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難以對希區柯克的風格進行蓋棺定論,任何的好萊塢,懸疑,類型片其實都沒将其那可稱得上怪誕甚至有些許可笑的詭異氣質囊括進去。而在這一部架空于人畏罪自逃的現代主義影片中,其内在的空虛徹徹底底地揭露了一種希區柯克式的無厘頭。

希區柯克在他不少的影片中都帶有類似的結構,一對婚外情因為某些牽強的原因殺死了他們的正妻和正夫而被促成。當然這一部也不例外,隻是在我們知曉結局後,這類藝術的内在美感也被抽絲剝繭地展示了出來,沒有了冠冕堂皇意義上的殺人,而是純粹一群人面對自己不易取得的幸福生活帶來的臆想。

這類建立在對當下關系的不滿實際上才是希區柯克作品裡真正的現實,而所有先後表現出的出格行為都是二次反證了,在好萊塢話語下人的生活姿态被一次次扭曲與抽離。

并不持否定态度面對此片中Harry的死亡,處理手法上甚至可以說得上精彩,如那雙大腳,仿佛時時刻刻就想一下子踐踏在他們的幸福生活上。但這荒謬的藝術性背後,真正的是現實被多次披露後的赤裸,我們沒看到孩子因Harry的死亡而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變,甚至他連他的父親都不記得,真正帶來巨變的卻是每個成年人生活因Haryy這一象征着實在界的阻礙被移除後帶來的回饋,這樣看來百萬富翁的到來都算得上是一種刻意安排。

令人意外的是希區柯克作品中常常具有的一位智性偵探類角色缺位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次次象征性的門被打開,而在這裡門并不是兇兆的象征,而是純粹精神化的,藝術性的人心動蕩象征,用輕而易舉的筆觸便可以簡簡單單在頭腦簡單的觀衆腦子裡制造懸疑的同時也為後來解讀增添了不少趣味。

而從這樣解讀來,這樣一部作品才是真正希區柯克後現代意義的作品,一次次美麗生活的刻畫都是建立在曾經Harry這個Trouble上的,這麼一來如此絕妙的設計都顯得如此完美,尤其是這一整體影片風格都是一類我們乍眼一看會認為是現代性風格的清新幸福感,而内核卻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反烏托邦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