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紅樓夢電視劇

這是一個在“尊脂批程”的極端思想下産生的一個究極畸形的怪物。這個劇不是拍給老百姓看的,是給當時紅學界自high的,滿足自己學術虛榮心的。拍出來向大衆進一步宣傳他們“尊脂批程”、“高鹗續書說”學說用的。這個劇本的編寫由周雷、劉耕路和周嶺負責,根據以周汝昌為首的一大批紅學家意見完成。整個劇本裡裡面充滿了當時紅學界的妄自尊大,那種嬌蠻诳橫之情看上去真是令人作嘔,根本無視了最廣大人民群衆的基本訴求。

這個劇就像一個痰盂,任當時紅學界把所有口水都彙集進去,還要逼着老百姓喝下去。

當然現在這個87版紅樓夢已經被吹成不可逾越的經典了,理由大概如下幾點:

一、 電視劇極力還原紅樓夢書中的那個世界,從選演員、場地、背景、服飾、台詞方多面論證,這裡面凝聚力很多學者的心血,是值得肯定的。

二、 演員的表演。演員們的演技基本是在線的,比現在一衆快餐式電視劇強了不知多少倍,這是非常值得觀衆尊敬的。

三、 演員們的個人生活。同紅樓夢整個故事的悲劇性相同,很多參演演員在拍片結束之後生活也是充滿坎坷,令人唏噓不已。很多人投入太深,沒有從劇中走出。譬如最出名的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女士的出家、因病早逝的悲劇。賈瑞扮演者馬廣儒先生的人生悲劇。還有闆兒演員李玥先生因車禍早逝,等等等等。這一系列人生的悲劇,更增添了電視劇本身的悲涼色彩和傳奇性,讓人看後唏噓不已。

四、 出色的背景音樂。這包括王立平先生譜曲的主題曲和歌手陳力女士的完美演繹,我個人感覺完全契合了紅樓夢的主題。

五、 後來電視劇的對比。就是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紅樓夢,使得大家有了更多理由去懷念87版電視劇,當然裡面或多或少也難免有些厚古薄今的意味。新版紅樓夢我大體掃了一眼,其實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譬如堅持使用堅持使用通行120回結局,拍攝技術上的進步。但是裡面女性的那個波浪劉海我實在是欣賞不來,估計很多人都是這樣,看了之後很難入戲。林黛玉演員蔣夢婕的臉型和書中的人物也不是很吻合。所以我本人也是在沒動力繼續看下去。

