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豪伊收到一封來自夏島的信,得知島上有女孩失蹤。豪伊獨自來到居住着異教徒的小島。在調查失蹤案的過程中,小島居民衆口一詞,隐瞞真相。執着的豪伊終于通過蜘絲螞迹一步步接近真相,也一步步踏入陷阱。最終在這個島被異教徒做為祭品獻祭給太陽之子和果園女神。高呼“上帝”的豪伊被異教徒送走去見上帝了。

一種信仰死于另一種信仰。人類的對決和殺戳在宗教範疇與世俗紛争别無二緻。

影片延伸出可怕的問題是,基督徒警察做為小島的異教徒被獻祭。那小島所有的異教徒是不是也終将被基督教做為祭品獻給上帝?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今為刀俎,明為魚肉。

片中對異教起源和異教内容的大量描述,讓觀衆詳細了解并理解了異教存在的合理性:敬畏天地,熱愛自由,小島仿佛桃花源般的存在。但這也轉移了觀衆注意力,大大沖淡了影片的懸疑氛圍,導緻劇情平淡,缺少吸引力 。

但同時,這部電影也觸發了對宗教本質的思考:信仰到底達到了什麼目的,是讓信徒内心保持善良純潔自由,還是作為偶像對信徒進行精神上的專制。信仰如果屏蔽了對自然對宇宙的認知,應不應該成為信仰。

島主的父親引領了島上的文明,讓島民敬畏天地、敬畏衆神、敬畏自然,擺脫宗教束縛。但在信仰衆神的過程中,逐漸深陷其中。在島上遇災,顆粒無收時,他們準備用最隆重的祭祀,用活人獻祭神明,在貧痟的土地上祈求神明結出豐盛的果實,可能嗎?神要你敬畏自然,不是借神之力反自然,信仰終于淪為迷信。

影片所指僅僅是異教徒嗎?

信仰應不應該有偶像,偶像會不會導緻迷信,迷信會是宗教的盡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