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懷斯曼,也是第一次看這種長度的紀錄片,隻能說四個半小時的英語聽力素材是值得的。其實對于我這種業餘影迷來講,我不能夠做到去分析他的空鏡、手法什麼的,但是在觀影過程中的探索讓我感覺到無比的新穎,沒有沉悶的成分在,正好最近在啃威爾遜教授的《美國官僚體制》,所以《波士頓市政廳》事實上正好将文字的内容影視化了,對我來說是很合适的。因為不是專業人士,我更傾向于把它作為一個政治專業的素材來看,波士頓這座城市搖身變成了卡爾維諾筆下的“百科全書”,清晰或者說試圖清晰地展現一個龐大的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不僅僅是政府系統,而是一整個城市系統,非常複雜繁瑣乃至于無法被簡化,這種多樣性的展現和話語的交叉讓這座城市本身成為一台“思維機器”,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導演的觀點和态度,就是熱愛且批判着,并且不斷給予反饋。

還有想起來之前每次打開NBC聽到的前三條top stories當中絕對有至少一條是George Floyd,就這樣持續了半個月之久,所以無論是書裡還是紀錄片裡所展現出來的警力系統,還有政府、警力系統、社區之間的互動都是值得思考的,我覺得片子稍微有一點點缺陷的地方就是媒體系統的運作好像沒有提到,但實際上應該是值得去拍攝的,因為畢竟波士頓郵報的意義還是比較特殊,所以可能導演沒有去拍攝媒體系統的運作是不是在有意回避黨派政治的因素,導演其實并不想讓片子帶上這種符号,所以也在有意識地回避自己的黨派色彩,其實是挺好的。

在觀影過程中,比較深刻地感受到美國社區不同社群之間的強烈差異,男性和女性,有色人種和WASP,不僅僅體現在生活水平和經濟能力之間的差異,還有思考和行事的方式,也看到為什麼有人就是可以做一場parade或者revolution的領袖。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一位女性拉丁裔職業談判家分享她關于性别差異的理解,作為集有色和女性兩個不利因素于一身的代表,她非常坦然地講述自己的經曆,那不是不好的經曆,而是真實的經曆,是關于性别對立的全新角度,确實是有為之一振。

還有兩個鏡頭印象很深刻,就是垃圾攪碎車把大件垃圾和多餘樹枝統統壓碎卷進車裡的場景,明顯讓我感受到波士頓這座城市的獨特性,它肯定不是浪漫平靜的,但它可能是粗犷務實的,這其中不會缺乏暴力因素的存在,無論是它的凜冽天氣還是工程作業,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但它同時又是平靜的,人們都安靜地走在街上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因此這座複雜的城市系統日複一日、按部就班地運轉,這就是波士頓人普通的生活。

其實我真覺得這部拍得挺成功的,導演兼顧了宏觀和細節,最重要的就是展現出了政府系統和社區系統的互動,起碼引起了我的興趣,就真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