以上大概就是87版紅樓夢的優點,我本人也比較欣賞前29集(除了第5集),這也算是對那一批演員、劇務等所有後勤人員心血的尊重。可惜這些優點全部被劇本本身的嚴重缺陷所掩蓋了,我大概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上:李希凡和被玷污的薛寶钗
首先是電視劇集數。
如果你也是拿着書看這部電視劇,那估計和我一樣對它其實是很不滿意的,因為拍的集數太少了,總共才36集,前80回内容用30集就解決了。相比之下,其他央視拍攝的四大名著電視劇,120回三國84集,120回水浒43集(征遼,王慶、田虎情節沒有拍,但是根本不影響),100回西遊記41集(先拍了25,後補了16集),120回紅樓夢反而是拍的最少的。三國、水浒和西遊,都是作者整理流傳多年的評書故事,加上個人補充連接完成的。由于不是一個人獨立創作的,裡面的很多小故事都是自成一體,彼此之間關聯不大,拍電視劇時有所取舍都影響不大。
可是紅樓夢和其它三部名著不一樣,曹公基本上獨自用如椽巨筆寫了120回一部大書,裡面包含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環環相扣,此起彼伏。由于集數的嚴重不足,你會發現電視劇中很多是兩三個故事拍成一個故事,或者一個小故事拍一半、掐頭去尾、颠三倒四,或者很多章回就直接删掉不拍了。這直接導緻很多故事情節不完整,讓人看上去非常突兀。
這個集數偏少的原因有的說是受限于當時的拍攝技術,但是我覺得紅樓夢中也沒這麼多神魔鬼怪的畫面吧,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真的有這麼難拍嗎?同時期西遊記的場景要求可是比紅樓夢要求高多了,照樣拍出來了,還非常好。這麼重要的故事情節沒拍出來實在是非常大的遺憾。有的說是編劇寫了,也拍了,但是後期剪輯沒剪好。我看了87版紅樓夢出版的劇本,裡面就是有很多情節上的漏洞,這個鍋真輪不到後期剪輯去背。
既然很多原有的情節都不得已删掉了,有些書中根本沒有的情節還是否有必要去拍呢?譬如19集中,賈寶玉訪妙玉乞紅梅一節,就是書中故意略去的情節。以妙玉的性格和對寶玉的情愫,這種不寫之寫的藝術處理,裡面無限遐想讓人玩味。電視劇硬生生畫蛇添足把這段拍出來了,這樣就俗氣了。
類似的編劇為了顯示自己功力,在劇中多處非要把書中人物連貫的台詞打混了重新編排說出來,這種做法我也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本來作者涉及的台詞就是很有邏輯性的,打亂順序後,再放到這個情景之中表現出來,效果就差了很多,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處理方式。舉個例子,21集中鳳姐和平兒私下讨論探春時,鳳姐那一大串台詞,大家可以和書中原文對照看一下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再提一個讓我很不解的地方,電視劇中稍微涉及到一僧一道的玄幻場面幾乎都沒拍。開頭實在跳不過,拍了,但是很簡單。後面賈瑞在家治病,那個本應跛足道人傳授的風月寶鑒其來源和去向全都沒拍。後面賈寶玉和鳳姐被馬道婆紮紙人下咒,最後二人竟然是被醫生針灸治好的,而不是書中設計的癞頭和尚與跛足道人出手相救。至于後面柳湘蓮被點化出家,也從書中的“跏腿道士”換成了一位腿腳利索的“啞巴”道士(劇本上有台詞但是電視劇裡沒說話)。
我一開始以為是不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在拍攝過程中嚴格要求反封建反迷信。但是後來一想西遊記和封神記當時都拍了,肯定不是這個原因。于是我估計敗筆還是出在編劇的身上,後來也驗證了我的想法。
當然這種亂删情節、對話最最嚴重的後果是直接導緻人物形象不完整、受損甚至颠倒,讓觀衆對書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出現偏差甚至反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薛寶钗。
就像剛才說過的電視劇中“反封建迷信”信條,甚至連書中第8回,介紹薛寶钗金璎珞上“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八個字時,寶钗丫頭莺兒書中有一句台詞:
“莺兒笑道:‘是個癞頭和尚送的,他說必須錾在金器上’。”
這句話說出來不用五秒鐘,結果在電視劇中被删掉了。這一下可惹了大麻煩!
這個問題可謂是“腰斬紅樓夢”思想下,長期以來,紅樓夢解讀陰謀化、人物理解陰險化、讀者心态惡俗化的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關于薛寶钗的人品問題。
其實薛寶钗是什麼人很容易理解,看書一遍的讀者都知道寶姐姐是個有“德”的人。這一點曹公也在她的判詞中明确寫道“可歎停機德”,本來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當然薛寶钗城府非常非常深,為人有時過于明哲保身,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讓人感到一絲寒意。作者就這點也在書中對寶钗提出了批評,不過仍然将她排在正冊和林黛玉并列第一。
結果有人仗着多看了幾遍書,就拎着半瓶子醋出來晃蕩了。在他們眼中,薛寶钗是個bitch、心機婊。喜歡暗中陷害别人,自己從中獲利。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所謂的“金玉良緣”是薛姨媽、薛寶钗一家人為制造的,那個金鎖是她們私自制造的,根本不是癞頭和尚送的。她們目的就是為了以後嫁給有錢的賈家,讓寶钗成為寶二奶奶。
這個是我看紅樓夢遇到過的最惡心、最陰險的人物解讀觀點,沒有之一。
87版電視劇删了這句台詞,更是一下把“金玉良緣”的合法性給徹底剝奪了,助長了這種完全錯誤的人物理解!
我覺得有這種觀點的人基本上可以把眼睛摳出來喂狗了,反正也是睜眼瞎,裝腦袋上也什麼用。
下面我被迫暫時岔開本節主題,寫一大段文字來維護薛寶钗的形象。如果她的形象崩塌了,并列十二钗正冊第一的林黛玉又是什麼樣的人?薛林以下其他女子又是什麼樣的人?整部紅樓夢還是不是歌頌這些女性?曹雪芹“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究竟寫的是什麼玩意?
關于“金玉良緣”是不是上天設定,最簡單直接的證據就是第5回,薛寶钗《誤終身》判曲第一句: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隻念木石前盟。”
這是書中第一次明确點明貫穿全書的賈寶玉兩大感情線,“金玉良姻(緣)”和“木石前盟”。曲子第二句:
“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進一步點明了賈寶玉對林黛玉和薛寶钗的感情糾葛。雖然兩份感情都是上天注定,但顯然賈寶玉選擇了“木石前盟”,最終導緻了三人的感情悲劇。而這個感情悲劇,在薛寶钗前面第一支曲子《紅樓夢引子》最後一句就交代的清清楚楚: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以上所有曲子都是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聽天上的仙女們唱的,“金玉良緣”早就是上天注定好的感情。按照有些人的說法,難道薛寶钗一家人這麼有錢,連神仙都收買了幫她們編造“金玉良緣”的謊言?費這麼大勁,還幹嘛嫁給賈寶玉成為寶二奶奶;直接嫁給皇帝老子,生個皇太子,母儀天下,豈不美哉?要麼就是薛家人串通秦可卿,在她的卧室埋伏下機關,通過腦電波把以上一切灌輸給賈寶玉?
我可~~~~~~~!
再看第二個證據,上天安排的“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從頭到尾到底是怎麼發展的。答案就在書中第1回,甄士隐神遊時聽到的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對話之中:
“隻聽道人問道:“你攜了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現有一段風流公案正該了結,這一幹風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機會,就将此蠢物夾帶于中,使他去經曆經曆。”那道人道:“原來近日風流冤孽又将造劫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處?””
我們都知道這一僧一道貫穿全書,把上天注定的所有感情糾葛帶到人間,推動故事發展。但其實,這裡面起到主導作用的是那個僧人,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就像上面這段對話,道人本來是不知道僧人到底要去幹什麼事情。僧人說有“一段風流公案”,裡面有“一幹風流冤家”等等。
這就很關鍵了,此時僧人已經完全明白“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的感情設定了,所以才說有“風流冤家”。假設沒有“金玉良緣”,隻有“木石前盟”,故事最後就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最後喜結良緣,白首偕老,還何來“風流公案”、“風流冤家”之說?當然紅樓夢書裡有很多人之間感情糾葛,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三角戀”。沒有寶黛钗之間的感情矛盾,茫茫大士根本不會這麼說。
再往下一大段,僧人好好解釋了什麼是“木石前盟”,他的目的就是就是說明雖然兩份感情都是上天注定,但是“木石前盟”比“金玉良緣”更重要,所以以後賈寶玉會不顧一切選擇林黛玉。他介紹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之間的聯系說了一大段話,最後結尾一句話: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
正因為有“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的沖突,僧人才這麼說,明白嗎?
聽了這麼一大段話,道人才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于是他倆接着說:
“那道人道:“果是罕聞,實未聞有還淚之說。想來這一段故事,比曆來風月事故更加瑣碎細膩了。”那僧道:“曆來幾個風流人物,不過傳其大概以及詩詞篇章而已,至家庭閨閣中一飲一食,總未述記。再者,大半風月故事,不過偷香竊玉、暗約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兒女之真情發洩一二。想這一幹人入世,其情癡色鬼,賢愚不肖者,悉與前人傳述不同矣。””
現在道人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并且感到excited,自己也想加入進去,于是他倆接着說: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脫幾個,豈不是一場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宮中,将這蠢物交割清楚,待這一幹風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雖已有一半落塵,然猶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來。””
OK,兩人說完了,即将也投入人間去推動這“一段風流公案”。注意,僧人明确說道“有一半落塵”,也就是暗示最重要的“寶黛钗三角戀”的成員之一,最年長薛寶钗已經出生了。沒有女一号寶钗在裡面,隻有其他配角,僧人是根本不會說“一半”的。
以上基本就是一僧一道在天界的對話,這裡面是僧人主導,道人後來加入。所以第1回最一開始,補天石求他倆把自己帶到人間享受一番,還是僧人答應的:
“石頭聽了,喜不能禁,乃問:“不知賜了弟子那幾件奇處,又不知攜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問,日後自然明白的。”說着,便袖了這石,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就這樣一僧一道也來到人間,化身為“癞頭和尚”和“跛足道人”繼續推動故事發展。當然,起主導作用的依舊是僧人(茫茫大士)的化身“癞頭和尚”,他分别去找孩時的林黛玉和薛寶钗。第3回,先從林黛玉口中得知這段癞頭和尚給她治病的經曆:
“黛玉笑道:“。。。那一年我才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癞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 ”
這個沒什麼疑問。然後往下就是第8回,寶玉看到寶钗金鎖上“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八個字後,寶钗丫頭莺兒笑着說的這句話:
“是個癞頭和尚送的,他說必須錾在金器上。”
當然這裡癞頭和尚送的到底是“字”,還是帶有字的“金鎖”,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知道“金玉良緣”也是上天安排好的就可以了,不是薛家自己偷偷摸摸制造的就行了。
我知道有些人懷疑是不是莺兒跟薛家一起造假,你自己翻翻書,看看這段對話,莺兒笑着說這話的時候有沒有造假的感覺。或者看看全書,莺兒是個什麼樣的女子,有沒有造假的可能。如果你沒有證據,就請停止這種不負責任的臆想,這對你理解紅樓夢沒有任何幫助。如果你非要堅持這種陰暗想法,請立刻滾出我的文章。
當然薛寶钗和癞頭和尚的經曆不止金鎖一項,早在前面第7回,她就對周瑞家的講述了小時候有個和尚給她治病的故事:
“。。。後來還虧了一個秃頭和尚,說專治無名之症,因請他看了。他說我這是從胎裡帶來的一股熱毒,幸而我先天結壯,還不相幹。若吃凡藥,是不中用的。他就說了一個海上方,又給了一包末藥作引,異香異氣的。不知是那裡弄來的。他說發了時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這倒效驗些。”
很顯然這裡的“秃頭和尚”就是文中一直提到的“癞頭和尚”。所以文中,茫茫大士下凡後,繼續着他的使命,分别去找賈寶玉命中注定的兩個情感對象。由于賈薛之間在天界并無像賈林之間有緊密的前世聯系,癞頭和尚來到人間還要代表上天,正式去促成建立“金玉良緣”,這樣“一段風流公案”才會出現。
就連這段話,秃頭和尚送藥方給薛寶钗,87版電視劇正式出版的劇本都把“秃頭和尚”四個字抹去了。不過電視劇中,薛寶钗的台詞中還是說到了“癞頭和尚”四個字,也是給觀衆一個交代了。
當然我知道總有那麼一些人要跟我較勁,說這個“秃頭和尚”不是“癞頭和尚”,雖然連紅樓夢編劇、一衆紅學家也認為二者是同一人(在此我非常希望你們能把這種锱铢必較的态度用在所有脂批上面,那對你們自己來說都是受益無窮)。沒問題,我完全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薛寶钗說“秃頭”而不是“癞頭”。
首先後文緊接着周瑞問“冷香丸”名字由來時,薛寶钗就這麼說:
“周瑞家的又道:“這藥可有名字沒有呢?”
寶钗道:“有。這也是癞和尚說下的,叫作‘冷香丸’。””
所以其實這個“秃頭和尚”就是“癞和尚”,也就是“癞頭和尚”。
再來講為何寶钗一開始先随口說了個“秃頭和尚”呢?這還是和薛寶钗的“停機德”人設息息相關。“癞頭”本來就是一個略帶貶義的說法,就像“瞎子”和“盲人”、“殘廢”和“殘疾”之間的區别。書中其他人無所謂,随便說“癞頭”沒問題,旁白也是。但是由于薛寶钗過于“德”,這個詞她是萬萬說不出口的。尤其是還當着外人周瑞家的面,所以她就改了個說法“秃頭”,貶義沒那麼強烈的詞語。其實大家可以看出來,“秃頭和尚”本來就是很累贅的說法,因為和尚自然就是“秃頭”,沒必要去強調這點。隻不過這裡薛寶钗實在是說不出“癞頭”二字,作者又要暗示讀者這個和尚不是普通的和尚,就是茫茫大士的化身“癞頭和尚”,最後就用了個看似很累贅的“秃頭和尚”。據我統計,“秃頭”一詞,前80回就出現這麼一次。
你要問我薛寶钗真的會這麼注意自己平時的言語嗎,連這麼小的地方也放不下自己的身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她就是這麼一位用封建禮教嚴格要求自己的女子,對外人一直緊繃着,活得很累很累。我真的為這麼一位女子的悲慘人生感到歎息。
下面我做了個簡單有意思的統計,來證明我這個觀點。大家知道紅樓夢書中的女性經常用“啐”這個動作表達自己内心對别人的不滿和氣氛,當然也有一部分情況下也是和熟人互相之間開玩笑而已,這個大家和自己好朋友之間也經常如此。但畢竟啐人還是一種不雅的舉止,于是我就統計了前80回中,主要女性角色“啐”人和自己話裡有“啐”字加起來的次數,像趙姨娘那種純噴子和一些不重要的老媽子我就不算了。版本用的Kolistan 彙校整理、制作的3.13《紅樓夢脂評彙校本》PDF文件。結果如下:

...

