的是無知與被動,
他們别無選擇的遭受災難,在别無選擇的死去,
想要與命運抗争的,在災難面前又顯得蒼白無力,
柳德米拉沒有留下丈夫躲過災難,
同樣也沒保住襁褓中的嬰孩,
對于整個災難來說,她是最直接的見證者與受害者,
無處控訴也無力抗争,
但是她依然選擇堅強的活下去,
而這就是普通人百折不撓的力量。

《切爾諾貝利》展示了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
權力的無情與冷酷,
我們面對自然力量的無知與自大,
在自然面前的弱小與無助,
以及一直根植于人類心中的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