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電影資源的朋友關注下公衆号:小皮看電影

關注台劇的小夥伴估計都發現了,近年來那些熱門的高分台劇,尺度是越來越開放,題材越來越現實。

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今年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連番讓人刮目相看。

...

最近,台灣又出了部犯罪題材的新劇,目前看的人還不算多,畫風同樣暗黑得不行。

所以,咱們今天就先來一睹為快——《噬罪者》。

...

劇中男主名叫王翔,年輕時是個助教。

十幾年前,他因為殺害女高中生曉君而被判入獄。

最近他得到假釋,想要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

由于年紀已經不小,他找不到什麼合适的工作,隻能到工地去做臨時工。

...

家裡人自然不忍心看到男主這樣。

于是,在一番考慮之後,弟弟決定給男主介紹一份工作——到自己的情人潘太太那裡當司機。

日常工作,就是接送正在讀高中的潘老闆女兒小愛上下學。

為了順利入職,男主聽從弟弟的建議,對潘家人隐瞞了自己的黑曆史。

他謊稱自己當年是為幫家裡還債,不得不休學到外地打工。

起初,一切都很順利,潘家人很欣賞男主的踏實肯幹。

盡管小愛比較任性,但在朝夕相處中,她也漸漸發現了男主的優點。

比如,潘奶奶不讓小愛養小鳥,男主假裝答應扔掉,實際上卻帶回自己家養,每天給小愛看小鳥的照片。

比如,小愛要買吉他,男主跨越了司機的職責,堅決不讓她買貴的,一開始小愛還很生氣,但聽到男主給出的理由後,又不得不佩服起來——

...

...

而在男主所有的行為中,最讓小愛欣賞的,就是有愛心。

有一天晚上下大雨,男主送小愛回家,路上遇見了車禍現場。

男主二話不說就下車,冒着大雨趕去救人,因為擔心車禍中的小孩淋雨,還脫掉自己衣服給對方披上。

...

看到這個場面,小愛十分感動,當即就拿起手機拍了個視頻,還興緻勃勃地傳到了網上。

...

但她萬萬不會想到,正是這個舉動,徹底改變了男主的生活。

因為男主雨中救人的事迹,很快就上了熱搜。

他一時間成為網絡紅人,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英雄哥”。

緊接着,各路媒體也開始争相報道,不肯放棄這個收割流量的大好機會。

于是,男主好不容易獲得的平靜生活,就這樣被打破了——

先是走在路上、坐在車裡,都會有人把他認出來,甚至強行跟拍;

接着就有人打電話給電視台,曝光男主曾殺過人,提醒民衆小心謹慎;

再後來,還有人把寫着“殺人犯”三個字的照片,密密麻麻地貼滿男主媽媽開的小店門外。

...

這麼一連串事情下來,可想而知,潘家人對男主的态度也開始轉變了。

比如,潘奶奶開始對他持有戒心,有一次錢丢了,直接就懷疑是男主偷的。

...

這讓男主心力交瘁,不得不離開潘家,去尋找新的工作。

...

但是,這事兒還遠遠沒完。

因為媒體緊追不放,想找男主做一個關于“更生人”的專訪。

而負責這個專訪的還不是别人,正是男主入獄前的女友雯青。

由此,男主當年殺害高中生曉君的真相,也開始漸漸浮出水面。

原來,曉君是男主弟弟的同班同學和暗戀對象,經常到男主家補習功課。

誰料一來二往之下,曉君卻對男主産生了懵懂的情愫。

雖然男主始終把曉君當妹妹看待,但曉君還是插足了男主和女友的戀情。

于是,男主想給曉君一個警告,結果卻一不小心害死了她。

這麼多年過去了,女友一直以為男主是因為她而殺人,心中充滿了内疚。

但緊接着,導演又用男主和弟弟的對話,暗示我們當年的案件另有隐情——真正害死曉君的似乎并不是男主,而是他的弟弟。

男主是為了弟弟的前途,才選擇頂包替罪。

...

...

但這樣的話,問題就又來了——暗戀曉君的弟弟,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心上人?

況且根據劇中的閃回片段,事發當天弟弟還在和曉君一起遊玩,看起來完全沒有殺人的想法。

...