我很驚奇的發現林妹妹居然是個“小噴子”,前80回啐人次數勇奪第一。這也側面說明“啐人”其實卻是不是什麼過于不雅的行為,太平常了,大家總要有個發洩感情的途徑,啐就是最簡單、讓人容易接受的方式。鳳姐排在第二,也是正常,她貢獻了全書第一口“啐”。考慮到67回文字版本的差異,鳳姐甚至會反超颦兒一次奪冠。
寶姐姐也有一次實在是繃不住“啐”了一口,這是什麼情況呢?33回寶玉被賈政痛揍,34回薛姨媽責怪薛蟠惹得寶玉被揍。呆霸王呆氣又犯了,被冤枉後不幹了,非常激動地和薛姨媽、寶钗對噴一陣,惹得這娘倆痛哭不止。35回薛蟠冷靜下來了,回來跟自己親媽和親妹妹道歉,态度可謂極其誠懇:
“薛蟠在外邊聽見,連忙跑了過來,對着寶钗,左一個揖,右一個揖,隻說:“好妹妹,恕我這一次罷!原是我昨兒吃了酒,回來的晚了,路上撞客着了,來家未醒,不知胡說了什麼,連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氣。””
看到親哥這麼可愛的一面,一向緊繃着自己的寶姐姐終于也是放松下來,破涕為笑:
“寶钗原是掩面哭的,聽如此說,由不得又好笑了,遂擡頭向地下啐了一口,說道:“你不用做這些像生兒。我知道你的心裡多嫌我們娘兒兩個,是要變着法兒叫我們離了你,你就心淨了。””
就是這麼輕松搞笑的場景,面對自己最親的親人,如此真誠、低三下四懇求自己原諒的薛蟠,寶钗才貢獻了唯一一次“啐”,并且還是“向地下啐了一口”。其他人很多都是對着别人當面“啐”。
就這個樣的薛寶钗,你說她平時是不是對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在這種道德束縛下,内心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于是我又順便統計了“蹄子”這個書中非常經典的女性罵人詞彙,顯然這個詞就不雅的多了,感情就更加強烈;當然依舊可以用在非常熟悉的人之間開玩笑。結果如下:


這個結果很有意思,因為“蹄子”這個詞很重,用于罵人的話要看這個人的身份、修養、年紀、事情輕重等因素;用于開玩笑也要看這個人的性格、場合、和開玩笑對象的親密度等等。賈母和香菱有一段話說了兩個“蹄子” 。平兒和襲人有次開鴛鴦玩笑,一起說了一次。
鳳姐又貢獻了全書第一次也是最多次的“蹄子”。和“啐”人的結果相比,說“蹄子”的人數反而更多,大都是大觀園中幾個大丫頭之間相互開玩笑,可見她們彼此之間也是關系非常好的。裡面最突出的就是晴雯了,身為丫頭居然僅次于鳳姐,這塊“爆炭”的性格和受寵地位可想而知。
這些人中唯一一位有身份的姑娘就是林黛玉了,可見“蹄子”這個詞确實比較粗,這些千金小姐們很難開口的。林妹妹這次又是怎麼回事呢?57回,紫鵑跟着薛寶钗和薛姨媽開林黛玉婚事的玩笑,林黛玉羞得不行,又不好意思罵薛寶钗和薛姨媽,趁着紫鵑插嘴,趕緊來了一句:
“黛玉先罵:“又與你這蹄子什麼相幹?”後來見了這樣,也笑起來說:“阿彌陀佛!該,該,該!也臊了一鼻子灰去了!””
注意故事情節,大家用年輕女子最敏感的婚姻話題開林黛玉玩笑,她是在沒地方發洩羞愧之情,最後就以主子身份,沖着自己最親密的貼身丫頭紫鵑罵道“蹄子”。後來又接着說“阿彌陀佛”,可能也是為自己情急之下的失态有些不好意思吧。
當然薛寶钗更不可能說“蹄子”了。這個統計結果很有意思,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回到原文去看看,很多地方故事情節都非常搞笑。
至于其他更髒的詞彙,我就不需要統計了。
廢了這麼半天勁,就是為了證明薛寶钗的“德”,說明她說的“秃頭和尚”就是“癞頭和尚”(電視劇中薛寶钗台詞直接說的就是“癞頭和尚”,這倒是方便觀衆理解,無傷大雅。如果你看書還理解不了,也就太遺憾了),再證實“金玉良緣”雖然低于“木石前盟”,但也是上天安排的,不是薛家偷偷制造的。所以薛寶钗是配得上“德”,大家不要再陰謀論了。你如此玷污了薛寶钗,往下書中所有女子就都沒法看了。
當然關于薛寶钗的“德”,還有一個著名的“陷害林黛玉事件”。87版電視劇由于胡亂删減故事情節,此處又把薛寶钗的人設搞崩了,我不得不再費一大段文字解釋一下。
薛寶钗城府極深,這一點不假,她做的有些事情大家讀起來覺得很冷,但本意全部都是出于自保,并沒有主觀故意傷害别人。就像很多人最痛恨薛寶钗偷聽小紅和墜兒談話然後誣陷林黛玉一節,發生在27回。我帶大家看看事情前因後果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這天是芒種節,大家要祭餞花神,迎接夏天。大觀園的女孩們全部跑出來一起玩了,唯獨不見林黛玉。迎春說林妹妹怎麼不出來,是不是睡懶覺?然後薛寶钗自告奮勇去潇湘館找林黛玉。路上碰上文官等人,大家閑話一番,她又說自己還去找林黛玉,讓大家先去園子裡一起玩就先走了。自己剛到潇湘館門口:
“忽然擡頭見寶玉進去了,寶钗便站住,低頭想了一想: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一處長大,他二人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況且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此刻自己也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倒是回來的妙。”
自己本來要找林黛玉,結果看見賈寶玉進去了。這種場面換任何一個十幾、二十幾歲的女孩子看見了都會腦補很多事情。讀者完全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薛寶钗,看到了一男一女之間比較隐私的事情,心裡會有什麼想法。
然後薛寶钗就想回去找其他姐妹去玩,突然看見一對蝴蝶,就興緻大發去撲蝴蝶了。下面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情節她誤打誤撞來到滴翠亭外偷聽别人談話,發現自己就要被發現,無處躲藏時,她是這個反應:
“寶钗在外面聽見這話,心中吃驚,想道:“怪道從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盜的人,心機都不錯。這一開了,見我在這裡,他們豈不臊了。況才說話的語音兒,大似寶玉房裡的紅兒。他素習眼空心大,最是個頭等刁鑽古怪的東西。今兒我聽了他的短兒,一時人急造反,狗急跳牆,不但生事,而且我還沒趣。如今便趕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猶未想完,隻聽“咯吱”一聲,寶钗便故意放重了腳步,笑着叫道:“颦兒,我看你往那裡藏!”。。。”
這一小節故事從頭到尾薛寶钗就是想要自保而已,她最後以林黛玉為擋箭牌,從而傷害了林黛玉,這沒得洗。但是很明顯她完全就是脫口而出,無心而為之。看見原文“猶未想完”四個大字了嗎?她也是情急之下脫口把林黛玉名字叫出來了。因為她本來就是要去找林黛玉的,又碰巧看見賈寶玉走進潇湘館。不管她當時腦子裡還有沒有想着這事,林黛玉的名字肯定是還在她的潛意識裡。以至于情急之下,她根本沒有時間再多想,隻是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
本來小紅和墜兒就是大觀園裡級别最低的丫頭,薛寶钗要想陷害林黛玉,不在賈母王夫人面前說壞話,跟這兩個丫頭較勁有毛用?這倆人和其他下人關系也不怎麼樣,她倆讨厭林黛玉,能掀起什麼大風大浪?
退一萬步講,如果薛寶钗要想整林黛玉,更好的機會多得是。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40回行酒令時,林黛玉小心說“禁書”《西廂記》中“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單就被薛寶钗注意了。這可是賈母親自組織的宴會,所有有頭有臉的人物都在,賈母、薛姨媽、王夫人還有上上下下一衆姐妹們。42回,寶钗找了個機會私下單獨和黛玉談論了這事,她以姐姐的身份,耐心地教育了一下林黛玉。那段勸解裡沒有生硬的大道理,沒有拿住别人小辮子的那種咄咄逼人,反而用自己小時候翻了同樣錯誤的經曆舉例(很有可能是編的),把自己和林黛玉放到同一個位置,讓林黛玉聽起來都安心接受。說的真是讓人聽起來如沐春風,可謂是薛寶钗極高情商的體現。
接下來又給林黛玉燕窩吃,林黛玉都感動到自我批評了,不該之前認為薛寶钗是個“心裡藏奸”的人。此後兩人親如親姐妹,再無芥蒂了。薛寶钗要是你們想的那種人,林黛玉早就被賈母踢出榮國府了。
最後再為寶姐姐多寫一段話吧。開始讀紅樓夢,也是以為“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像林妹妹這麼超凡脫俗的女子,肯定是天上才有的;相比之下,薛寶钗是一個很世俗的女子。
但是到現在,我的觀點截然相反。也就是林黛玉是屬于凡間的,而薛寶钗是凡間不存在的人物。
原因很簡單,我們讀書,就會發現林黛玉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她有喜怒哀樂,她會為愛情争風吃醋。她就像我們身邊可能出現的小妹妹,隻不過文藝氣息非常重。用現在的話說林黛玉就是個“文藝女青年”,隻不過她是個才華、樣貌頂配的“女文青”。達到這種程度的人不多,但總會出現那麼一個兩個類似的人。
薛寶钗就不同了,她情商智商太高,高到太完美,高到你有時候覺得她是一個冰冷的機器人,什麼情況都冷靜到太冷酷。這種表現不可能是凡人做出來的。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句“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擡頭”逗得老老少少都笑,唯獨薛寶钗不笑。以至于我不得不往前翻書确認一下,她究竟在不在現場。她應該一眼就看出劉姥姥這種小人物為讨生計的無奈與悲哀,因此實在是笑不出來。這點也是書中一貫采用的“不寫之寫”手法,大家應該留意。
往後她被親生母親出賣嫁給半傻的賈寶玉,從都到尾她一言不發,隻是暗暗垂淚。再譬如剛剛統計她啐人的次數。這麼一位年紀輕輕的女子,始終用“停機德”壓抑自己,這活的該有多累?我甚至懷疑她睡覺的時候都會有一部分腦子保持清醒,時刻注意自己的睡姿。一般人像她這麼過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時時刻刻精神壓力都這麼大,早就把自己累死了。書中作者時時拿聖人的标準去衡量薛寶钗,這種級别的人設,确實不屬于凡間。
如果還有人讀了原文這兩處文字仍然堅持認為薛寶钗是故意算計陷害林黛玉,那我隻能說你們的内心戲太多了,太肮髒了!怪不得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什麼人就用什麼眼光去解讀紅樓夢,一點不假!這段戲在87版電視劇中改了個亂七八糟,根本沒有把薛寶钗撲蝴蝶之前的内容拍出來,因此直接導緻人物形象大大受損,這個責任,編劇難辭其咎。更不用說87版最後幾集中,編劇們胡編亂改,把襲人、薛寶钗黑得渣都不剩了,這都完全颠倒了曹公對這兩位女子人物性格設定,根本上違背了曹公的原意,實在是太惡心了!!!
此處不得不特意提一下李希凡先生。我在寫本文之前,對他毫無了解。在準備寫作看相關材料時,發現每當他的名字與紅樓夢同時出現,都“很碰巧”産生一系列令人作嘔的醜劇。譬如之前說過的,1954年他和藍翎共同發起對俞平伯先生的無端攻擊。這個政治上的投機事件,讓他此後飛黃騰達,政界、文化界雙豐收。也使得紅樓夢研究徹底政治化、偏離了文學上的解讀。此後“高鹗續書說”正式确立,腰斬紅樓夢,贻害至今。82版人民文學紅樓夢也是他和馮其庸先生共同領導修訂的。
以上說到的關于薛寶钗人格的污蔑,他也是全部支持贊同的。這也非常明顯的體現了他的紅樓夢學術觀念,政治化、陰謀化、醜惡化。就是2003百家講壇《新解《紅樓夢》》系列節目第6集“漫話寶黛钗”,由他和張慶善先生、孫玉明先生共講。張慶善先生,就我目前對他不是很全面的了解,可以稱得上是紅學界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好人之一。他的紅樓夢學術觀點是很正的,客觀、科學。他對紅樓夢中人物的理解是正确的,譬如說薛寶钗,也說到關于“金玉良緣”和“陷害林黛玉”兩個例子,有批評薛寶钗,但更多的是同情。這和我觀點是一緻的。
節目視頻鍊接:https://v.qq.com/x/page/o01696o0yx6.html
結果張慶善先生每次好不容易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完畢,李希凡就立刻以“點評”的姿态抛出他截然相反的結論進行反駁,就是什麼薛寶钗故意陷害林黛玉、薛家僞造“金玉良緣”言論。這讓台下的觀衆很容易産生誤解,以為李的觀點是對的。
據節目開始介紹,李希凡和張慶善先生當時都是紅樓夢學會副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不過李希凡年齡更長一些,在紅學界資曆老。并且李希凡還有一系列更高的行政頭銜,長期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有實權)。網上資料顯示,他1954年就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即他無端批判俞平伯先生同年12月);以後繼續當選過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等等。這些頭銜,顯然是張慶善先生當年望塵莫及的。所以節目中,李希凡會非常自然倚老賣老最後做“點評批評式”發言。說實在的,當時現場換成我,早就掀桌子走人了。我是實在聽不下去李希凡的種種學術觀點,在此發個表情包:

