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看完兩遍大結局,重刷一遍小花全集之後,對小花的結局有了不同的感悟,終于決定寫下這篇劇評,不是為了說服所有人,是為了自己不留遺憾。我想,如果我現在不留下點什麼文字,或許我這輩子都很難走出這部劇。筆者不止一次說惡之花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這種想法在重刷全劇之後不止沒有改變反而更為強烈。甚至是被多數人不理解的16集,也像志元之于賢收一樣,成了我追小花過程中難以解釋的珍貴部分。
延續以往的風格,筆者依然會列舉一些有趣的點來深入分析,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筆者會縱觀全劇來尋找編劇曾經埋下的拼圖,将散落各處的拼圖整合在一起,去還原編劇所要表達的真相和真心。下面逐一展開分析:
1.小花想表達的主題:
(1)我們與惡的距離并不遙遠,善惡在一念之間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處隐秘的角落,裝着邪惡的種子,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不可控制。善惡的界限是模糊的,邪惡的環境下能開出善良之花,善良的種子也可能生出惡果。編劇運用賢收和真白兩人人生經曆的對比,生動形象的揭示了這個道理。但是善惡是相對的,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賢收在遭遇了各種惡的情況下,還依然留存内心的那份善良的理由,是來自于母親、姐姐和志元對他的愛,從她們身上學會的善良。真白出身高貴,接收了父母不同方式的溺愛(母親無限制的的寵愛和父親對自己惡行的縱容),卻最終變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的理由,是來自于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從未教他如何分辨是非,一味地灌輸自己的觀念,兒子犯錯不及時糾正反而無限制的縱容)和都爸錯誤的引導,于是白母口中的“天使般的兒子”變成了“恐怖的撒旦”。
人心是複雜的,善與惡在我們心中共存,相互平衡相互制約,哪一方占主導地位,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選擇會決定我們最終成為怎樣的人、做出怎樣的事、擁有怎樣的人生和怎樣的結局。筆者曾在15集分析裡提到過,小花劇裡代表着“惡”的一方(都爸、裡長、南順吉、廉尚哲、真白),幾乎全軍覆沒,所以當時我推測真白的結局是死亡。而代表“善”的一方(賢收、志元、海收、崔警官、殷昰),幾乎都存活,所以筆者15集也分析姐姐不會死亡。而處于善與惡之間的白父、白母、樸慶春、記者,也在塵埃落定之後以不同方式放下一切,有了正确的歸宿。筆者以為,編劇想表達的是在善惡共存的情況下,随着時間的流逝,人們更願意“棄惡揚善”,同時編劇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循環。總之,編劇對人物和善惡的刻畫極為深刻,需要我們花時間慢慢領悟。
(2)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要減少誤解、打破偏見,需要主動去了解當事人、調查事實真相,才能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

這個主題似乎與志元的搜查方針很相似,志元自己和賢收都提到“志元隻相信她看到的”,賢收稱之為志元很單純。這裡的志元相信自己看到的,并不是所謂的眼見為實,而是志元在進行調查和了解事情真相的基礎上選擇相信或者不相信的,在調查的過程,志元是理性的,在選擇信任或者不信任的時候,志元是感性的。理性與感性二者相結合,才有了志元最終相信的真相。因此,在13集結尾,即使所有證據都指向賢收,志元依然選擇相信他,因為志元并不是盲目的相信證據,她了解賢收這個人,知道他不可能殺人,所以她閉上眼睛隔絕外界的聲音,隻聽從内心的聲音:都賢收不是殺人犯。
全劇幾乎都在圍繞“偏見”二字展開,從村裡人對賢收被惡魔爸爸靈魂附身的偏見、世人對姐弟二人殺害裡長的偏見、記者對姐姐的偏見、志元對賢收欺騙自己的懷疑和偏見、崔警官對賢收殺人的偏見甚至到最後公開真相後,世人對賢收和海收依然懷有偏見。筆者很喜歡一部小說叫《Pride and Prejudice》,中文名為“傲慢與偏見”,小說中的主人公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她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拒絕達西是因為之前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更重要的是她讨厭他的傲慢。達西的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隻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後來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事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别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态,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這部小說以及翻拍的電影都很好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欣賞一番。
筆者看到小花就想起這部小說,是因為筆者認為編劇一直在告訴我們要打破對他人的偏見,不要隻相信自己聽到或者看到的,要真正去了解他人的真實面貌以及事情的真相。現實社會太複雜,人們總是容易随大流,看到輿論偏向哪一方就立馬站隊,後來事情出現反轉又轉變态度站在對立的一方。時間久了,曾經建立起的對社會和人的信任也逐漸崩塌,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也越來越沒有興趣去關注,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的去了解當事人接觸背後的故事,那些“沉默的真相”于是漸漸石沉大海。編劇在11集也寫到了這樣的台詞:“那個人(賢收)被警察抓到會成為看頭的,連環殺人犯的兒子、精神病患者、當警察的妻子,這個世界會怎樣看待他很明顯,所有人會當成看笑話,對他扔石頭的,沒有人對無趣的真相感興趣。”這就是現實,很殘忍很無奈但是短時間我們很難改變這樣的情況。畢竟,現實生活中能有幾個車志元和崔警官?又能有幾個江陽和朱偉呢?
