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影史感興趣的影迷也許會發現,2022年其實是一個很特别的年份。意大利電影大師帕索裡尼誕辰100周年,同時也是費裡尼電影《卡比利亞之夜》上映65周年。可能很少有影迷會記得,帕索裡尼也是《卡比利亞之夜》的編劇之一。

...
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誕辰100周年

...
費裡尼電影《卡比利亞之夜》上映65周年

作為聲名顯赫的意大利藝術家,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不僅是一位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和電影導演,他還為同時期的很多著名導演擔任過電影編劇,包括費德裡科·費裡尼、貝納爾多·貝托魯奇、馬裡奧·索爾達蒂、莫洛·鮑羅尼尼等。

...
帕索裡尼、貝托魯奇與戈達爾

帕索裡尼與費裡尼

拍處女作《乞丐》之前,帕索裡尼就已經加入“botteghe di scrittura”劇本工作室。當時,馬裡奧·索達蒂的電影《河娘淚》臨開拍之際,依然在糾結台詞方言性不足的問題,他們就找到帕索裡尼,邀請他進駐創作團隊。

...
馬裡奧·索達蒂《河娘淚》1954

彼時的帕索裡尼,在業界被稱為意大利白話專家、地方俚語研究者、方言詩人;随後出版的以羅馬方言寫就的第一本原創小說《Ragazzi Di Vita》(街頭小子)更讓他聲名遠播。而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誕生,讓費裡尼導演注意到了帕索裡尼在創作方言對白上的才華。

...
帕索裡尼和《街頭小子》

在籌備電影《卡比利亞之夜》時,費裡尼正好在讀帕索裡尼的這本《街頭小子》,他對書中所展現的郊區街頭俚語印象深刻。費裡尼希望他新電影中的妓女、小偷、皮條客、小混混等等這些角色,也能說出如此充滿市井氣息和街頭活力的語言。于是,他便邀請帕索裡尼來修改劇本的對白。

...
費裡尼《卡比利亞之夜》,又譯“她在黑夜中”或“花街春夢”

有電影學者認為,帕索裡尼對于《卡比利亞之夜》的貢獻“相當有限”。一方面,他本人并沒有太在意署名這件事。對帕索裡尼自己來說,這就是接了個工作,頂多算是幫忙。因此電影片頭的工作人員名單裡并沒有出現他。

...
年輕的帕索裡尼

另一方面,費裡尼導演也曾解釋過,很大一部分帕索裡尼添加的内容并沒有被采用,最終隻保留很小一部分羅馬街頭的表達。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擔心審查。

...
電影《卡比利亞之夜》中的羅馬街頭

費裡尼曾說,“這些非常市井的、粗鄙的,甚至帶點黃色意味的俚語,可能會引來社會上反彈的聲音,尤其是天主教的審查員。同時,這些俚語的過度使用,也會讓整部電影的基調更為暗黑,批判色彩過于強烈,以至于改變原有的設定。”

盡管如此,費裡尼導演對帕索裡尼的這些改動,内心還是非常認可的,不然他也不會在這次合作之後,後來又把《甜蜜的生活》交給帕索裡尼加工。

...
費裡尼和帕索裡尼在《甜蜜的生活》片場

帕索裡尼與《卡比利亞之夜》

1956年,費裡尼找到帕索裡尼,給了他《卡比利亞之夜》的劇本。但跟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電影劇情不一樣的是,在費裡尼的原版劇本中,整個故事的叙述方式有很大不同。

...

這版劇本中,卡比利亞在河邊遭“男友”劫财後,被人救起帶到附近的小酒館。夜幕降臨,卡比利亞在公園“上班”時,跟瑪蒂爾達打了一架,又被朋友瑪麗莎揪回車裡,送到了羅馬的威尼托大街上。

...

卡比利亞獨自閑逛時,遇到著名演員阿爾貝托和女友在大街邊鬧别扭。随後,卡比利亞就跟着阿爾貝托去了他的大宅,但這終究隻是一次意外的偶遇。從大宅出來後,卡比利亞旋即又被兩名士兵帶回了貧民區。

...

