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花點時間看了下小偷家族,偏好于豆瓣評分比較高的電影。

先簡單看下人物角色:

柴田治-偏瘦,領頭偷商店東西的大叔

柴田信代-在紡織廠上班,後來被開除了

柴田亞紀-貌似是在做一個羞羞的工作,表面上傷風敗俗,但是看起來居然還是在傳播陌生人之間的真善美

柴田祥太-(就是那個有時候看起來很成熟的小正太啊)  

友裡(凜)--那個看起來不忍心讓她再受傷害的小妹妹


...

圖 《小偷家族》-一家人去海邊Jump,“蹦蹦跳跳”


我看電影的代入感很強,所以,盡管田治和翔太看起來配合無間,手法熟練,但是無法控制的道德感所衍生出來的情緒,還有害怕被抓住的恐懼感讓我很難适應這部電影的劇情。甚至到了中後期,我預感到翔太去水果店的那次行動可能會失敗時,我連續點擊快進來停止我的這種情緒繼續膨脹。電影結束的時候有些困了,對于裡面的真實的任務關系還有些懵圈,然後趕緊來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覺得小偷家族展現給我們的是血緣關系和人情之間的讨論。柴田與翔太不是父子,但是我們看到的,他們每天經曆的,已經是很多父子難以達到的高度;信代和友裡不是母子,勝似母子,老奶奶和亞紀不是婆孫,卻勝似婆孫,甚至柴田和信代還不是一對法律上的夫妻,他們還是殺人兇手,是觸犯了刑法的人,但是他們,她們之間的感情,卻又的的确确讓我們感受到了真正的親情,家庭的溫馨。電影最後,這一家人接受來自這個社會的審判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學院關系和他們之間的人情關系接受審視,二者之間的一種矛盾沖突的時候。

    對于翔太和友裡這兩個當事人來講,血緣關系更加重要還是和柴田一家之間的人情更重要呢? 我想,血緣關系幾乎是沒有理由,提前站在正确的高點的一種存在,如果剛好,剛好雙方都是相信後者的,相信人情的,那麼,真有可能會成就彼此,不是讓這個世界更美麗,而是讓這個世界充滿無限可能,讓這個世界更具魅力。

    另外,我從這個電影中還感受到了一種“大的私欲下閃耀着人性的光輝”的存在。盡管作者對信代收留友裡做了一些美化,模糊了這對愛人的私心,看起來她的确是希望能夠給友裡更好的生活而拒絕将她送回她的原生父母家庭,但是,如果背景是柴田和信代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擁有足夠的生育能力但是生活的拮據很難使得他們再撫養更多的孩子,而且還不是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許會選擇繼續收留祥太和友裡,也許會選擇幫翔太尋找真正的父母,也許會和友裡真正的父母溝通,會找一些兒童福利機構來介入這件事情,或者其他我想不到的,總之,收留不一定排在順理成章的、最有可能的那一位。柴田和信代的出發點确實是自私的,但是他們自私的下面,卻又用無數真實、愛和親情來掩蓋掉。我們批判惡,歌頌善,可是,很多時候,難的是去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善。而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會扔給我們一個封閉式的問題,“你這是誘拐嗎?”,“你犯法了你知道嗎?”。我們,也有可能是扔出這些封閉式問題的人。    

       最後,我想,這部電影教給我的,是用心去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用“誘拐,不配,自私”等等一個個已經被固化的詞語來評價眼前的人和事。這個世界賦予了這些詞語各種各樣的意味,每個人對于這些詞語都能對應到内心中的各個标簽,好的,壞的,還可以的,不行的。如果用心去看,有時候會發現,每一個詞都那麼的粗糙。



PS: 

1. 突然發現《如父如子》也是是枝裕和拍的,也是一部探讨血緣關系和人情的電影,也很感人,非常推薦。

2. 電影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想要探讨的問題,會塑造很多假設,有些時候這些假設會顯得有些毛刺,沒那麼順滑。我覺得真正需要靠偷來維持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在商店中從外表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3. 翔太最後告訴柴田自己是故意被抓住的,但是如果真是故意被抓住,自己幹嘛還要費勁跳下高架,損壞自己的腳呢。這裡面作者的安排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