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到美国,胡适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大家采取“清醒的爱国主义”。他说:

就我看来,我们留学生,在这个时候,在离中国这么远的地方,所应该做的是:让我们冷静下来,尽我们的责任,就是读书,不要被报章的喧嚣引导离开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让我们严肃地,冷静地,不被骚扰,不被动摇地去念我们的书。

好好准备自己,等到我们的国家克服这个危机以后——我深信她必能克服这个危机——好去帮助她进步。或者,如果必须的话,去使她从死亡里复活过来……

...

当时,留美学生们正群情激昂,有些学生说:中国应该斗争,仿效比利时的抵抗,而不应像朝鲜一样被征服统治;

一些人认为:目前国内的这个危机,需要各人“放弃自己前途的原定计划”,做“重大的牺牲”。

其中一篇社论说:我们应该做对国家最有贡献的事,如果必要的话,甚至牺牲生命。……中国现在需要能干的人才比需要任何其他东西更为迫切。因此,我们的责任十分简单——回国去!”

有些中国学生甚至愿意利用暑假,到美国军部主办的军事营地受训。

因此,胡适的这封信,引发了激烈的辩论,胡适被他的同学们骂作“卖国贼”。

《中国留美学生月刊》的总编辑邝煦堃,写了一篇长文回应胡适:

在胡适思想某些晦暗的角落里,他似乎同意我们,认为他自己说的不抵抗主义在某些情形下并不适当,而必须被放弃。

他在公开信里说:“如果有必要的话,去使她(中国)从死亡里复活过来。”但是用什么方法去使中国从死里复活过来呢?

难道靠一手挟着《圣经》,另一手挟着一本同样有用的书,像是《白朗宁诗集》,便办得到了吗?

他必得承认,一旦日本占据了中国,要驱除他们就必须使用武力。把中国从死里活过来,比在日本未侵入以前就抵抗要难多了。

这篇长文的结论认为,胡适所提出的并非“清醒的爱国主义”,而是“不爱国的胡说八道”。

不过,大家的言辞虽不乏激烈,但所持的原则都是基于冷静严肃的思考,最后也是以理智为主。

最近在追《觉醒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进行,新文化阵营,已经开始发生分化。最严重的分歧,就表现在胡适和陈独秀、李大钊之间。

学生们罢课游行反对“二十一条”,遭到北洋政府的强硬镇压。陈独秀、李大钊主张绝不妥协,要采用更加坚决的方式,去斗争!

胡适则主张我们我们要给政府一个台阶下,我们要专心做新文化,不要去蹚政治的浑水。

因为比较感兴趣,就去查了下相关的资料,发现原来胡适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对于学生参与政治实践,就一直是消极的态度。

通过上面胡适和邝煦堃的讨论,我个人觉得,还是邝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一些。就像他说的,“把中国从死里复活过来,比在日本未侵入以前就抵抗要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