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期待了一个春节档的《红毯先生》最终在流媒体上映后,马不停蹄的看了下,但效果却乏善可陈,近日在搜索电影时正好看到了《红毯先生》的原作《方形》,于是便找来一看。初看电影时还不曾看导演便是鲁本.奥斯特伦德,但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一种《悲情三角》的感觉,类似的社会背景,简洁的构图,恰到好处的阶级差距的展示和其荒诞的讽刺性,恰和其《悲情三角》如出一辙。而后作也同样获得了不少奖项,看起来鲁本导演似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电影风格。
既然相似其实也可以放到一起统一看看,《方形》是以精英阶级讽刺社会和艺术,《悲情三角》则是以演员为轴讽刺了娱乐圈,相比较而言《悲情三角》似乎更加聚焦,虽然两者最后都上升到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讨论上,但相比较而言,《方形》似乎更加尖锐,《悲情三角》以反乌托邦电影为模板在此基础上将人类的社会化和阶级化解构,而《方形》似乎并不想关注这种阶级化形成的原因,它更加赤裸的展示了阶级固化后的结果,人群之间的冷漠,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以及人性的虚伪。这似乎是《方形》所更加关注的重点。
在《方形》中的荒诞要更高一层,电影的讽刺和幽默从标题和最常声明的台词就已然流露出来"在这个方形中,我们同责同权。"可电影中的方形的标志却是以俯视视角拍摄的方形,相较于正方形更像是梯形,而正方形的对等在梯形中也不复存在,同样也预示着同权同责也并不存在,而电影在各个层面又一次在强化这个主题和映像。两者的讽刺到达高点的时候其实都是一场饭局,《悲情三角》中游艇上荒诞晚餐的戏码和《方形》的艺术家打闹聚会,在《悲情三角》中晚餐仅仅作为讽刺上层社会的工具。不但揭示了阶层的差异,同时似乎也在讽刺艺术本质在上流社会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而人群的冷漠也作为晚餐的一个环节被清晰的揭露在观众的面前。
从各种程度上,《方形》和《悲情三角》都很是相似,但《方形》好就好在更加贴近现实,而《悲情三角》更加戏剧化,更加非现实,那些真正在街上流浪的人,那些居无定所的人,正是《方形》要好于《悲情三角》的地方。
于我而言,鲁本的电影幽默,精准,讽刺感十足,但它就像是理工科学生讲出的笑话,有一种冷静的幽默感充斥其中。但也缺乏了一丝情感,电影的一切似乎都是完成笑话的工具,这是我唯一感觉有所欠缺的地方,个人评价:8.75分,从各种意义上要好于《悲情三角》,冷漠的人群,固化的社会,猩猩一般的艺术家,看似"同权同责"的方形,在电影中也只不过是一个梯形,所以让人思考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公平?
"同权同责"的方形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迷惘的灵魂
电影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和,不丹的电影我仅接触过前些时间的《僧侣与枪》,电影走的是政治讽刺和社会隐喻的风格,所以本片先入为主自然带入了这样的观念。《十字路口的猪》这个标题就让人带有一丝遐想,熟悉电影的观众都 ...
平静之下的荒诞
久闻《堂吉诃德》大名,可因个人的浮躁从未静下心来拜读过原作,今日在找电影的时候,恰巧见闻本片,同时因未拜读过原作,便找来一看,看能否窥之一二。虽未曾拜读原作,但《堂吉诃德》荒诞早有耳闻,电影开始便是老年的堂吉诃德和一位看似是仆人的桑 ...
温暖又温馨
查兹一天在公园偶遇了一位优雅的女性:玛格丽特,从此两人互相救赎的故事就由此展开了。电影不断的穿插的回溯查兹的成长经历,讲述他成长过程中在教育上遇到的缺失,而玛格丽特的出现仿佛弥补了他少年时期的缺失,这种如师如母一般的角色出现在了查兹 ...
权力永远不是你现在能做什么,而是你不能做什么
《还有明天》是一部在众多国产电影中杀出来的口碑之作,题材也是近期大火的女性主义题材,之前苦于时间安排一直没有观看,而近期上映流媒体后本片也算是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本片,质量确实上乘,在一众同类型题材中也算的上是佼佼者。电影聚焦于二战之后 ...
一部合格的"湾仔码头"宣传片
五一档期的《水饺皇后》在2月后下架同时上架了流媒体,终于让我有机会睹真容。电影在上映前其实并没有掩饰电影想要拍摄的主角便是湾仔码头的创始人臧健和,而湾仔码头也在电影中更名为臧姑娘水饺。所以电影本身就已经确认了自己的目的,一是纪念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