...

李希凡先生其實就是一個過去幾十年最有代表性的“主流紅學家”代表,他堅持“高鹗續書說”,腰斬紅樓夢,迷信脂批,徹底把紅樓夢政治化、陰謀化。這種對紅樓夢的破壞,某種意義上,比周汝昌和劉心武更可怕。如果說周劉二人的觀點就像當面給你喂屎一樣,有的人一看就知道,趕快跑開;有的人靠近了聞一下,發現不對勁也走了;再不行有的人吃了幾口,發現味道不對就趕緊吐出來不再吃了;當然還有部分人,我就不說了,有點惡心。
李的觀點就是暗中下毒,無色無味,讓你毫無察覺就慢慢斃命了。并且由于李希凡長期活動于主流紅學界,還身兼學術、政界多項要職,他的學術觀點,借助于官方渠道進行傳播,對于普通大衆無疑是更具有殺傷性的。
就像李希凡這種人,連紅樓夢并列女一号薛寶钗都理解的南轅北轍,你說他研究紅樓夢這麼多年,能研究個什麼東西出來?
但是由于李在學術圈的超高資曆,對新一代學者的巨大影響力也是存在的。譬如節目中的張慶善先生,和旁邊的較為年輕的孫玉明先生(我對他了解不多,不過看節目印象很好,見解很中肯客觀),兩個人紅學觀點應該是很科學的。兩位先生先後擔任前任和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所長(一把手)。不過看看現在民間對紅樓夢的理解,基本還是在“腰斬紅樓夢”思想下進行。可見作為紅樓夢研究官方,紅樓夢研究所最近這十幾年所作所為也是十分有限,基本上還是原地踏步。對大衆閱讀紅樓夢的錯誤引導還在繼續,不得不說是非常可惜的。

中:狗尾續貂的結局
以上第一點這個集數嚴重不足的缺點還是勉強可以接受。畢竟是拍電視劇,還要牽涉到人員、經費、時間多種客觀因素,很多次要情節被删除,也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有的話也就幾秒鐘說完也不給)。隻要到最後把握好最主線劇情,幾個關鍵故事,一樣可以取得成功。

然而很可惜,這群紅學家在開卷考試照着答案抄的情況下也來了個嚴重不及格。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首播時這部紅樓夢和央視老三國、西遊記一樣廣受好評,當時該劇面對了排山倒海般的質疑,大量的普通老百姓、權威、專家、領導紛紛表示了強烈不滿。下了如此多心血的電視劇本該成為經典流傳,到最後反而讓老百姓唾罵不止,真是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這就是本劇第二個缺點,也是它最緻命的死結,亂改故事結局。

因為當時那批紅學家已經走火入魔了,早就想對後40回蠢蠢欲動了。在長期極端學術思想的浸淫下,他們以為紅樓夢最重要的是反映了“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這層政治寓意,卻忘了紅樓夢最根本也是最受大衆喜愛的原因是因為書中凄美的寶黛钗愛情故事。他們的狼子野心,在正式出版的劇本序言和前言裡是昭然若揭。

這篇序是周汝昌1986年寫的,他的紅樓夢研究水平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可謂是毀紅樓夢第一人。由他執筆寫序,這部電視劇的基調大家就可以有個基本判斷了。我給大家摘抄幾句分析一下。他對後40回态度是非常鮮明的:

“《紅樓夢》自從乾隆末年遭到程高僞續書的偷天換日之後,原著的八十回後的重要情節已然全被篡改,僞續四十回,從根本到細節都是歪曲雪芹思想的。。。”

前面說過紅學界主流(人文社82版紅樓夢前言)自己在此時都懷疑高鹗續書說了,隻不過礙于臉面沒有修改。周汝昌在沒有确鑿證據證明高鹗續書說的前提下,他這就是一通毫無基本學術素養的說法。沒有一點嚴肅的治學精神,對後40回全部否定。

“那些劇本十分欣賞那個“李代桃僵”的“掉包式”愛情小悲劇,以為《紅樓夢》的“頂點”和“菁華”就在這裡。。。”

這裡是徹底貶低流傳兩百年之久,深受大衆喜愛的“黛死钗嫁”結局,這篇序文就注定了整部87版電視劇就是個笑話。周汝昌這裡還故意曲解魯迅先生的評價說“黛死钗嫁”是“小悲劇”,真是可笑至極。魯迅先生說的“小悲劇”,是指這個愛情悲劇牽涉人數少而“小”,其藝術價值和格局反而是“大”和“高”,與當時各種紅樓夢續書中的庸俗“大團圓”結局相對。具體分析還是看鄭慶山先生《魯迅論《紅樓夢》的現實主義》一文便可。周汝昌連人家寫的是什麼意思都看不懂還在這亂加引用,試圖拉魯迅先生下水來維護自己的錯誤觀點,真的是可恥可恥!後面他也意識到這部劇本會帶來的惡劣影響,但是還往臉上貼金:

“然而,曆史是不停步的,程高僞續的那一套,盡管還有市場,但在此劇之出現這個事實面前,已經不再是“如日方中”的局面了。”

很可惜,後來大衆的反饋狠狠打了他的臉。所以從這點大家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紅學界那麼讨厭周汝昌的觀點,還不得不把他立為紅學界一哥的形象。因為本身大家就是一丘之貉,他們要借周汝昌的名聲和超高人氣繼續維持自己的“高鹗續書說”,自己的謊言才能得到大衆的支持。

序文後面有一篇題為《願心》的代前言,由三位編劇共同撰寫,裡面進一步用各種不要臉的狂妄之詞試圖維護自己擅改故事結局的合法性,看的真是令人吐血。我一條條駁,一下下扇他們的臉。

他們先嘲笑了一下以往紅樓夢改編文藝作品的“缺點”,認為之前的作品:

“無一不是緊緊地扣住“金玉姻緣”大做文章。而從使人感受到,仿佛一部“批閱十載、增删五次”而以“心酸之淚哭成”的大書,寫的就隻是寶玉、黛玉、寶钗的三角戀愛以及他們的婚姻悲劇。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一上來就大錯特錯!根本把紅樓夢的雅俗共賞放在一邊,不知道為何紅樓夢會如此受大衆歡迎,完全忽視了大衆對于紅樓夢的審美需求。反而以為别人沒抓住要點,實際上自己就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還在這裡洋洋得意。

“我們知道,“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口号,并不是曹雪芹第一個喊出來的。如果說僅僅從這樣一個層次上理解《紅樓夢》,那麼它的積極意義還比不上《西廂記》和《牡丹亭》。不是麼?為了追求自由婚姻,張君瑞敢于夜半逾牆,柳夢梅不惜冒死開棺,賈寶玉呢?怕是連十分之一的勇氣都不曾有過。”

又是大錯特錯!寶黛钗的愛情故事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其最終以悲劇收場。紅樓夢作為一部古代文人獨立創作的、以愛情為主題的長篇文學作品,這種悲劇化的處理方式正是中國傳統文學史中最為寶貴的一面(這句話根據貼吧網友@狼人J9的意見進行修改,表示感謝)。《西廂記》和《牡丹亭》到最後都是以喜劇收尾,男主人公或者高中狀元,或者直接得到皇帝支持最後赢得美人歸,最終還是通過封建禮教那一套赢得美人歸。這比紅樓夢的愛情故事的思想深度上差遠了。這三位編劇要麼是文化水平太低看不出來,要麼就是在這裝傻充愣顧左右而言他。

“我們的改編原則是“忠于原著”,《紅樓夢》“原著”的範圍應當是指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後四十回隻能叫做“續作”。這樣,“忠于原著”的涵義就十分清楚了。也就是說,我們的改編隻對前八十回負責。”

“我們在改編工作進行到八十回以後部分時,所抱的态度便是“忠于原著,重視續作” ”——續作中凡與原著相契合處,則盡量采用;凡與原著相悖謬處,則堅決删剔。這樣一來,這一部分便基本上等于重新創作了。”

這裡真是不要臉,拍攝之初對外宣稱“忠于原著,重視續作”,實際上根本就是個幌子,欺騙大家。因為他們根本看不上後40回,所以到最後其實就是“重新創作”。當然他們還列了各種“不得不”重新創作後40回的理由。

“第一,續作在許多大的問題上違背了原著的精神。例如,曹雪芹的原意是要寫成一個“樹倒猢狲散”、“食盡鳥投林”的大悲劇,而續作卻是“沐皇恩、延世澤”的大團圓結局。原著中的賈寶玉是一個叛逆者,而續作中的賈寶玉卻做八股文、講《列女傳》,變成了一個熱衷功名的“祿蠹”。原著中的林黛玉被寶玉引為同調,到了續作中竟也說起“混帳(同‘混賬’)話”來。等等。”

這句話前面說的對,後面全錯。具體原因我之前分析過了,不再贅述。

“第二,續作中的寶玉自九十四回“失玉”以後,便喪失了自己的知覺、感情和意志,直到一百十七回“得玉”之前,一直處于癡呆狀态。作為小說,由于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特點,讀者還勉強可以接受;但電視劇則有形象的确定性的特點,試想,在長達二十四回書的故事裡,電視觀衆怎麼能夠容忍一個癡呆的男主人公?”

全錯。寶玉94回失玉,98回到陰司按了一顆石頭心後就基本恢複正常了,之前我也分析過了。前後加起來不到五回故事,何來22回處于癡呆之說?再說,寶玉的癡呆是作者故意安排配合“掉包計”,大家看了200多年深受喜愛的,你算老幾,憑什麼說改就改?賈寶玉這個癡呆又不是車禍成植物人隻能演死屍“床戲”那種,憑什麼電視觀衆就不能忍受了?鄭則仕演的《肥貓正傳》看過嗎,告訴我觀衆喜歡看嗎?

“第三,續作中“黛死钗嫁”的情節的确具有很強的戲劇性,但人為的痕迹實在太重了,乃至違背了最根本的生活邏輯。不是麼?“黛死钗嫁”是由于“調包計”的實施;而“調包計”的設計是基于寶玉癡呆;寶玉癡呆又是由于“失玉”, 而“失玉”又是由于一種神魔的力量。再者,原著中疼愛黛玉的賈母、薛姨媽以及同黛玉友好相處的鳳姐、寶钗,怎麼忽然一下子全都結起夥來,成了迫害黛玉的兇手?”

又是大錯特錯。“黛死钗嫁”的情節完全就是天才的設計,我之前也仔細分析過了。“失玉”是神魔的力量完全符合書中背景設定。紅樓夢書中就是個低魔環境,基本上是個現實世界但不代表神魔鬼怪之類的不存在。要麼文章第一回的開篇文字寫的是什麼?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前身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誰?多次出現的一僧一道又是誰(怪不得電視劇中這倆位神仙戲份基本删沒了)?你們用的“風月寶鑒”又是什麼東西?本來這塊通靈寶玉就是補天石,都能說話;後來随寶玉出生口銜而現世,此處莫名其妙丢了才是符合它的設定。結果整部電視劇就把這麼一塊充滿神力的補天頭寫成一塊普普通通破石頭,還有什麼意思?後來還安排鳳姐拾玉,情節就套用23回一條語焉不詳的脂批:

“妙!這便是鳳姐掃雪拾玉之處,一絲不亂。”

這條批語并沒有指明到底寫的什麼情節。用在最後,真是狗尾續貂都不如!

我還非常吃驚這些人居然接受不了賈母和鳳姐對林黛玉的态度轉變。難道這些人真的以為紅樓夢是寫給小孩子看的過家家故事嗎?是不是一個慈祥老祖母和熱情體貼的嫂子才符合賈母和鳳姐的态度?也是夠幼稚了。連這裡面文字下掩蓋的深刻思想我都能看出來,結果這批專門搞紅樓夢研究的看不出來?

