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最讓人揪心的,武漢新冠肺炎疫情。

任何新情況,都會馬上沖上熱搜。

此前,一個刷屏級熱搜:

武漢,乃至湖北,物資大面積短缺。

一線的醫護人員,年三十晚隻能拿着泡面湊合。

此前甚至有醫護人員,因缺乏防沖擊護目鏡,不得已把文件夾封面做成簡易的護目鏡。

...

他們中很多人,連續多日高強度工作。

為節省時間、節省已經緊缺的醫療物資,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

...

好消息是:

來自全國各地的頂級醫療團隊,緊急馳援武漢。

廣州南方醫院,四川華西醫院,西安西京醫院,上海華山醫院,陸、海、空三軍軍醫……

他們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參與如此規模的“戰場”。

同樣的,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無數個“第一次”。

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進軍營……

肉叔今天要推薦的,是一部B站和央視合拍的9分紀錄片,它挑選了無數個——

人生第一次

...

第一次。

所有人的“第一次”,都是出生。

在中國,平均每天約有5萬人來到這個世界。

我們。是在全國21萬名産科醫師和18萬名助産士的幫助下,在2.6萬家助産機構裡誕生的。

待産孕婦吳麗輝。

這天,她将在醫院迎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

她自己有個願望,希望這次能生個妹妹,一個哥哥一個妹妹,湊成“好”字。

...

對于很多夫妻來說,“兒女雙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随着中國計劃生育的調整,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很多像吳麗輝夫婦這樣隻有一胎的家庭,希望能再有一個寶寶。

可美好憧憬的前提,就是要熬過眼前這道坎。

肉叔問了生過寶寶的親戚,順産的過程中,最痛苦的是什麼?

開指。

這個過程伴随着或大或小無法名狀的陣痛,極其煎熬。

待産的吳麗輝痛得打滾。

...

盡管無痛分娩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在上海紅房子婦産科醫院,這一比例高達70%。

但在全國,分娩鎮痛的開展率還不到20%。

有必要說明。

不要誤會,“無痛分娩”并不是整個産程的無痛。

處于安全考慮,目前國内多數醫院的分娩鎮痛是在宮口開到2~3cm時進行椎管内阻滞。

吳麗輝就在焦灼地等待進入可以打無痛的臨産狀态。

如果宮口沒開到要求水平,她就是再痛,也隻能就這麼幹忍着。

陣痛折磨兩個小時後,吳麗輝終于開到兩指,可以上無痛了。

她被推進手術室,穿刺針穿過她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細小的導管導入硬膜外腔,脊髓腔外的一個充滿神經根的潛在腔隙。

聽不懂?

沒關系,你隻需要知道這一針,是最痛的一針就行了。

...

這麼針都打完以後,吳麗輝終于得到久違的平靜,她開玩笑把麻醉醫生笑稱為“天使”。

-痛得快死了,已經快要屏不住了

-麻醉醫生就來了

...

馬上就要生産。

吳麗輝申請陪産服務,丈夫能夠全程陪伴,一同見證寶寶出生的那一刻。

手術開始。

主治醫師和周圍的助産士都在高喊“再來!再來!”

吳麗輝憋足氣,用盡全力。

...

疼。

但吳麗輝需要這個疼痛——

産婦必須借助着宮縮的力量,将一切力氣全部往下使,把孩子分娩出體外。

就這樣放松吐氣,用力憋氣,再換氣……

如此重複,終于在14:33分,伴随一生啼哭,妹妹誕生了。

所有的辛苦疼痛,在這一刻,如願以償。

...

這是人生第一次的見面。

孩子使勁哭,爸媽使勁笑。

丈夫滿心歡喜,給妻子默默眼淚,吳麗輝笑着吃醋“反正(長得)好的都像你”。

哥哥第一次看到陌生的妹妹,像是感覺失寵地撒嬌。

...

他或許還沒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也第一次有了需要負責任的身份。

一天又一天,産房外的等候室,随處可見疲憊的家人和消息的守望者。

同樣和吳麗輝一樣焦慮又期待的,還有36歲的周婷。

作為高齡産婦的周婷,進入産房已經十多個小時了,這是她第一次當媽媽。

現在有個難題擺在她面前,順産還是剖腹産。

...

她一直都想順産,但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她有點發燒。發燒導緻羊水變熱,寶寶在發熱的宮腔裡面會有各種易感染的因素。

最後,因為怕寶寶被感染,周婷沒有再堅持順産。

第一次生産,她極度緊張。

産科醫師和助産士不斷鼓勵她,指導她正确呼吸用力。

...

經過醫生的努力,寶寶來了。

是個女孩兒。

就在醫生進行縫針的時候,寶寶終于哇哇哭出聲。

關于萬物之始,我們總是心存浪漫。

...

然而,對于其中的艱難,有時候我們卻無法預料。

向爽,27歲,因為先天性心髒主動脈瓣二葉畸形,次日就要接受心髒外科手術。

同時,她是一個孕婦,懷的還是雙胞胎。

...

這個心髒外科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體外循環,把壞掉的瓣膜清理掉,所有的炎症組織都清理幹淨,然後換一個人工瓣膜。

這在港劇《白色強人》裡也有提到過,大概就是把心髒從人體取出來,清理完畢後再放體内。

向爽肚子裡的小孩隻有27周多。

醫學上來說,這個還沒成型的寶寶還不算是“人”,是個有生機兒。他本身出來的存活率就非常非常低,幾乎不存活。

...

