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wer

“Her charisma is overpowering, her power unchecked and her confidence absolute” (Scott 2022).

Tár is a story of losing power. 电影开篇时,Lydia处於权力的最鼎盛时期。她对音乐有著专断的掌控能力,她象徵著业界的权威,一言一行便能否决或成就乐手的职业生涯,她巧妙在家庭、事业与社交中周转,她显然拥有足够的性魅力;她声称她掌控时间,但上述的一切都隨著时间的流逝而消失。Cate在採访中提到,Lydia所面临的是衰老的困境——衰老使人失去对生命的掌控力。因此,她需要更多的权力来维持她对自我能力、魅力以及身份的认知。她和Francesca, Kristia以及Olga之间模凌两可的性关係都可以被理解为是regain power/subjectivity的方式,通过引诱年轻的学生、下属来確认自己生命的鲜活以及仍然拥有主导自身与ta人命运的能力。而赶走Sebastian,顶走首席大提的独奏机会(讲真Seriously,没有tenure的新人独奏Elgar?),在茱莉亚痛骂学生,更是延伸到工作中的对权力的巩固与扩张。她的霸道与冷漠使其生涯遭到了反噬:任人唯亲,以权谋私,abusive,以及性侵的控诉將她推倒了偏执的边缘,也导致了她的滑落。而结局在按摩店外的呕吐彷彿是她第一次赤裸直面权力的丑恶,也是揭露她过往数十年参与权力关係的本质。这也是Lydia人物丰满的原因,她对於失权这一痛苦又不可避免结局的resistance.

2) Gender

看到影评中最令人愤怒与沮丧的就是说Lydia是“性转”版男人然后that’s it,或者说男人也能演。Lydia是一位女同性恋这本身就拥有巨大的意义。性別无庸置疑是Tár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Tár无庸置疑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Lydia是一个powerful, sophisticated, hyper-masculine的角色,她否认职业天花板的存在,秉持优绩主义的想法认为是才华决定了她的成功,確实很白男美国梦。但因为其男性化或者从事通常与男性相关联的行为(比如being sexual predetor)而否认这个角色,本身就很二元,並且否认女人作为人主体性的想法。此外,正如在第一点中提到,Lydia在电影开篇处於权力的最顶峰。那么,她是如何攀爬到权力的顶峰的?在指挥这一个99%男性主导的领域,除了同谋还有什么能获得成功的途径?默克尔和希拉里会刻意训练让语调变得低沉、会刻意穿男性化的服饰来提升权威,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对权威,或者是强大的女性本身就有巨大的gendered刻板印象?Lydia与父权制的同谋是否否认了她对於平权运动的贡献?没有presence或representation女权能否或该从何推进?我认为引出这些问题才是角色设定的初衷。

3) Classical Music, Civilization and Colonialization

朋友与简中影评普遍对结尾Lydia“流落”东南亚感到不適,我也对在西方媒体的review中鲜少看见对这一个片段的评价感到惊讶。结局充斥著东方主义的凝视,以及文明vs落后的对立。古典音乐在近些年都被视作是落足於西方中心主义的High Culture,因此古典音乐在非西方的传播某种程度上也能被视作是一种文化殖民。东方主义中对亚洲的性化在Tár的性別政治中更显得有趣,失权的男性化的女性来到亚洲是放低身份,因此仍然高於女性化的全体亚洲文化。Lydia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个传教士的角色。我也同时在想环境的变化如何隱喻阶级,Lydia父母家境並不富裕,去往东南亚是否象徵著阶级跨越的不可能性?很难理解导演在这里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本来还想写Cancel Culture&Art的,但是太睏了就算了。我个人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so many things to unpack,丰富的素材for a rigorous intellectual conversation. 拿来写论文一定很好玩。很欣赏导演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的態度。虽然可以理解很装,但是电影大段reference和name dropping深深取悦到了我(大笑)。Cate is just magnificent, 拿小金人也实至名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