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在朋友圈見過這張圖。
2020年的地獄開局,猝不及防的生活停擺。
還能好好活下去嗎?
或許,它能提醒我們,糟糕沒有底線,但生命必須懷揣希望。
《為了薩瑪》
For Sama
來自一位母親,送給她的女兒。
奧斯卡提名紀錄片。
豆瓣8.0,爛番茄99,IMDb86,連嚴苛的metacritic都有89。
泰晤士報的五星給得簡潔卻淩厲: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從未有過的電影。”
對,從未有過。
出現在新聞和曆史字裡行間裡的戰争,與疫情一樣,很多人曾經覺得很遙遠,哪怕2003年經曆過一次非典。
如今,鼻息之間就可能潛伏危險。
如此貼切。
一部手機,拉近所有人的距離,對于危險感同身受,情感共振。
紀錄片裡也有一部手機。
電影海報上的母親,紀錄片的主角,就是導演之一 。
她和女兒薩瑪在戰争後方的生活,被用第一視角的記錄。
如此魔幻。
一部手機就像脆弱、薄薄的細胞壁。
戰争、疫情似乎随時能擊穿。
為了薩瑪,為了孩子,為了家人和自己。
我們還能做什麼?
魔幻1:風暴眼
《為了薩瑪》一反之前同題材的戰争紀錄片,将現代傳播介質的特性發揮到極緻。
拉近距離,扭轉時空。
從而使得影像抵達這個時代最高度提煉的關鍵詞:魔幻。
這絕不是以逸待勞的逃避,虛無。
而是,渺小的人類已經詞窮,接受是唯一的選擇。
片中,戰争後方的阿勒頗。
孩子竟然身處生與死交手的“風暴眼”之上。
2016年7月,叙利亞政府軍把反動派重重包圍在此。
在被沙包袋層層圍起來的醫院裡。
前一眼,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薩瑪還在母親的呼喚中咿呀學語 。
後一眼,就是炸彈掉落的轟鳴,讓鏡頭慌亂到模糊。
斷電、燈滅、呼吸機停止工作,連剛出生的嬰兒也被逐個抱出。
進入暫且安全的地下室。
在沒有想象中大難臨頭的恐怖。
鏡頭快速穿行過人群,卻聽不到尖叫和慌亂。
醫護人員手動救援,病人進入安全區域。
在被炸得灰塵漫天的走廊,人們似乎已經熟悉了每日的“功課”。
是過人的承受力?
是對于暴力早已習慣?
不。
僅僅因為,日常躲避轟炸,已經成了這裡程度最輕的刺激。
薩瑪不是這裡唯一的孩子。
當她坐在急診室裡醫生父親的腿上時。
旁邊就躺着一個小男孩被灰塵覆蓋的冰冷屍體。
男孩的叔叔,也還是一個看上去十來歲的孩子。
突如其來的死亡,給了他被粘上塵土後,難以言喻的表情。
留在這座城市,于成人而言,是堅守。
于孩子,就是人禍。
一對兄弟,火急火燎地把他們的弟弟抱來醫院。
可是什麼醫療措施都用不上,已經太晚了。
剛被導彈擊中家的他們,滿臉除了灰,還有來不及反應的悲傷。
前一秒還在窗前玩耍的弟弟,現在卻一動不能動,直到母親尖叫着跑來把他抱回家。
每一個孩子,都可能遭遇這樣短促的結局。
他們不懂什麼是戰争。
被圍困的阿勒頗,對他們來說。
隻是舍不得離開的故鄉。
轟炸,躲避,代替了曾經的日常。
幾桶油漆,和被炸得隻剩下骨架的巴士,也能成為遊樂場。
這不是他們的選擇。
但他們必須在這片困頓的土地上生活。
甚至出生。
不是每個孩子都像薩瑪那樣幸運。
一個19歲的孕婦,在轟炸中受傷,不得不接受剖腹手術。
暈過去的她沒有知覺,取出來的孩子也全身青紫毫無聲息。
一面搶救這位年輕的母親。
一面,醫生不抱希望地拍打着這個看上去早已沒有生命活動的嬰兒。
連剪臍帶用的剪刀,都倉促地擱在孩子一動不動的胳膊上。
Sir數了數,将近兩分多鐘。
奇迹竟然發生。
在醫生持續的拍打中,孩子的身體逐漸紅潤。
本來松弛的眼睛,慢慢睜開。
遲來的第一聲啼哭,仿佛宣告着生命原本的力量。
科學常識告訴我們,摧毀一切的飓風,風暴眼中反而是最靜谧的。
它在焦點,卻似乎與毀滅保持一步之遙的距離。
就像戰争後方的阿勒頗。
災難中的孩子活在戰争之中,也活在戰争之外。
他們不需要領悟戰争的意義,隻需要遵循自然法則,艱難的生存。
當恐懼成為日常生活裡與生俱來的本能,諷刺地說,恐懼也走到風暴眼處,被人們安之若素地“接受”了。
魔幻2:“感謝”恐懼
這群留在後方的人,無畏嗎?