後面更是撒謊薛姨媽和寶钗迫害林黛玉了。我真的很想問你們研究紅樓夢到底看不看書?不看書就抓緊滾蛋好嗎。你們哪隻眼看到薛姨媽和寶钗迫害林黛玉了?薛姨媽本身都不想嫁寶钗了,後來逼不得已才同意。薛寶钗更是整個婚禮從頭到尾一言不發。看不懂書就别亂說話,我之前分析的很清楚,建議這些編劇去看看。

“原著至八十回,已經是“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八十回以後必然是大故叠起,絕不會再有續作中那種“四美釣遊魚”、“兩番入家塾”的氛圍;等等。”

又錯,這兩個情節根本不影響80回後整體故事情節的悲劇化,作為過渡階段,反而符合故事發展情節,前面我分析過。這些人又是毫無根據,妄加猜測。“絕不會”?你見過80回後原稿就這麼說,你100%确定嗎?紅學界不是沒有人為81回說話,俞平伯先生在《紅樓夢研究·後四十回底批評》中,認為四美釣魚一節是“後四十回中較有精采,可以仿佛原作的”。

“總之,續作與原著相枘鑿處極多,自一九二三年俞平伯先生發表《紅樓夢辨》至今,紅學界諸賢着眼于這方面問題的論列之作,真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了。”

後來又拿俞平伯先生出來墊背了,你們知道俞平伯老先生此時對自己20多歲時提出的“高鹗續書說”是什麼态度嗎?(後面我會寫)所謂的“汗牛充棟”,除了那條本來就含糊不清的“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還有其它一丁點有力的證據嗎?

“因此,我們一開始就做好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劇本不可能盡如人意。尤其是八十回以後部分,重新創作,要冒很大的風臉;完全根據續作改編,不僅行不通,并且也還是免不了要受到人們的責難。既然如此,與其違心地采取某種保守做法,迫求所謂的安全系數,不如索性按照我們自己對原著的直接感受和理解,鬥膽進行一次嘗試。真能因此而引起一場大的争論,倒未始不是一件好事呢。”

最後一段我真的是無力吐槽了。就這麼一幫人,基本毫無學術道德素養可言,就會拉上其他人給自己當擋箭牌,還在這給自己的愚蠢行為貼金。就像我一再揭示的那樣,整個紅學界當時就是在一種極端的腰斬紅樓夢的學術思想下搞研究。

在這裡你根本看不到一絲絲搞學問需要的那種嚴謹務實的科學的态度,隻有“放肆假設”,沒有“小心求證”。到處充滿了浮躁、投機、求險的惡臭,妄圖通過腰斬紅樓夢給自己博取名利,真是中國文學界的恥辱,中華傳統文化的恥辱。所以你說這幫人拍紅樓夢到底是給觀衆看呢,還是給自己看呢?

當然到現在他們還是嘴硬,死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下面這話是網上搜出來的,沒寫明誰說的,不過我估計是導演或某編劇說的,還請大家補充:

“我們今天看87版紅樓,會毫無疑問地豎起大拇指,覺得它是一部經典,拍出了曹公本意和原著精髓,但誰又知道,當年它首播時,曾面臨不少非議?經典并非一日煉成的”。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們根本沒有反省,他們還真以為自己拍出“本意”,抓住“精髓”了。後來結果不幸被他們自己言中,“點“金”成“鐵”,辜負了《紅樓夢》”,完全把自己放在了觀衆群衆的對立面。當然“鐵”其實都是對他們的過譽,看在演員們的份上,我就不說了。這群編劇和他們後面的專家組估計一直納悶,我們改了“掉包計”、“黛死钗嫁”,把紅樓夢“真正”結局還原出來,你們怎麼還不滿意呢?你們這批觀衆素質不行啊?

我笑了,然後我又哭了。

我本人沒有任何影視作品拍攝的經驗,但是現在我不得不來幫他們分析一下這部劇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免得他們還執迷不悟。

很多人說紅樓夢講得不僅僅是寶黛钗的愛情悲劇,更是講得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家亡血史,批判的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這才是整本書思想深度的最終體現。這種說法學術上完全沒問題,但是要把這個觀點直接移植到影視劇的拍攝,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紅樓夢為什麼會成為經典深受民間喜愛,原因很簡單,它就是一本通俗小說,講了一個非常凄美的愛情故事,這才是最吸引大衆的地方。老百姓不願聽你講什麼大道理,就願看這種平常人愛情故事。為什麼現在這種言情的都市劇這麼受歡迎?沒辦法,老百姓看的就是這個,俊男美女之間争風吃醋、愛恨情長。原配、小三、背叛、出軌、私生子,彼此之間撕的越厲害看起來越過瘾。

要麼說曹雪芹真是天才,對老百姓的那點興趣愛好摸得是一清二楚,就知道大家好這一口。大家不是願看俊男美女的感情糾葛嗎,沒問題,我直接給你來一個史無前例的“三角戀”劇情。書中的細膩文字看不懂是吧,沒問題,一個貴族家庭裡的姐姐妹妹之間“争”一個公子哥的故事總看懂了吧。記得小時候有人說紅樓夢不就是三角戀的愛情故事嘛。有些專家學者還急得不行,感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說你怎麼這麼低俗的去看這本經典著作呢,膚淺!

真是一群頑固不化的老古董,他們自己就跟書裡作者一直批判的封建衛道士賈政沒啥區别(再說賈政還會講笑話呢,看書時真是雷到我了,曹公真敢寫)。紅樓夢就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二女争一男,作者在書裡寫的明明白白。兩個女主角,一個男主角,不是三角戀是啥?大大方方的承認就是了,不但要承認,還可以驕傲地宣布紅樓夢就是“三角戀”言情劇的祖宗!當然紅樓夢中的三角戀很唯美,并且一點也不狗血。

當然紅樓夢中這個三角戀跟現在濫情劇中,庸俗的二女争一男,相互之間争風吃醋是完全不一樣的。賈林之間是戀人關系沒錯,但是賈薛之間雙方并沒有如此熱烈,林薛之間在書的前中期往後就沒有相互攻讦、而是親如姐妹一般了。但是畢竟書中一上來就有“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兩大矛盾設置,稱三人之間的關系為“三角戀”,我認為也是可以的。這些關系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本段的内容是根據貼吧網友@狼人J9的讨論進行添加,再次表示感謝)

所以說紅樓夢是雅俗共賞,一出版就火遍大江南北,故事情節被各種戲劇改編。學者看雅,老百姓看俗,咱井水不犯河水。你也不要通過紅樓夢給我講什麼大道理,我沒興趣,我就是圖個樂,我就是想為黛玉流淚,為寶钗哀歎,至于什麼“家業複興”還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老子/老娘不在乎。正因為如此,自程甲本發行近230年來,紅樓夢的故事深入人心。看不懂書沒關系,我們去看改編的戲劇、看皮影戲、看連環畫、聽評書、甚至就是最簡單的小孫子孫女聽坐在樹下乘涼的老奶奶講紅樓夢的故事。大衆審美很多時候需要的不是紅樓夢本身的文字,需要的是書裡精彩的故事!

這就又回到了電視劇上,拍成電視劇,那就意味着面對更廣大的受衆群體,因為看電視大家都會看下去。電視劇這種傳播方式,本身就是俗中之俗。因此書中這些經典的“俗”的一面,因此不但要盡量保留,還要完美呈現出來。而“黛死钗嫁”的經典結局,就是所有紅樓夢改編文藝作品中必須處理好的問題。如果這個環節出了差錯,整部作品就失敗了一大半。

既然你選擇了拍紅樓夢的電視劇,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掉包計”、“黛死钗嫁”的故事,就一定要完完整整拍給大家看。大家不管什麼“千紅一哭,萬豔同悲”,其他人結局不重要,就點名看林妹妹、寶姐姐。你想想,既然都看電視劇了,大家關注的重點肯定是男女主角的故事,不是來這裡浪費時間聽你說講什麼人生大道理的。

結果87版紅樓夢電視劇拍,大家好不容易等到最後結局了,結果愣了,因為“掉包計”沒了、“黛死钗嫁”也改了。所以我完全理解當時為什麼這麼多人瘋狂寫信給編劇發洩心中的不滿,原因就一點,你改了書中大家最喜歡的“黛死钗嫁”的結局。

那個年代本來娛樂項目就不多,大家好不容易守在電視機旁,等的就是這個,結果你說,我們沒拍。這些人在創作劇本的同時還口口聲聲說總體原則為“忠于原著,重視續作”。結果到最後把觀衆最期待的“黛死钗嫁”給改了個亂七八糟,那種感覺就像拍《三國》來了段“三英戰華雄”,拍《西遊》來了段“豬八戒大鬧天宮”,拍《水浒》來了段“武松打狗”。好像是那麼回事,但其實完全變味了。

其實我開始還納悶,書裡現存的“黛死钗嫁”情節和他們最後想要呈現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根本就互不幹擾,并且是相互補充的關系,他們本應該通過修改最終結局完善原著文字的不足。但是他們太了解當時老百姓有多麼喜愛“黛死钗嫁”的經典情節了,為了突出他們想要的主題,根本不惜毀了原著情節來達到他們肮髒的目的。

所以大家當時那種憤怒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群專家學者忘了自己為何要拍這部電視劇,拍出來給誰看。他們被老百姓罵,活該!當年曹公忍受世俗偏見立志寫這部小說,為小說“俗”的這一面費了無數心血,也因此成就了紅樓夢在平民大衆之間的普及。結果這批紅學家有眼不識泰山,根本就浪費了曹公當年的一番苦心。為了完成他們政治方面的說教,敢于把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愛情故事抛棄。與此一點,他們就是根本上背叛了曹雪芹,背叛了紅樓夢,更是背叛了老百姓!!!

