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的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筆者心裡,小花已經是年度最佳了,毋庸置疑。我可以清楚的告訴大家,小花全劇沒有一個鏡頭和對話是多餘的,所有的細節都可能暗示某種結果,前呼後應,反轉不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下面給出我個人的15集觀後感,對我來說,15集就像是在看一部扣人心弦的懸疑電影,讓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整個人都跟着劇情和人物在走,可以稱得上精彩絕倫:
1.廉尚哲結局的前呼後應:
11集賢收和廉交易時,廉有拿起錢聞的動作,當時導演有特寫這個鏡頭,說明編劇早已埋下伏筆,本集正是因為這個動作,廉因為吸入錢上的老鼠藥被殺害。此外,本集開頭廉和賢收的對話中,賢收問“錢真的有那麼好嗎”,廉回答了一句“光是聞到味道就覺得很棒了”,已經在暗示廉的結局。

2.鄭美淑存活的必然:
筆者曾在上集分析,鄭美淑作為連州市殺人案的受害者及幸存者,以及目睹都爸被殺案件的目擊證人,有雙重證人身份,為了更好的解決連州市連環殺人案,她的存活是必要且必須的。于是本集我們能看到鄭美淑果然活下來了,那麼後面她的雙重身份就足以給真白定罪,連州市連環殺人案也會得到圓滿的解決。

3.保姆殺人案和姐姐被捅刀案的突破口:
首先,二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真白并不知道行車記錄儀的存在,現在還會有人不知道行車記錄儀嗎?如果知道,兇手在行動時為何像毫不在意似的行動,隻能說明這個人根本不知道有行車記錄儀的存在,處于與世隔絕狀态。真白躺了十幾年,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了,他不知道行車記錄儀十分合理,筆者不得不誇一誇,這個細節真的很到位。

第二,保姆殺人案和姐姐被捅案雙線并進尋找線索,二者最終指向一個目标。看家附近的行車記錄儀裡犯人在外面蹲守這麼久,一看到姐姐牽着殷昰到家,就準備動手了。志元迅速想到,犯人本來是打算殺她的,但是卻捅了姐姐,是不是意味着犯人并不認識她的臉所以誤殺了姐姐呢?可是不認識她在打電話威脅賢收的時候,又是從何得知她的消息的呢?此處産生矛盾,組長順勢推測犯人不止一個。被行車記錄儀拍到的犯人不認識志元,但是卻從其他認識志元的犯人那裡收集到志元的情報。另一方面,崔警官和組長察覺到保姆的屍檢報告裡的死亡推測時間和看到監控推測的死亡時間相去甚遠,崔警官在外賣店核實送餐情況之時發現,取外賣的人聽到了敲門聲以及外賣店無豆腐和屍檢報告裡食物的豆腐的情況,說明在被監控拍到離開白家之前,保姆就死亡了。于是,志元小組順勢推出了真白主犯白父母共犯的結論。這一番分析下來,有理有據,邏輯清晰,充分表現了志元的機敏和他們小組突出的辦案能力。

4.姐姐的人物塑造及存活必要性:
姐姐在經曆長時間搶救之後,成功醒來。導演的轉場筆者真的特别喜歡,上一秒是賢收中槍閉眼暈過去,下一秒就接姐姐睜眼清醒的鏡頭。仿佛在訴說姐弟之間的某種默契與連接,有如雙胞胎之間的心靈感應一樣,能夠讀懂對方,為對方舍棄一切。正是這種無形的連接,讓姐弟在兒時的歲月互相陪伴互相溫暖,讓賢收在姐姐殺人時義無反顧的主動背罪守護了姐姐,讓姐姐在被誤認為志元時慷慨赴死保護了殷昰。姐弟之間的親情也是讓人動容的,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姐姐是比志元更加能無條件信任賢收的,不需要說太多,因為是賢收,姐姐就能懂。她能說出“志元對你來說是珍貴的人,珍貴的人和事物随着時間消逝,會讓人感到痛苦”,而這句話,幾乎貫穿了整個劇集,越到後面越明顯,集中體現在賢收和志元兩個人身上,這眼淚是真的收不住……

