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荣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对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风格中节奏与叙事最为契合的一部,或者换个不那么好听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故事太轻了,轻到阿彼察邦可以轻松驾驭,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我能感受到,《极乐满园》(Blissfully Yours, 2002)是一个“风格压倒故事”的例子,而《记忆》(Memoria, 2021)与《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2010)则更像是“电影本体压倒一切”的作品——相比之下,《世代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 2006)才是最契合的范式。
但我对阿彼察邦总有一种微妙的异样感。主要是我觉得他确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学和电影语言,但我并不确定他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所创造的这种语言。在很多时候,比如《荣光之墓》中的一些片段,有着完美的诗意表达——比如在商场的那场戏——但一旦过渡到对话和交流的部分,这种诗意又仿佛失去了支撑。他的想法和结构本身是对的,但表达的方式却常常难以妥帖,这就是问题所在。
此外,阿彼察邦那种“轻盈的叙事”加上“神秘的风格”,有时也会露出些许萎靡的线头,比如本片结尾(重复了《世代症候群》中的一个场景)——当那位在阿彼察邦所有电影里几乎都“断了腿”的彭帕斯(Jenjira Pongpas)睁开眼睛,为之前的一切提供了一个令人满足的结尾,但却是以一种模糊而笨拙的方式完成的。
2025.5.9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9.6.2025
奥列克桑德尔·杜甫仁科留存下来的第一部影片,以一种近乎滑稽戏的娱乐故事为核心,仅用三天便完成剧本,紧凑而成型。从影片连贯的流动方式中,我们几乎能看到他在纸面上构思时的痕迹;而在这部25分钟的作品里,也已隐约闪现出他非凡的电影敏感性— ...
9.5.2025
滨口龙介对电影史的回应在他的表达方式中有着坚实的映照,但归根结底,它仍然落在了他所吸收并调适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中。这里我们看到了《随心所欲》(1962)的影子:片头以一段色情影像为背景,穿插女主人公的特写蒙太奇,以更为具体的方式加以审 ...
2025.6.12
它在结构上更接近贝拉·塔尔1979年的第二部电影《电影马克思主义》(CINEMARXISM),并延续了他1978年首作HOTEL MAGNETIZ中那种不可遏止的对白和结尾独白的特征。我在塔尔的所有影片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延续性:尽管 ...
2025.6.2
《牧师的遗孀》讲述的是一位牧师个人成长的故事。三十二年后,另一位伟大的导演罗伯特·布列松创作了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相关的故事——《乡村神父日记》(1951)。这两部作品在结尾都浮现出一个十字架的意象,引领着电影走向一种超验的层面。德莱叶 ...
2025.6.1
对于像沟口健二这样的导演,正如安德鲁·达德利所说,“作者”(auteur)之于“场面调度者”(metteur en scène)的类型,也必须依赖部分“场面调度者”的特质——也就是说,对于他而言,剧本的平衡性至关重要,只有这样,他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