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精神疾病原因不識字的Sophie在布列塔尼小鎮郊外的一幢富人豪宅裡做仆人,她一直努力掩蓋自己不識字的情況,對這家主人的使喚言聽計從,主人家庭給她的評價和待遇似乎也不錯。Sophie結實了鎮上的郵遞員Jeanne,被嫉富如仇的Jeanne一點點感染。終于有一天,她不識字的秘密被家裡的女兒發現,矛盾由此爆發,結局異常殘酷……和Chabrol一貫的風格一樣:片子其實沒什麼懸念,從男主人在Sophie熨衣服時在旁邊的桌子上拿出獵槍擺弄的那一刻,基本上就能預料到結局會是一場慘案。但這部片的力度實在太兇猛:對這個富人家庭的人道精神的真實與虛僞都刻畫得毫不留情;而Jeanne這個角色(Isabelle Huppert非常出色)的塑造更是力道十足,她仇富到徹底喪失道德感,因而顯得有些可愛;最終在莫紮特雄渾的歌劇聲中完成的殺戮和殺戮後若無其事地閑庭信步讓人脊背發涼……

給五星當然是因為兩位女主:Isabelle Huppert和Sandrine Bonnaire,一個放肆一個内斂,一個話痨一個寡言,一個煽動一個吸收,一個帶領一個跟随——直到最後一刻兩人合二為一成為戰友。或者說,很難想象這種徹底去道德感化最終又如此有爆發力的角色是怎麼個演法,似乎沒有在别的地方别的人身上看到過,甚至在這兩人自己的電影中也還算得上是相當特殊的。但更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一種非常法國的屬性:這種徹底去道德化的黑色電影,一幅精準而放肆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争圖景。兩個女主在殺死了家裡男主人之後對剩下家庭成員進行的“滅門”并非為了消滅證人,而是出于一種已經開始的戰争必須進行到底的姿态。每個死者都在倒下後又被補槍,而面對滿地屍體和血迹,兩位女主面不改色,Sophie說,ça va;Jeanne說,on a bien fait;bisou,告别。走之前,Jeanne還搬走了這家女兒的生日禮物——一台收音機,“反正她也不用了。”在這種令人不寒而栗的冷血面前,這家富人家庭倒顯得不乏人道精神。回顧片子的前半部分:這家人給Sophie待遇幾乎是無可指摘,而家裡的女兒Melinda更是充滿同情心,對父母說Sophie不是機器人,讓Sophie不要任由她父母使喚;當她明白Sophie不識字是由于精神機能問題導緻的時候還建議幫助她。但正是這樣的關心讓Sophie的自尊心徹底被打碎,對Melinda發出威脅,而受傷的Melinda将此事告訴父母,導緻了Sophie被逐出。也就是說,最終壓垮這位女仆的,是家庭成員中最關心、最體貼窮人的一位。這部電影如果讓你看完感到有些不适,有些不知該怎麼面對,那大概就是正确的效果。Chabrol自己開玩笑說這是“最後一部馬科思主義電影”,還是挺貼切的。馬科思主義不是一種人道主義,這正是它的破壞力與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