另外,在真白質問為什麼認為賢收無罪之時,姐姐給出的回答是“對都賢收來說,殺人是不可能的事,他不可能擁有對他人的憎惡情緒”,這句話依然體現了姐姐對賢收是非常了解的,是姐姐對賢收無條件的信任也是姐姐對賢收述情障礙的無奈和心疼。

到此,姐姐對人物形象基本定型,就是一個善良單純,真心愛護弟弟,因為弟弟頂罪内心備受折磨和煎熬的這樣一個可憐無助、内心受傷卻依然無條件站在弟弟一方、盡自己最大努力守護弟弟的好姐姐。

5.都爸對賢收的情感及賢收對都爸的意義:
上集筆者分析都爸對賢收的感情是複雜的,是扭曲的愛護,本集證實都爸的确想把賢收培養成像他一樣的人的事,但是都爸告訴真白賢收和他不一樣,賢收是失敗的作品。即使失敗,都爸也依然愛護賢收,在真白想讓賢收殺人定罪之時勃然大怒,讓真白遠離賢收。說明都爸對賢收還是有愛的,隻不過是建立在培養變态的基礎上的愛護。

6.真白對賢收的執念和對暴走賢收的畏懼:
上集分析到真白羨慕又嫉妒都爸對他的愛護和關注,本集都爸爸就說賢收和真白不一樣,賢收是失敗作品,真白是成功作品。于是真白就很想證明賢收是不是真的和他不同,殺志元拿走警官證,目的是刺激賢收徹底爆發。但是在賢收得知志元“死訊”陷入徹底的絕望和悲傷之後,拿着刀一步步走向真白,還一邊說着讓真白生不如死的話的時候,真白一瞬間感到畏懼了……和當初殺死都爸之前,以為都爸捅了他一刀一樣的恐慌。真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想把賢收打造成和他一樣的殺人犯,拿自己做誘餌,他不怕死,但是他怕生不如死,多麼諷刺,他享受殺人折磨人的快感,卻害怕有人用同樣的方式來折磨自己。看到他在樹林逃跑的場景,真的很神奇,誰能想到一個變态殺人犯居然在躲避一個暴走的僞變态殺人犯呢?這情節反轉讓人意外但又很爽快(反正筆者看的很過瘾)。賢收捅了他兩刀之後,真白對賢收說出那句“你這個變态殺人犯”的時候真的太搞笑。樹林裡暴走的僞變态殺人犯追殺真變态殺人犯這種情節,筆者确實是在韓劇裡面首次見,這種帕情節設置和拍攝手法,真的很電影。編劇和導演都很厲害。

7.“殺人就是殺人”和”人們不會對無趣的真相感興趣,隻會關心殺人的這一結果和事實”。前者是本集志元對鄭美淑說的,意思是志元會用盡一切方法阻止賢收殺人,不會讓他成為殺人犯,後者是11集志元給崔警官求情的時候說的,是表現了她對賢收的信任,認為賢收不是共犯,希望崔警官手下留情不要逮捕賢收,她會找出證據來證明。但是這兩句話其實是可以連起來的,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殺人即罪,就該受法律的審判和制裁,也會受到道德的譴責,人們不會太在意你殺人的真正理由、被害人是什麼身份,隻會關注殺人的結果。兩次都是志元在保護賢收,這樣編劇就成功塑造了女主正直、明辨是非和深愛丈夫的形象。編劇真的很會刻畫人物。

8.14集賢收在和志元分離之前,張開雙臂求抱抱的細節,和本集志元張開雙臂迎接賢收,讓賢收投入懷抱的細節完美契合、相互呼應。賢收和志元經常擁抱,這是兩人的“充電”方式,也是感覺到對方存在和溫暖的方式。從賢收看到志元這個動作開始,他的大腦可能已經開始慢慢回歸正常,因為他知道這意味着什麼,那是志元在告訴他“沒事了,我在這裡,我一直都在,不會離開”。這是專屬于他們兩人的默契和暗語,所以為什麼說他們天生一對呢。

9.記者錄像帶内容的揭露和記者的人物塑造:
本集開頭引入記者兒時獨自拍攝地下室情況的回憶,在前幾集編劇已經交代賢收看過這個錄像帶,并且以此來威脅記者,讓大家不禁好奇錄像帶裡到底拍到了什麼。一開始筆者猜測是不是看到了都爸的犯案過程之類的,或者是看到被害者屍體之類的,但是後面想想如果真拍到這些估計記者也活不到現在。