對比之下,我們會發現,影片中的有些角色并沒有出現在初版劇本中,比如那個農民和背麻袋的男人。當年,帕索裡尼正是在仔細閱讀完劇本後,在原有基礎上添加了注釋,将角色對白進行潤色,并指出原有對白中的不合理性。

...

總的來說,帕索裡尼對于原劇本的叙事邏輯、風格基調、角色動機、服裝造型等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調整;說他對費裡尼的劇本做了全面修改也不為過。

...
帕索裡尼

修改後的劇本中,帕索裡尼傾向于使用更暴力、更暗黑的隐喻來調整角色基調。例如卡比利亞在影片開頭被人從河裡救起來、回到小房車後,帕索裡尼添加了一群人殺死一隻貓的場景,試圖以虐殺來暗示卡比利亞的自殺傾向。“死亡的狀态應該由更殘忍、更暴力,但指向性明确的場景來表現。”

...

帕索裡尼認為,需要在劇情推進中加入更好的過渡,從而讓叙事顯得更流暢。“這部電影是插曲式的,所以有必要讓這些插曲更好地銜接在一起,既不能顯得冗長乏味,更不應該過于突兀,以免讓觀衆們誤以為每個部分都是重新開始。”

...

帕索裡尼還建議費裡尼,劇本中要保留背麻袋的男人。在他看來,這個人物的出現,在影片中是很有意思的變數,能夠讓卡比利亞去想象生活的不同可能性。

另外,妓女Bomba也是帕索裡尼力保的角色。他認為,卡比利亞對待Bomba的态度應該更冷酷一些。因為更具有攻擊性的态度,可以讓人物層次更加豐富。作為身處同等社會階層的女性,卡比利亞對不如她的人表現出欺善怕惡,這從角色心理結構來看是非常合理的。

...

帕索裡尼還很熱衷于精簡劇情。隻要他認為對電影整體結構沒有太大意義的段落,或者一些較為冗長的劇情,基本上他都會建議删除。“對于卡比利亞的經曆,不需要太多程式化描述,觀衆們沒有力氣看到新的‘奇遇’重新開始。我認為看魔術表演的這個段落,應該跟上一段更好地連接在一起。”

...

在修改費裡尼劇本的過程中,帕索裡尼提出“每個角色都應該設置更具真實性的表現”,需要考慮到他們的階級地位,以及更為合理的動機。在他看來,羅馬貧民窟的苦難現實,跟居住其中的人物之間存在着太多差異,而電影所呈現的終究還是不夠現實、過于幻想。

...

他想讓這些對比鮮明的元素相互碰撞,不僅僅隻是單純的共存而已,更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由此可見,帕索裡尼從最開始就對這次合作抱着非常堅定的想法。

...

潤色完劇本後,帕索裡尼還在散頁寫下一些手記,這是對劇本中一些邊緣角色或根本不存在的角色的側寫補充,其中就包括小偷、殘疾人,以及參與朝聖的一些虔誠的女性。

...

在他的手記中,所有角色都說羅馬方言。他不僅為這些新創造的小角色們寫了對白,還将他的筆記變成了完全腳本化的場景,包括卡比利亞返回攬客區、搭車到野外考古地、前往教堂朝聖等。帕索裡尼用大量對白補充了這些場景,為劇情的推進提供了充足的邏輯動因。

...

帕索裡尼還為影片最後一幕寫了兩個備用版本,盡管他認為費裡尼原劇本中的設置沒有任何問題。這些劇本手記,後來都被發表在了《Per il Cinema》雜志上。

...

描寫羅馬郊區的底層人民時,帕索裡尼大量采用羅馬俚語中較為低俗的慣用表達,有意讓妓女和客人之間的對話充滿市井的活力。此外,這些對白中還混合了意大利語的不同變位,将标準的意大利語與羅馬貧民窟創造的語言結合在了一起。

...

将角色觀點與叙述者的作者身份相融合,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表達方式,跳出意大利語境,與宏大的世界觀彼此滲透,這也是帕索裡尼小說的特點。事實上,使用模棱兩可的焦點來表現現實,向來是帕索裡尼的慣用手法。

...