作為87版電視劇總導演,王扶林先生自然也是為這個狗尾續貂的結局承受了很大的輿論壓力。在《風雨紅樓》最後一集,他接受采訪時,說的話也挺耐人尋味。顯然他自己并非紅學界中人,他對于紅樓夢的理解程度,我估計也就是個較高級的普通讀者的水平。他說關于後40回劇本的改變,劇務組是完全聽從紅學會安排的。他們當時并不了解紅學界關于後40回故事劇情的不同觀點之争。他說紅學會當時派了三位人作為代表,也就是三位編劇劉耕路、周雷和周嶺。王導演說他真的是對這三位編劇言聽計從,他們仨說怎麼編,電視劇就怎麼拍。這短短幾句話裡,也是透露出一絲絲無奈吧。

作為當時主流紅學界的一哥,紅研所首任所長馮其庸先生也是一直對現存後40回持否定态度。不過在這個節目訪談中,關于87版電視劇最後幾集的改編劇情,他的态度到是很暧昧。他承認當時有些人覺得改編的情節很差,他還說拍劇時自己人在美國,也沒征求他的意見,就按後來研究結果拍攝了。這幾句話裡,老人家多少也有些甩鍋的味道吧。後來10版堅持用程高版作為結局,身為顧問組一員的馮老先生,我估計也是吸取了前車之鑒,對最後拍闆決定起了很大作用吧。

另外一位紅學巨擘蔡義江先生,一直以來都是非常讨厭後40回,讨厭到認為“後40回沒有曹雪芹一個字”。就連這麼一位迷信靖本的“老古董”,在評論自己得意門生周嶺的後面7集的時候,也是以批評的姿态,認為編劇們“走向了極端”。因為紅學界的“探佚成果”根本就不完善,大都有很大的主觀成分,有的更是自相矛盾,遠遠談不上體現“原作精神”。他以電視劇中史湘雲淪為船妓為例,認為這個情節是其他不入流續書者早就創造出來的,根本就是扯淡,不應該拍到電視劇中。并且現代人已經遠離曹雪芹的時代200多年了,對當時的生活和社會環境都不熟悉,這樣編出來的東西,硬說成“是曹雪芹的原意,其誰信之。”(詳見蔡義江先生《走向兩個極端》一文)。

說白了,這個電視劇的結局拍出來,連紅學界自己很多人都受不了,他們怎麼還可能讓大衆接受呢?

很遺憾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已經不了解當時人們的失望了,這部天生畸形的紅樓夢電視劇在豆瓣裡居然有九點七分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810/ 要我打分,最多四分,并且這四分全部是因為演員、音樂和其他劇務等人所得,劇本完全是扯了後腿,對不起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所以說網上的民意有時也隻是片面的民意,大部分也就是反應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大家不妨問問身邊的長輩,如果他們喜歡紅樓夢,是否還記得當初87版電視劇剛播放的時候大家的強烈不滿。

我現在真的很怕很怕,在這種長期“高鹗續書說”洗腦作用下,又加上電視劇的灌輸,雙管齊下,越來越多年輕的紅樓夢讀者喪失了對紅樓夢全書精髓的把握和理解。這部87版紅樓夢評分如此之高,已經讓我心驚膽寒。大家不妨看一下,和其他三部央視“四大名著”電視劇相比,紅樓夢在各個頻道的重播次數簡直少得可憐。這裡面到底是什麼原因?

當然這些人已經不止滿足于改後40回人物結局,前80回曹公親筆的人物結局他們也亂改。香菱前80回本來活的好好的,就是被薛蟠出氣打了一次,結果這些人硬生生直接把香菱改成直接被薛蟠打死了,又給呆霸王手上添了一條人命,真是無語。當然這個都無關緊要了。

當年觀衆們對電視劇的失望之情,通過下面這篇文章可見一斑: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09299/

這篇文章大概總結了87紅樓夢播出時,當年評論界的負面聲音,基本上是很公正客觀的,尤其是大家對後6集的強烈不滿和失望。不過這篇文章沒有挖掘太深,譬如我發現的電視劇對薛寶钗人物形象的诋毀,以及接下來我要說的第三點該電視劇絕對失敗之處!!!

下:公然“招”假
如果以上第二點對故事結局的胡編亂改,還能用拍電視劇編劇有權利對原著進行改編的借口而搪塞。好,我忍了。但是最後一點我完全不能忍了,這一點直接表現了這些編劇、顧問團整體學術素質的低下(不排除某些顧問的正直,可惜他們的聲音完全沒有體現出來)。他們就是欺負大衆沒有辨别能力,在全國觀衆面前瘋狂秀了自己的下限。這點很少有人看出來,但是在我眼裡就是一坨臭烘烘的狗屎!!!

這就是我之前特意挑出來的第5集《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裡面有一段“秦可卿淫喪香天樓”的情節。

首先這部分内容根本就沒有必要拍出來,因為原文中根本就沒有說秦可卿到底是怎麼死的。本來一共就36集,書裡現成的大批内容沒有拍攝(連莺兒用5秒說句台詞的時間都不給),這些人偏偏要把這個無所謂的地方補上。因為他們手太癢了,癢的沒地方撓,正好這裡有個大好機會把他們的最新紅學研究成果展現出來,他們自然不會錯過。結果這幫人是通過兩個細節推動這部分情節進展的。第一個細節就是尤氏發現賈珍和秦可卿亂倫的事情是通過一根秦可卿遺落的簪子。第二個細節,丫頭瑞珠對寶珠有句台詞:

“你還記得,上次宴會散了,奶奶(秦可卿)去天香樓更衣嗎?”

OK,這兩個細節是怎麼來的呢,是參考“靖本”中最著名的獨有的一條脂批:

“。。。因命芹溪删去遺簪更衣諸文是以此回隻十頁删去天香樓一節少去四五頁也。。。”

這條标為13回“回前長批”的脂批,其中透露的“遺簪、更衣諸文”内容是不見于任何其他脂本的。

對,就是之前說的那本僞造的垃圾“靖本”!!!

我在這想說本來你們技癢怎麼改“淫喪香天樓”的故事我都沒意見,就是書中沒寫的地方,你怎麼天馬行空的改編都可以,隻要合情合理。但是唯獨不能用“遺簪、更衣”的細節。這直接就是關乎做學問最基本道德的問題。本來選取不同材料就要采用謹慎的治學态度,何況是全世界隻有一個人宣稱看過、存在性幾乎沒有的一個“靖本”。

剛說了很多老百姓了解《紅樓夢》就是通過戲劇的方式,而不是看書,更不可能了解所有脂本的具體情況。結果你面向大衆拍電視劇用了裡面的内容,這直接就反應了紅學界對“靖本”的态度是支持的。你們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低下的學術道德為恥,更為公然欺騙全國觀衆感到羞愧。

其實遠不止第五集,後面改編的7集你們認真按照現存脂本的幾個提示認真去改也就罷了。但其實很多電視劇情節都參考了“靖本”中獨有的批語,譬如說瓜州渡口這個地點的出現,對應靖本批語:

“妙玉偏辟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勸懲不哀哉屈從紅顔固能不枯骨”;

賈芸在獄神廟探監,對應批語:

“醉金剛一回文字伏芸哥仗義探庵餘卅年來得遇金剛之樣人不少不及金剛者亦複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壬午孟夏”;

這裡有個地方很搞笑,原批語寫的是“探庵”。紅學界對此很是不解,他們搞不懂為何賈芸要去尼姑庵,還仗義!為了強行用這條批語,他們一般把“庵”理解為“監”,這樣就能在著名的“獄神廟”一處讓賈芸合理出現了。大家可以自行查一下“賈芸仗義探監”有什麼結果。

還有劉姥姥獄神廟探望賈寶玉和鳳姐的情節,對應批語:

“應了這話固好批書人焉能不心傷獄廟相逢之日始知遇難成祥逢兇化吉實伏線于千裡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辛卯冬日”。

以上這些全部是參考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靖本”創作出來的情節。這種完全錯誤的學術态度直接導緻的惡果就是号召更多人去造《紅樓夢》的假,去傷害這本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小說。整個紅學界就是用一種毫無廉恥的口氣招攬各路妖魔鬼怪:

“大家快來造假吧,沒問題,隻要你造出來,我們都會信的。我們不但信,還會拍進電視劇給全國的老百姓看呢!”