(3)愛不是改變對方,而是不斷地理解和包容對方,是兩個人慢慢望着同一個方向,是兩顆心互相溫暖擁有相同頻率的心跳。

小花是一部懸疑愛情劇,編劇看似是在懸疑劇情中穿插賢收和志元的愛情故事,但其實是通過賢收和志元的愛情來推動懸疑劇情的發展。筆者以為編劇對兩人的愛情的描寫和鋪墊比懸疑部分更讓人欲罷不能,像演員們最後提到的感言一樣,留有深深的餘韻,以至于筆者久久不能出戲。
單從本劇的愛情線來看,編劇從一開頭就塑造出一對14年恩愛夫妻的“假象”,但作為上帝視角的我們,自然懂得他們實際上是“殺人犯”和“警察”的對立關系,于是大家帶着志元何時發現真相的好奇和懸念,開始入戲。接着因為一系列事件,賢收無意間自爆身份,志元受到沖擊,開始獨自調查真相,賢收和志元從恩愛夫妻的關系轉變為“互相欺騙”、“同床異夢”的關系,于是大家又開始好奇賢收何時得知志元發現自己身份。到第10集的時候,志元逐漸了解到賢收的苦衷和隐藏的真相,賢收也因為一通電話猜測出志元得知自己身份的事,兩人的關系轉變為“開始理解”、“依然相愛”的關系。到第11集,本劇的愛情戲來到第一個高潮點,兩人面對面坦白一切,在無邊無際的淚海裡,兩人終于達成第一次情感上的一緻,關系轉變成“互相理解”、“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第13、14集,因為兩人對彼此的深愛和不同的守護方式,導緻兩人想法和情感上的沖突,很神奇的他們的關系轉變成“彼此深愛”、“難以理解對方”、“一言不合就吵架”的幼稚小學生,這裡其實很真實,特别貼近現實中的老夫老妻相處模式。最後來到16集,是本劇愛情戲的第二個高潮點,賢收忘記了和志元擁有的一切回憶,兩人形同陌路,志元不斷在賢收身上尋找他過去的影子,賢收在真與假的兩種情感沖突裡不知所措,最終,在旁人的引導之下,賢收真正直面了自己的感情,主動走向了打算放手的志元,兩人的關系轉變成“互相心動”、“互相理解”的天生一對。
他們的愛情以志元的主動開始,以兩人的互相理解與包容過渡,以賢收的主動結尾,是起點與終點一緻的圓滿的“圓”,也是仿佛一切重新開始的“零”。賢收和志元的愛情從來都是雙箭頭,沒有誰付出的多少,隻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志元喜歡用語言和外在行動來表達愛意,而賢收擅長用文字和默默行動來表達愛意,他們之間的沖突與謊言,其實都是因為深愛彼此做出的無奈之舉,上哪去找這樣相愛的一對神仙夫婦呢?這不是天生一對是什麼呢?