本集終于揭開迷霧,原來記者拍到了被裝在口袋裡的活着的被害者,可是卻正好被都爸看到,于是順着都爸的意思自我欺騙說口袋裡不是人是獐子,就這樣從都爸手中活了下來。但是記者卻永遠記得那個被裝在口袋裡掙紮的人,“再怎麼欺騙自己裡面是獐子,但是事實裡面是人啊……”,記者的良心備受煎熬,為了活下去選擇了隐瞞真相自欺欺人,間接導緻了後續連環殺人案的發生(如果報警,或許就能阻止殺人案的繼續發生,但是記者什麼都沒做)。

人們在面對危險或者遭受沖擊時,大腦通常會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選擇,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逃避現實自欺欺人是一種最下乘也是最容易做出的的保護機制,但卻反映了人性的弱點,即自私和脆弱。無論是為求自保而稱人為獐子的記者,還是為維持家庭和諧、兒子優秀假象而不斷縱容真白殺人并為其掩蓋事實的白家父母,歸根結底都是自欺欺人逃避現實,讓自己有活下去的動力罷了。就像《殺了我治愈我》中,童年遭受精神折磨的男主,出現的七種人格,除了主人格之外,其他的人格都是為了讓主人格生存而産生的保護機制。但這是極端的例子,現實中大部分人都很容易成為記者、白父母這樣的人。

記者之所以選擇記者這個職業,我想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對兒時沒有勇敢揭發犯罪,作出的另一種方式的贖罪,成為記者揭露各種事件的真實情況,讓自己内心能稍微好受一點。記者最後對白父說的那句話我也很喜歡,“我們有義務揭露真相,請堅持到完成義務的那一刻吧”,到此為止,記者這個角色也變得立體了。曾經,記者走錯了路,縱容了惡,如今回歸正途,學會了懲惡揚善。可見,編劇對人性的刻畫十分深入且真實。

10.真白不殺孩子的理由:
真白自己的理由是殺孩子很沒水平,筆者想說,殺女人難道就有水平了嗎?由此我産生疑惑,這樣一個享受型變态殺人犯,還能對孩子網開一面嗎?後來我想到了編劇想表達的主旨,惡的種子開出的善良的花朵,表面上看起來就是在說賢收。但是其實編劇整部劇都在表達惡與善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并且善惡共存,二者能夠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賢收在惡的環境下生長,卻因為媽媽姐姐和志元的溫暖和愛,成長為一個善良的男人。真白在看似美好的環境下生長,卻因為爸爸的壓迫媽媽的溺愛都爸的引導,變成了一個殺人如麻的變态,這正好說明善與惡共存且互相作用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用這個理由來解釋真白不殺孩子,就更加合理了,因為不殺孩子是他作為媽媽的兒子而不是作為變态殺人犯來思考和選擇的。真白的兒時再扭曲和黑暗,也無法忽視白母給他的愛和溫暖,這份愛甚至讓他可以原諒媽媽捅刀導緻自己躺床上十幾年的行為。他還說媽媽就是自己的神這種半真心半虛僞的話,其實表示潛意識裡他也認同父母對孩子的愛。他後面也故意在賢收面前模仿姐姐說的讓殷昰不要開門的話,還說了一句“多麼讓人感動啊”,雖然是為了刺激賢收,但是我個人偏向于他是下意識的說出感動這個詞的。因為他認同父母的愛,知道姐姐是為了守護殷昰,他誤以為是志元在守護女兒,想到白母對自己的愛護,他才選擇不動殷昰。估計這是他邪惡本性裡,殘存的僅有的一點善良。

11.賢收和志元在幻想中天堂的場景:
隻有他和志元兩個人,沒有殷昰,顯然,這是賢收想象的天堂,他覺得自己和志元都不在人世了。這是因為他在既看到都爸又看到志元的情況下,無法相信志元還活着的事實,于是他潛意識裡默認志元已經離開。志元果然是賢收的救贖,就算是在瀕死的那一刻,想到的也總是她,能依靠的能帶給他安全感和溫暖的隻有志元。這裡其實是編劇在表達另一個主題,愛與救贖。

另外,影視作品很愛用全白的空間來表達主角被困于自我意識之中的情況,此時就很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喚醒主角。