惡心之至!!!

其實類似事情在靖本出現之後在紅學界就屢見不鮮,包括所謂的1963年“曹雪芹小像”(周汝昌又不負衆望的用一個月時間考證認定此畫中人是曹雪芹),結果1982年上海市公安部門鑒定作假,揭露出郝心佛與朱聘之共同作假的真相。1963年,當郝心佛賣畫後接到河南省博物館彙寄的10元錢,分出5元交給朱聘之。朱接過錢後,上街買了5個白蒸馍,邊吃邊遞給郝一個。郝看着朱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大笑說:“你的惡作劇,從此天下多事了。”

還有之前提到的周汝昌造假曹雪芹詩。1968年11月左右”出土發現所謂的曹雪芹墓碑。1971年在北京香山地區發現的跟曹雪芹八竿子打不着的題壁詩,這種低水平的作品被少數紅學家硬生生按到曹公頭上,房子也在曹雪芹會長胡德平先生的支持下改建成“曹雪芹紀念館”公然欺騙大衆。胡德平居然還是北大曆史系畢業生,就這種學術水平真的令人汗顔。在百家講壇《紅樓六家談》一集節目中,他慷慨激昂,說明這個故居怎麼怎麼真,并用一本自己也承認很多人證是僞作的《廢藝齋集稿》去論證自己的觀點。他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不過他低下的學術水平我是真的無法忍受。

關于這部所謂的曹雪芹所著的《廢藝齋集稿》,現存隻有關于風筝制作,題箋為《南鹞北鸢考工志》第二冊的部分殘稿。并且這個殘稿還不是原稿,而是後人描摹原稿之後保留下來的。所謂的原稿和原稿的收藏人早已下落不明了。

這部書會不會真的是曹雪芹寫的呢?現存的第二冊内容開篇作者自序中講了一個故事,就是曹雪芹說自己有個朋友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了,來和曹雪芹聊天哭訴自己的不幸。曹雪芹很憐憫他,但是曹自己也沒什麼錢。後來聽說京城有人會出重金買風筝,于是曹就用家中的材料順手紮了幾個風筝送給這位朋友。後來到了除夕,這位朋友“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答謝曹雪芹,說“不想三五風筝,竟或重酬,所得當共享之,可以過一肥年矣。”

我滴乖乖!沒想到曹雪芹真的是個紮風筝的天才,随便做了幾個風筝,能讓“家口繁多”的朋友“過一肥年”,真是牛逼。不過曹公紮風筝這麼牛逼,怎麼到最後他家的晚年生活會“舉家食粥酒常賒”?這麼天才的手藝可以幫朋友渡過難關,就沒法給自己提高一下生活水平?也不用靠紮風筝發家緻富,單純維持個基本溫飽也總可以吧。

你說這部書是真是假呢?

關于“曹雪芹紀念館”再補個小故事,這個紀念館題名是找書法家溥傑老先生寫的。本來這幫人就是打算建立“曹雪芹故居”,但是溥傑老先生知道裡面的貓膩,他拒絕題名“曹雪芹故居”,最後隻寫了“曹雪芹紀念館”,這種嚴謹求實的态度,真的沒的說了。關于所謂“曹雪芹故居”的一系列故事,人民網這篇文章寫得很清楚了,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art.people.com.cn/n/2013/1106/c206244-23445908.html

到最後,2008年8月31日出現在網上的《癸酉本石頭記》,這種騙錢的垃圾成功于2015年11月,以《吳氏石頭記增删試評本》後28回出版成書,在網上發售。還有2014年所謂的“《紅樓夢後二十八回手稿回到中國”醜聞,這場鬧劇就是以周汝昌編造的乾隆、和珅改造紅樓夢後40回内容的謊言為依據,再由《光明網》推波助瀾的一場鬧劇。

看到這些,我的心痛死了!!!

最後回顧一下,負責改編後40回和“淫喪香天樓”這一共8集内容的劇本,編劇竟是同一個人,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周嶺先生。

周嶺本人出現在這個位置其實是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安排。87版紅樓夢有三位編劇:劉耕路、周雷、周嶺。周雷生于1938年。劉耕路先生年齡我沒查到,不過看照片也能發現,周嶺應該是三位編劇中年齡最小的。劇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此時生于1950年的周嶺年僅33歲,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點吃驚。周嶺就負責這8集劇情創作,并且到最後全劇本最終由周嶺統一修改并定稿。大家會不會覺得這麼重要的事讓這位初出茅廬的小夥子負責有點輕率,為何後面這麼多紅學大家不親自把把關呢?

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樣的安排是雙赢的結果。周嶺因為是最年輕的,其餘所有人都可以憑借高資曆随便給這位晚輩提意見,下命令,因此這8集就會完全按照紅學界的主流意見拍出來。最重要的是大量改寫後40回原著内容、放棄經典“黛死钗嫁”的結局就是有很大風險的,這批人自己也很清楚後果是什麼,這在87版劇本前的兩篇序文也看的出來。

所以我推測,他們最後幹脆找個年輕人來背黑鍋。這樣自己的學術觀點既可以體現在電視劇中,又不用首先承擔來自大衆的輿論壓力。這幫人搞學術沒啥水平,搞這些小伎倆到是一套一套的。周嶺先生當時自己是不是意識到這種背黑鍋的責任我不知道,但是顯然承擔這麼一份角色,将是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自己也是名利雙收。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當然不是我看不起周嶺先生,他本人中文系修讀古典文學專業,在校期間,在導師蔡義江和劉操南指導下,已經發表關于紅樓夢的學術文章了。據說在當年憑借一篇研究賈元春判詞的文章在紅學界嶄露頭角,因為我本文就是要破解賈元春的命運,所以我也看了這篇《賈元春判詞新探——兼與楊光漢同志商榷》的學術文章,後面我會點評一下。這篇文章還是有小部分可取之處,但是整體而言,很明顯就是一篇在“尊脂批程”的極端學術思想下的産物。

周嶺後來于90年代下海,放棄了學術這條路。在我看來,這是雙赢的局面,首先又少了一位緻力于毀滅紅樓夢的學者,這對紅樓夢本身來說是幸運的。其次對于周嶺先生本人,如果他在紅學界繼續發展下去,無非就是最終變成一位繼續鼓吹“高鹗續書說”、瘋狂打壓後40回文字的老頑固。對于自身學術修養來說根本沒有一點好處。轉行經商,這種“儒商”的标簽肯定會對他幫助很大,自己也賺了錢。

我這種猜測在2017年山西公共頻道《文化周刊》策劃的“親曆87版《紅樓夢》系列節目”中,有關周嶺先生的一集得到了印證,節目中他也說自己為了這部電視劇背了30年黑鍋,不過我不清楚他是後來才意識到的還是當初擔任劇本編劇時就發現了。同30年前一樣,他還在說紅樓夢不隻有個“掉包計”、“黛死钗嫁”,對自己執筆篡改的結局洋洋得意。還是用30年前序文中那一套說辭給自己辯解,用周汝昌的書信往自己臉上貼金。他還執迷不悟的以為當年觀衆的不滿是因為自己“完美”的劇本沒有剪接好,而不是因為自己改了“黛死钗嫁”的結局。

所以說他在兩三年前還是沒有理解觀衆到底是要看紅樓夢什麼,離開學術圈快30年,自己還是受着腰斬紅樓夢思想的束縛。如今已經2020年了,當年那個意氣風發,參與紅樓夢劇本編寫的小夥子也是年已70的老者了。不知周先生能否返璞歸真,是否有勇氣放棄這些誤導了自己一輩子的學術偏見,重新拾起年幼時自己讀紅樓夢時的那份純真,讓書中人物的命運再次引導自己的内心去歡喜、悲傷。如果晚年能有此覺悟,也算得上是回頭是岸了,不枉自己讀了一輩子紅樓夢。

以上就是我列出近百年紅學的四大醜聞。從最開始“高鹗續書說”出于學術研究而提出到後來由于政治運動的需要得到最終确立。僞造“靖本”紅樓夢的出現滿足紅學界極端錯誤的學術思想需要。人民文學出版社82版紅樓夢的發布,标志着紅學界“尊脂批程”思想達到頂峰。以至于随後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亂改紅樓夢電視劇結局,徹底與廣大普通讀者割裂而引發衆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