(4)殺人就是殺人,在殺人面前沒有任何修飾詞,殺人犯罪就應該受到懲罰,無論是道德上的還是法律上的。

姐姐殺了裡長,但是因為自首情節和正當防衛,以及殺人時是未成年的年齡限制,最終得到法律的無罪判決。而賢收由于最初并無殺害裡長之罪,後面又提供線索幫助警方打擊廉尚哲、破獲連環殺人案,已經功大于過,因此未追究其利用真白身份的事。白父白母因為幫助和隐瞞真白犯罪,作為從犯也得到了相應的懲罰。鄭美淑的丈夫樸慶春,因為殺害了南順吉,一樣的要被關進監獄服刑。筆者以為這樣的劇情安排,是編劇想告訴我們,正義總會到來,隻是或早或遲的區别,以及我們不能縱容犯罪,要堅持違法必究,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自己來懲罰罪犯。
2.賢收失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就筆者本人來說,其實是很不想看到失憶梗的出現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正如人們會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采取不一樣的生産方式,根據不同劇集的特點和劇情設定,失憶的出現也應該随着劇集的不同來分析其必要性。我們之所以對失憶如此抗拒,是因為我們先入為主了,筆者以為“失憶”不等于“狗血”,小花裡面賢收的失憶其實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下面說說筆者的幾點理由。
(1)賢收給志元的短信
在9集結尾,志元看到賢收發來的短信裡,有這樣一段話:“我希望時間能過的快一點,希望時間過得快一點,讓你和我的記憶變得完全一樣。我希望我能像你一樣去思考、去感受一切。”其實在這裡編劇已經埋下失憶的伏筆,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讓時間變得很快,接近無限也就是失憶,并且賢收失憶之後,就能和志元創造新的回憶,是真正的和志元的記憶變得完全一樣,能像志元一樣去思考和感受一切了。
衆所周知,賢收是述情障礙,原本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是無法感知且識别的,但是在和志元相處的十幾年裡,通過對志元的觀察和學習,能夠本能的讀懂對方的情感,也知道用怎樣的方式去回應。換句話說,賢收一直在試圖理解志元的心理和感情,學着像志元一樣去思考、去感受一切。以白熙成身份生活的14年,看起來像是他的僞裝,實際上卻是他學着去愛他人、理解他人的過程,是自我治愈的過程。在經曆身份暴露危機和倦怠期的過程中,賢收開始感受到個人能力的限制,他無法理解當前志元的心情、無法分析志元的情緒,更不知道用怎樣的方式去回應,他無計可施了。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須要有人做正确的引導,才能真正領悟到事物的真理。于是他尋求姐姐和記者的幫助,在他們的引導下,最終想出抓住共犯讓志元開心的辦法,這是他第一次獨立的站在志元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10集中,賢收不惜暴露身份,主動打電話給警局舉報廉尚哲的情況,說要和警方合作把廉尚哲一行人一網打盡,拯救被囚禁的人們。在姐姐和記者擔心他的行為會讓他處于不利狀态的時候,賢收說了一句:“我想了想,如果志元是我會怎麼做。如果是志元,絕對不會對他們袖手旁觀的。”這是賢收第二次站在志元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11集中,賢收和志元坐在床上坦白一切互訴衷腸的片段讓筆者十分難忘,志元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賢收對自己的愛,志元告訴賢收“你是愛我的,我感受得到”,賢收在聽完志元的話之後,吻了志元的手,然後說了一句“我是愛你的,志元。”這是賢收第三次站在志元的角度思考和感受。
第14集中,賢收在客車上看到都爸的幻影,聽到他說:“你要不直接離開吧,你模仿車志元,卻沒辦法成為車志元。除非是面臨選擇的瞬間,否則任何人都無法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的。”這是從側面來暗示賢收一直都在學着像志元一樣去思考、去感受一切,但是卻無法真正的感同身受。或者說賢收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變成志元希望的、想看到的樣子,并未給志元展現自己全部的面貌。人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但是賢收目前為止給志元展現的都是他善良的、好的、軟弱的一面,那些不好的、壞的一面卻很少表現出來。