不。
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恐懼。
和我們一樣,他們害怕死亡。
他們更害怕,自己愛的人先于自己遇難。
正是恐懼,才讓堅持變得如此驚心動魄。
複雜的後方環境猶如地獄,極端組織屢屢施展殘酷暴行。
暗殺、折磨、抛屍。
相比之下,敵我雙方泾渭分明的戰争似乎還清晰一些。
後方,被圍困在阿勒頗的人們,被複雜的局勢裹挾、攪亂、撕扯。
導演的丈夫,是極少數留下來的醫生,主理醫院,照顧傷員。
後方的情況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惡化。
在受困的早期,他們還能在城裡找一戶婚房,靜待産子。
随後房子被炸,隻能待在醫院。
緊接着,為把他們逼入絕境,醫院竟成了轟炸機的首要目标。
隻能換一所不被标記的建築作為醫院,繼續提供醫療。
短短20天,在這座第一次被用作醫院的建築裡,他們做了890台手術。
畫面裡,衣服占滿了鮮血的人堆坐,或躺着。
一時間竟分不清傷者和逝者。
人們在大街上燒輪胎,隻為用黑煙覆蓋行人的蹤迹。
當準備逃離的人在邊界被暴力武裝阻止,槍殺。
阿勒頗徹底成為一座被封的死城,隻剩死撐。
……
最後,無人生還的絕境,還是盼到還能喘息的一線生機。
Sir就不劇透了。
在人們心中,“清晰”的戰争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混沌、随時抽搐的後方。
并且,因為恐懼,活着的人們要像卑微而頑強的“微生物”,哪怕一點點縫隙,都要抓住,活下去,活下去。
生存技能劍走偏鋒,超出均速。
魔幻3:道德盲區
最後回到标題,為什麼叫“為了薩瑪”?
這烽火連天,朝不保夕的環境。
于孩子是人禍。
于他們是無法控制的複雜戰鬥。
在任何母親的眼裡,都絕不會是養育孩子的好去處。
談什麼為了孩子呢?
導演和丈夫曾在阿勒頗被圍困期間出過城,回到土耳其看望家人。
當時,出城容易入城難。
明知城裡局勢更加嚴峻,但他們還是決定把薩瑪帶回去。
一面,這個在戰争中出生的孩子,是許多留在後方堅持的人的情感寄托。
一面,是他們這所有的堅持,就是為了孩子未來所在的世界。
千不該萬不該,他們不該把孩子帶來了這個他們所不滿的世界。
就像是契約一般,孩子給了他們關于未來的希望。
他們就要為孩子實踐那張關于未來的藍圖。
她不是不顧一切,喪心病狂的極端分子。
她是一位愛着孩子,并且時刻懷疑自己的母親。
堅持是對的嗎?
撤走是對的嗎?
生下孩子是對的嗎?
她的孩子,薩瑪又會如何見證這場戰争,這場災難?
在殘暴的戰争中,沒有完美無瑕的立場。
在養育的過程中,也沒有完美無暇的父母。
這讓Sir想到國内發生的某些新聞,感染“新冠肺炎”的母親偏偏是即将臨盆的孕婦。
好幾重的兩難圍繞着她。
第一重,該不該向醫院坦誠自己的病情尋求幫助。
第二重,如果接受治療,孩子還生不生。
第三重,如果新生兒也被感染了,弱小的TA是應該“感謝”被生下來,還是“埋怨”被感染?
發現沒有?
日常、傳統被接受、貫徹的道德,似乎也有些局促了。
比起任何一種單一的情緒選擇,加油或悲憫。
戰争後方的母親,與疫情纏身的母親,
都是同一種人。
哪怕是有一個樸素,發自天然的信念:
為了孩子。
從精神到肉體再到行動,每一步都會走得極其艱難。
艱難得魔幻起來。
無法用對與錯簡單粗暴地評價。
對于人和人性的考驗從未停止。
人類的文明也在戰争、疫情等考驗中走向碩大無朋、精細複雜的體系。
2020還要怎麼“玩”?
Sir覺得,從來沒有所謂的“更好”或者“更糟糕”。
考驗中,隻有一種“更”是亘古不變的。
那就是:
更堅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