更嚴重的是,孕産婦在做這樣一個特殊手術的時候,她會用到很多抗凝劑,即使這個時候發現胎兒胎心一下子變慢了或者是不好了,原則上,是不考慮在手術的同時給她終止妊娠,因為胎盤要剝離,大面積出血,搞不好子宮也保不住。

所以家裡統一的意見是,先保住大人。

他們一家也走投無路了。

丈夫王翔帶着妻子,從老家到上海一路尋醫,就算有30%的機會保不住,但這一關,不闖也得闖。

在病房裡等待手術的夫妻倆雖然都很忐忑,但還是在互相打氣。

沒事我肯定沒事的

明天你肯定沒事的

他們剛剛跟我講了很多

不操心不操心

...

丈夫摸着向爽的肚子,喃喃自語,他們真的蠻有靈性的,這兩天拼了命地長。

...

盡人事,聽天命。

寶寶很争氣,媽媽也很堅強。

向爽曾經在夢見過兩個孩子,還在夢裡喊出了他們的名字——

春和,景明。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手術前夜,緊張混雜着期待,一切都還是未知。

但。

波瀾不驚,這也是我們能對向爽和她的雙胞胎最美好的祝福。

第二天,向爽按時被推進手術室。

...

手術室外,丈夫彷徨不安地等待,母親擔心得偷偷抹淚。

...

一切準備就緒。

随着主治醫師一聲低沉有力的“開始”,手術正式進行中。

機械的運作聲,醫生之間低語商量,血液運輸袋裡緩緩低落的血液……

...

一台手術,三條人命。

向爽的孕期不到28周,胎兒太小,所以這次手術不能剖腹産。

心髒手術的全程,都可能危及腹中胎兒的生命。

很快,手術進行到最緊張的一步,向爽的心髒停跳了。

...

留給醫生的時間非常緊迫。

母體心髒停跳,意味着術中低氧氣,低血糖,高血鉀的風險大大增加,這就嚴重威脅兩個胎兒的生命。

醫生們有序配合,将向爽壞掉的瓣膜切掉。

醫生做了最壞的打算,萬一胎兒保不住,或者說還想生第二胎的話,這個新的瓣膜就起作用了。

換好瓣膜,補完心包,接下來,就該讓心髒重新跳起來。

六十分鐘過去……

經過多名醫生協力搶救,好在,母子平安。

醫生也情不自禁擊掌慶祝。

...

兩個寶寶真的吉人天相,果然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一個多月後,向爽再次進入手術室。

這一次,她終于要和自己的雙胞胎見面了。

這次的手術很順利。

2點40分33秒,哥哥出生了。

一分鐘後,弟弟也緊接着而來。

歡迎你們來到這個世界。

...

人生初見,春和景明。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很多個第一次。

第一次學會說話,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成為父母……

所有的第一次都會拼湊出我們生命中最絢爛的圖景。

第一次,既是勇氣的開始,也是新生的延續。

沒有誰的第一次是平平淡淡,隻希望未來的每個第一次都不負韶華。

而所有的第一次,都源于父母孕育出的生命。

特别是十月懷胎的母親,整個孕期都備受折磨才生下孩子。

同時,我們能健康出生,得益于醫護人員的工作。

...

特别是現在這樣的非常時期,所有人應該都有一緻的共識。

随着疫情不斷發展,武漢也經曆了可以寫進史書的第一次——

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封鎖千萬級以上人口的城市。

面對這種第一次,無數人冒着生命危險,以他們的“第一次”,奔赴這場“戰疫”。

醫務工作者。

甯波市李惠利醫院的護士,1992年出生的褚歡歡,看到科室群裡招募人員去武漢疫區。

1月23日晚,開玩笑似的給護士長發微信:

領導如果我能去,我想報名,我是黨員,沒有孩子,單身狗,沒啥顧慮。

當晚,當她得知科裡一位高年資的二胎媽媽報名要去疫區時,她“越級”給護理部主任發短信:

如果可以我願意主動申請。

原因是首先我在呼吸科工作5年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科室裡比我年長的都已有家庭甚至都是二胎媽媽 。

其二我是一名黨員我義不容辭。如果可以請考慮我!

媒體要采訪,也被她推辭:

我不是英雄,我隻是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唯一覺得對不起的是家人。

因為我的決定,為我擔心。

...

媒體工作者。

在新聞回報率如此低、中國調查記者幾乎絕迹的今天,依然有人懷抱着新聞理想,殺進疫區,帶來一線報告。

1月20号晚,武漢市剛剛公布了61家發熱門診名單。

第二天的21号上午,央視總台記者倪晶依,就已經在人員密集的發熱門診報導。

...

在疫情最嚴重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央視總台記者蔣曉平和攝像苗毅萌,蹲點采訪8天。


...

《三聯》《财新》《新京報》,大批媒體堅持在一線的采訪報告,在他們所能達到的最大程度上,以真相,堵住謠言散布的空間。

...

基建工作者。

今天李克強總理視察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有工人說自己是武漢的,總理又問了聲:有沒有外地的?

人群中不夠整齊,不夠大聲,但足夠驕傲地喊着:

我山東的!我湖南的!安徽的!江西的!重慶的!

...

從除夕夜開始,全國各地的建設者,會戰在武漢西南部知音湖畔的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

95年生的呂俊是運輸車司機,這是他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在外面過年。

他對新華社的記者說,自己是獨生子,爸媽這幾天催着他回家過年,雖然不忍心二老獨守除夕夜,但他知道,這次的工程,比個人的團聚更重要。

說着說着,他低下了頭。

...

還有數不清的自家車主志願者、酒店業志願者、餐飲業志願者、慈善組織、自發捐款捐物者等等等等。

...

大家也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形式的疫情。

大家也是第一次投入到對抗如此疫情的戰鬥。

一個值得銘記的第一次。

願每個逆風者。

都能平安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