由此可見,賢收其實對自己的了解并不深入,他所以為的自己就是志元眼裡映射出的那個看似完美的自己、那個擅長僞裝的自己。都爸說的在面臨選擇的瞬間,才能知道真正的自己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是選擇決定了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所以失憶前,賢收并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那麼失憶之後呢?16集姐姐告訴賢收“我們是迷失了自我的人,會彷徨也會遊蕩,所以我們就需要起點。如果我們不想迷路的話。”由此可見,失憶之後,賢收依然不知道真實的自我,因為這時候他對自己的了解都是來自于社會對他的評價,來自于姐姐、記者和志元對他的印象,來自于自己十幾年的身體記憶。但是失憶之後的賢收,在面對志元的時候,一方面展示出基本的禮貌和友善,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以前從未展現表現的壞的、不好的那一面,以至于志元第一次對賢收感到陌生,對他說出“你為什麼這麼壞”的話了。但筆者以為,就像姐姐告訴記者的話,說不定這就是賢收本來的面貌,記者說賢收變了,像跟别人混在一起的感覺,正是因為,失憶之後的賢收把善與惡的兩面融合在一起了,像是海德和哲基爾兩個人格合二為一了一般,如今的賢收已經成為一個擁有複雜情緒的正常人了。也隻有這樣的賢收,才能和志元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感同身受,因此,從這個角度分析失憶是必要且合理的。
(2)志元在警局外公園說的話
第10集,志元讓賢收十分鐘之内來公園見面,在見面前從姐姐那裡得知賢收不是裡長殺人案兇手的事實,于是慢慢懂得賢收隻有她的事,志元當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哪怕一天也好,希望你變成我,度過一天。讓你明白,我有多愛你。希望你能感受一下,那我就一點都不覺得委屈。”
看完大結局再回去看這句話,筆者是真的覺得又甜又虐。為什麼呢?因為失憶之後的賢收,依然擁有十五年的身體記憶,能本能的讀懂對方的情感和如何利用這情感,并且能懂志元的情感,甚至能看出志元在尋找過去的自己的影子。現在的賢收啊,能感受到志元對自己的深愛,也能感受到她的糾結和痛苦,這是賢收“變成”志元的第一階段,是情感上的趨同。賢收告訴志元“我讨厭那個人,我一點都不想了解他”,很神奇的事是,第9集志元也曾經對賢收說過“我讨厭你,從頭到腳都不喜歡。”筆者以為,這裡是賢收“變成”志元的第二階段,是對過去賢收情感的懷疑和不信任,同樣是情感上的趨同。16集結尾,在賢收終于懂得自己對志元感情的時候,賢收說出了和過去志元說過的一模一樣的話“我會好好對你的,我會很喜歡你的”,後面還主動吻了志元。這裡是賢收“變成”志元的第三階段,是行為上的趨同。都爸雖然說賢收不可能成為車志元,但是編劇卻用失憶這種極端的方式,讓賢收忘記過去那個自己,以真實的都賢收去理解車志元、接納車志元,于是“我”變成了“你”,于是“我”成為了“我們”,失憶不是故事的終點,而是“我們”故事的起點。賢收在“成為”志元的過程中,慢慢尋回了自我,也找回了他的全世界。
(3)帶給志元的傷害
在賢收的眼裡,他究竟給志元帶來了哪些傷害呢?
無止境的欺騙:在賢收作為白熙成生活的14年裡,他一直在欺騙志元,但是志元最難以接受的就是賢收無止境的欺騙,無論是否為善意的謊言,志元都會感到傷心和痛苦。賢收在11集得知志元知道一切的時候,受到的沖擊到底有多大,他對志元的愧疚和歉意就有多深,同時,也體現了他對志元的愛深入骨髓。因為太愛才會欺騙,因為欺騙所以愧疚,因為愧疚所以痛苦,源頭是愛。11集裡,賢收捂住心髒哭着對志元說:“對不起志元,我錯了是我錯了,我讓你受傷了,讓你受到了傷害。”可見賢收雖然有述情障礙,但是在志元的事上居然能感覺到愧疚和自責,另外,我們從這裡能看出賢收很害怕志元受傷害。
雖然賢收和志元在11集裡已經互訴衷腸,坦白一切,但是後續劇情裡,賢收還是對志元說謊了,當然依然是源自于愛。賢收不得不對志元說謊,關于廉尚哲要殺自己的事也好,關于真白的威脅也好,關于自己把志元鎖住獨自行動也好。每一次謊言都是善意的謊言,每一次謊言都是為了守護志元,說謊并不是這麼容易的,為了圓一個謊,需要用千千萬萬個謊言去支撐。并非出自真心,卻是出自于習慣,賢收認為說謊是守護志元、讓志元遠離惡的最簡單的方式了。但同時,賢收也心知肚明,這種方式對志元的傷害有多大。可是,作為白熙成的都賢收隻能這麼做,作為都賢收的他隻能這麼做。就這樣吧,讓志元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平安無事的度過他追捕真白的時光吧,就算後面她會埋怨自己,隻要她好好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無論是作為白熙成的他,還是作為都賢收的他,賢收一直以來都隻有志元,他說過了,隻要志元相信自己,就永遠為她而活。