至于真相如何,後面還會不會出現新的反轉,我們也隻能在催更中等待答案了。

其實,從這部劇的名字中,我們就能明顯看出它要講述的主題——噬罪者,也就是咀嚼着罪行的疼痛,被罪行所吞噬的人。

比如說男主,打從入獄開始,他的人生就隻能戴罪前行。

即便是假釋出獄了,也仍然會面對社會各界的非議,以及身邊人的異樣眼光。

潘奶奶原本對男主一百個滿意,但得知他殺過人之後,立馬隻剩下一副冷臉;

弟弟的女友,自從男主出獄後,也開始各種找理由不去弟弟家。

男主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個人,但因為身上的污點,他始終無法擺脫他人的敵意。

隻有涉世未深的小愛,願意為他說話——

“你們以前都說他是好人,現在知道人家以前的事,就對人家改觀,說他不是好人。他是不是好人,憑什麼是你們決定啊?”

...

...

...

...

...

...

可見,劇集借由男主的遭遇,實際上是在追問一個問題:對于曾經的罪犯,有過污點的人,我們應不應該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前段時間給大家介紹過兩部劇——《有色眼鏡》和《被害人》。

《有色眼鏡》中的五個孩子,因為被誣陷性侵而坐牢,從監獄出來之後,便遭盡白眼。

有的找工作沒人敢要,被逼走上販毒的道路;有的好不容易有了女友,卻因為曾經的“罪行”而慘遭抛棄。

《被害人》中的男主,也是個殺人犯。他隐姓埋名多年,但網上的曝光帖一下就将他再次拽入了泥潭。

在黑曆史被曝光後,他不斷受到騷擾、恐吓和毆打,家人也面臨着這樣那樣的危險,最後妻子實在受不了,隻能帶女兒離他而去。

值得強調的是,這兩部作品中的罪犯都并非惡人。他們要麼是被冤枉入獄,莫名其妙背上了罵名;要麼是失手或不得已而為之。

但不論如何,一旦承擔了罪名,他們便隻能在陰影之下戴罪前行,活在難于向他人訴說的痛苦與折磨之中。

而相比之下,這部《噬罪者》更進了一步。

劇集不僅僅聚焦于罪人,而是将所有被牽扯到的人物一一進行了呈現。

比如男主的媽媽,就常年活在鄰裡街坊的指責中。

為了免受侵擾,她不得不三翻四次地搬到沒人認識的地方。

比如男主的弟弟,多年來一直噩夢纏身。

哥哥替自己頂罪成了“殺人犯”,他的心情普通人肯定難以想象。

...

還有男主的前女友雯青,她始終愛着男主,對當年的事情無法釋懷。

這導緻她如今的戀情,也危機頻出。

...

男主這邊不好過,受害者的家人就更是如此。

曉君的爸爸多年心結難愈,得知男主出獄後,更是痛心疾首。

那個跑去男主媽媽店門外貼滿“殺人犯”照片的人,其實就是他。

...

而對于曉君的哥哥而言,他恨男主也恨自己,每天都沉浸在自責中無法自拔。

因為在他看來,如果當時及早找到妹妹,妹妹就不會慘死。

...

可見,一樁殺人案定罪了,兇手會受到應有的制裁。

但對于施害和受害雙方來說,痛苦遠遠沒有結束,也許永遠都不會結束。沒有人能夠輕而易舉地從罪行的陰影中走出來。

更何況,人還是這麼複雜的動物。就像劇中的男主,如果真是替弟弟頂罪,那麼他的遭遇就更加令人揪心。

...

那麼回到前面的問題——對于有污點的人,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給他們機會呢?

在我看來,出于樸素的正義觀和本能的安全意識,面對罪犯的時候,無法原諒和想要回避兩種反應,都是人之常情。

...

隻不過,對那些真心忏悔和努力彌補的人,我們也不應因為過去的污點,而徹底否定一個人的一生。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不僅需要“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性”,也應該對人性中的真善美抱有期待。如果因為人性中存在陰暗面,我們就抛棄甚至鄙視“寬容”的美德,讓自己成天陷入怨恨與戾氣之中,那也同樣是一種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