大結局劇情預測:
1.賢收不會死也不會失憶,不但不會失憶,反而還可能回憶起十歲之前的記憶。

不能失憶理由如下:
首先,編劇已經使用十歲失憶梗,不可能再重複使用。同一個手法多次使用會讓觀衆感到疲勞而無趣,更重要的是還是韓劇老套路狗血的失憶梗。

第二,失憶是無法參加庭審,無法做法庭陳述的(失憶就沒有有效的陳述,會讓法官質疑陳述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樣就很難洗清賢收的殺人嫌疑。

重拾十歲前記憶理由如下:
首先,在困于自我意識的過程中,賢收恢複十歲之前記憶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自我意識的深處,可能就藏着自己最不願意觸碰的那段回憶。

第二,因為真白的刺激,得知志元死亡消息的賢收暴走,開始瘋狂追殺真白。但是賢收在走到樹林中間時,仿佛迷失了方向,然後都爸幻影出現,賢收跟随都爸的方向走向懸崖。“樹林”、“懸崖”、“都爸”三要素和當年賢收在樹林迷路,然後被都爸找到,都爸說的樹林那邊盡頭是懸崖完美呼應。賢收之所以會按照那個方向去到懸崖,證明他潛意識裡還是對都爸那句話印象深刻的。在都爸幻影帶領下穿過樹林來到懸崖,我更願意相信是編劇在暗示賢收記憶的閘門打開了。“樹林”是賢收十歲之前記憶的終點,是封鎖賢收記憶的那瞬間。"穿過樹林”預示賢收會掙脫束縛,開啟記憶閘門。“來到懸崖”預示無處躲藏和進退兩難,預示回憶的過程和回憶的内容可能很痛苦,但必須直面回憶。

2.賢收參與庭審的場景:究竟是以何總身份參與庭審(證人or被告人),就目前看來,很有可能說賢收頂替身份的事,不過按編劇的想法,也可能是說裡長殺人案、保姆殺人案和連環殺人案。

3.被摘下的結婚戒指:總是戴着戒指一刻都不想取下來的賢收和志元,賢收為何會取下戒指?我猜測會不會是賢收和志元會以白熙成和車志元的身份離婚,以都賢收身份重新求婚結婚然後一家三口在鄉下繼續幸福的生活。

4.四個月已經過去了:表明時間發展進度,可是離什麼事過去已經四個月了,這句話本身迷惑性就很強。可能是指離婚四個月了,這裡就可以順接志元那句希望賢收自由自在的活一次的話。可能是指中槍昏迷四個月了,這裡可以接志元那句希望對方說說話的這句話。總之預告通常帶有迷惑性的,不止預告畫面和台詞,連整個情感基調都可能有欺騙性。到底離什麼事過去四個月,筆者也不敢斷言。

5.真白的存活與否:
首先,上一集結尾看到真白被忙内打了一槍,看起來好像正中心髒……正好應了真白自己說的那句,反正是無期徒刑,他也不怕死的話。

第二,真白的存活與否并不影響給他的定罪和給賢收洗清嫌疑,因為連州市連環殺人案有關鍵證人鄭美淑,保姆殺人案有重要證據以及白父白母的口供,姐姐被捅刀案有姐姐作證,真白根本無所遁形。

第三,象征善的鄭美淑、賢收和姐姐都活下來了,象征惡的都爸、南順吉、廉尚哲都死亡了。編劇想表達的是懲惡揚善的觀點。

因此,筆者猜測,真白死亡可能性較大。不過如果他僥幸活下來,在監獄關一輩子也算是得到懲罰了,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爸媽也一塊蹲監獄……

6.裡長殺人案和賢收頂替身份的處理:裡長殺人案如果沒有姐姐站出來,那賢收還是要負刑事責任的,僞造、變造身份這個罪名才是更嚴重的,真不知道編劇怎麼解決……這兩個事件必須解決了之後,才能也有一個真正的清清白白的都賢收,才能以都賢收的身份和志元還有殷昰更好的在一起。


或許看完大結局還會發一段感想,目前的分析也僅為筆者個人猜測,大家無需太過糾結或者迷信,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最後,有生之年能追到惡之花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真的是我人生之幸運,永遠記得小花帶給我的驚喜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