于是,車志元選擇了相信都賢收,接受了他給的這些善意的謊言,被欺騙的難過與被愛護的感動交織,終究是愛占了上風,車志元是無私而偉大的。可是賢收不這樣想,他一方面因為謊言讓志元幸福快樂感到慶幸和安心,另一方面又為自己對志元的欺騙深受折磨。他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去守護志元,以傷害志元的方式來保護她,聽起來多麼諷刺。所以失憶之後的賢收,對曾經的自己表現出深深的厭惡,他發自内心讨厭那個欺騙志元的自己,于是也本能的排斥自己對志元的感情。全都是因為太多的謊言,讓賢收自己都混淆了,真實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感受到的感情是真還是假呢?筆者并不認為賢收失憶僅僅讓志元痛苦,他的失憶對他自己而言才是最殘忍的。曾經的自己隻能依靠謊言來守護志元,能停止謊言的方式隻有死亡和遺忘。就此死亡的話,志元會傷心的吧,于是賢收選擇了遺忘,從此車志元的世界不再有謊言,隻有一個從未欺騙過她的真實的都賢收。
殺人犯身份的困擾:賢收認為自己替姐姐背負罪名,不讓姐姐自首的事,對志元來說很不公平,讓志元感到委屈和痛苦。尤其是12集中,在他得知志元勸說姐姐不要自首之後,在雨中賢收問志元“真的沒關系嗎”,兩人抱着哭那裡,賢收是真的發自内心的心疼志元。
另外,14集賢收和志元在酒店的劇情中,表面上是在說賢收因為志元不信任自己想帶他回警局,所以他看到這樣的志元感到痛苦,實際上是表現了賢收對自己被陷害的無奈委屈,以及對志元在面對他被陷害時,義無反顧的充當自己“人質”的愧疚和心疼。“這是要和廉尚哲那種肮髒的家夥聯手,我不能髒了你,任何情況下都是,你會為了真相盡自己的全力,作為一個警察。”因為賢收知道警察對志元的意義,是職業也是兒時的夢想,他不但要守護志元這個人,也要守護志元的夢想,他不想因為自己的事給給志元的警察生涯打上污點。
真白“殺死”了志元的事:這件事是讓賢收崩潰的直接導火索,是賢收最害怕發生最不能接受的事。真白用這件事刺激賢收,直接讓賢收進入無盡的絕望和無限的暴走狀态,可見賢收是多害怕志元受傷害。其實,即使到15集最後賢收放下刀走向志元的過程,賢收依然是不确定志元的存活情況的,到真白開槍的那瞬間,賢收都還未來得及确認志元的真假。所以,失憶前的賢收,潛意識裡堅信志元已經不在人世,他認為自己同時看到志元和都爸,是因為他能看到死去的人。他在失去意識之後的幻想天堂中,隻有他和志元兩個人,也表示他對志元離開的堅信,他認為此刻他們兩個人都已經不在人世,終于能安安靜靜的在一起了。志元死亡的事對賢收的沖擊實在是太大,因為志元就是他的全世界,他失去了他的晨星,他的世界從此将不再有光芒。他很想随她而去,可是她會傷心,他已經帶給她最大的傷害了,不能再讓她傷心。于是他選擇了封鎖記憶,把最珍貴的她留在心底,不再去觸碰,因為賢收認為自己對志元的傷害太深,甚至危及她性命。這深深的刺痛他的内心,讓他難以呼吸,遺忘是他的保護色,是他在逃避,若非如此,都賢收就不可能再存在于世。
(4)回到自己的位置
編劇不止一次提到過“reset”的話題,表明編劇早有“洗腦(重置記憶)”打算。第8集賢收和志元在家門口那裡,賢收告訴志元“我是說你不要活得那麼累,你要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這裡表面上是說志元,實際上是暗示失憶之後的賢收。14集中再次出現類似含義的賢收台詞:“你回到你自己的位置吧,回到你應該在的地方”,同樣是通過賢收對志元的話,來暗示賢收今後的失憶。為什麼采取這種隐喻方式呢,還是那句話,車志元是都賢收的全世界,賢收是為志元而活的,要想志元的生活回歸正常,賢收要做的就是讓他回歸正常。于是,他變成了那個遺忘車志元的都賢收,他的世界裡隻有他自己了,車志元從未出現在他的生命裡,換個角度就是,他從未出現在車志元的生命裡,如此一來,志元就能真正的按自己的方式在她本來的位置上幸福生活了吧?這是屬于賢收質樸又心疼的願望,他以為志元沒有他會過得更好。還好,編劇最後還是仁慈了一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編劇安排賢收失憶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比起失憶,筆者更願意用封鎖記憶來形容賢收的狀态。因為失憶是抛棄曾經擁有的時光,而封鎖記憶是珍藏逝去的時間,失憶是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拾憶的,但筆者認為封存記憶是暫時性的,因為在珍惜的人身邊,那份最初的美好和心動是難以忘卻的。于是,随着時間的消逝,珍貴的東西也會從感到痛苦漸漸變成感到幸福吧,那些封存在心底的美好,也會浮出水面,和新的記憶一起成為賢收和志元人生裡珍貴的部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