羅馬俚語與白話文本

在帕索裡尼完成修改之後,費裡尼和另外兩位編劇重新整合出第二稿劇本。與初版相比,整個劇本的基本框架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就兩版劇本來看,其中一版為338頁,沒有場景或鏡頭編号,但是很完整;另一版則隻有98頁。

...

通過電影學者們的對比發現,較長的版本明顯是最終版劇本的基礎。而帕索裡尼重新架構的部分,以及特别批注的那些場景,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被采用到了劇本當中。從卡比利亞搭車到野外、老皮條客拜訪房車駐紮地、作為重要過渡的朝聖之夜、魔術表演劇場等一系列場景,都可以看出費裡尼根據帕索裡尼建議修改的痕迹。

...

兩個版本比對後的另一個差異是,第二版中的羅馬表達方式更顯著。在Passeggiata,卡比利亞的客人騎着guzzino(小型Guzzi摩托車),而另一位客人阿姆萊托則是 acchittato(穿着考究),還有一位皮條客被稱為primo tacco de Roma(羅馬最好的舞者)。劇本中的俚語還包括gran vivèr(喜歡過美好生活的人)、zaraffa (小偷)和 pizzarda (警察)等等。

...

有趣的是,費裡尼在談到帕索裡尼最初的修改方案時,有意淡化了帕索裡尼對羅馬方言的嘗試。但在最終版劇本正式面世前的手稿中,我們可以看出,帕索裡尼的修改建議已然被融合到整個劇本創作中。無論如何,費裡尼對于帕索裡尼的修改是非常認可的。

...

某種意義上而言,帕索裡尼的修改無疑讓費裡尼的劇本變得更具文學價值。這不僅體現在劇本對白的修改上,甚至深入到整體叙事結構的重塑。

可以想象,當年費裡尼邀請帕索裡尼修改劇本時,并不隻是把他看作羅馬方言的顧問。費裡尼深知,他可以指望這位意大利新銳詩人、小說家、羅馬方言專家和文化鑒賞家,為他的劇本提供更新穎的構思。

...

帕索裡尼曾在回憶錄裡提及,電影開場卡比利亞在河邊被救活的一幕,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概念的典型。他曾提議,這一幕應該發生在挖沙船上。雖然我們在現存的劇本中已經看不到這樣的記錄,但在電影中,卡比利亞被救時,我們的确可以從鏡頭的背景中看到挖沙船。

...

針對威尼托大街的場景,帕索裡尼也曾指出,為了實現更流暢的前後因果關系,卡比利亞必須有一個很好的動因,才會離開瑪麗莎的車,而後遇見男明星阿爾貝托。帕索裡尼還建議費裡尼,要以更流暢的起承轉合重新構建叙事邏輯,從而更合理地推向高潮。

...

因此在影片中,卡比利亞回到攬客區後,看到一行人唱着聖詩在夜間緩行,還遇見了背着麻袋的男人,這恰好跟卡比利亞去教堂朝聖的經曆形成呼應。在朝聖段落中,鏡頭不斷穿過擁擠的人群捕捉她不安的臉,直到轉變為純粹的絕望。

...

...

...

作為電影《卡比利亞之夜》的四位編劇之一,彼時的帕索裡尼顯然已經非常熟悉電影創作的叙事規律,并深谙于劇本的文學價值。對帕索裡尼而言,劇本同樣是藝術作品。他一向強調劇本獨特的形式特征,慣于将充滿變化的叙事表達視為混合藝術,從而塑造劇本的無限性。這也是他往後的文學和電影創作中的主要方向。

...
羅馬街頭的帕索裡尼

從費裡尼和帕索裡尼的合作來看,讓不同創作者圍繞同一部電影的主題共同自由創作,這顯然是《卡比利亞之夜》成功的最主要原因。而如果沒有帕索裡尼的貢獻,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部電影也許會大不相同,也許會失去很多的表現力。

...

參考資料:

1. Charlotte Errighi, Federico Fellini and Pier Paolo Pasolini. Linguistic discrepancies in Nights of Cabiria
2. Romanelli, Claudia, From dialogue writer to screenwriter: Pier Paolo Pasolini at work for Federico Fellini, Journal of Screenwriting, Volume 10, Number 3, 1 September 2019

整理撰稿| Giulietta;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