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馬思純和霍建華主演的電影《大約在冬季》,下周就要上映了。

...

起初關注到這部作品,是因為它誕生的順序與其他的影視劇作品相比有些特别。

就是源于這樣一份特别之處,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寫下了這篇文章,簡單談了談自己的感受。

1.齊秦金曲IP改編,從音樂到小說最後是電影

現在我們看到的熱播劇和熱映電影,基本上都是根據熱門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歌曲一般是為了劇集和影片的宣傳所作,所以大部分的順序是小說——影視劇——音樂,這也是“書影音”這個常用詞裡面的三字排列的常規順序。

但是《大約在冬季》并不同,這個系列的作品是先有了1987年齊秦演唱的歌曲,再有了2018年饒雪漫創作的小說,最後才是這部2019年馬思純和霍建華的同名電影,所以是沿着音樂——小說——影視劇的路徑來形成的。

在葉秋臣的腦海中,雖然近些年音樂IP改編的電影并不少見,但與《大約在冬季》相似模式的作品還真的不太多見,至少不是當下占大比例的類型。

...

金曲改編的影視劇關鍵不是在于音樂本身,歌曲的效應更多的其實是側重在情懷上。

歌詞很短但情感很深,有無形的感受但缺少有形的實體,所以如何将這份情感在一個新的故事中演繹出來,鑄造一個新的故事框架,就成為最終作品口碑的重中之重。

2.父母輩那時候遺憾錯過的愛情,可能是當下年輕人不懂的憂傷

《大約在冬季》這個故事的時間線有兩條,第一條是安然和女兒多年後回國尋找回憶的故事,第二條是回憶裡多年前安然和齊嘯那段遺憾錯過的愛情。

...

當下的年輕人們,可能已經很難懂得父母一輩那時候談戀愛的方式了。

歌曲《從前慢》裡有一段歌詞的形容就頗為貼切,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現在的愛情細水長流的太少,多數都偏向速食主義,認為夠刺激就好。而父母一輩那時候的感情則比較長久,快來快去的戀愛非常少,多數都希望圖個長遠穩定,有着一種物質生活不夠豐富時特有的浪漫。

因為沒有方便快捷的溝通設備,所以彼此之間隻能通過寫信來互訴愛意。在預告片中,馬思純就是趴在小窗口滿臉笑容地在問收發室阿姨是否有寄給自己的信件。如果想要打電話,需要撥号到一個固定的座機上,很大可能會找不到人在哪裡,常常搞得自己空歡喜一場。

談戀愛的娛樂方式也沒有現在的多樣性,那時候就是溜旱冰和跳舞,連并排騎自行車也算是一種生活的消遣。更不像我們可以在手機上買好票就去看電影,那時候必須排隊買紙質的票,像看電影和聽演唱會這種都屬于比較奢侈的娛樂項目,隻是偶爾才有機會享受。

...

所以《大約在冬季》中,齊嘯和安然在齊秦演唱會門口因為那一張門票牽起來的緣分,才會兜兜轉轉糾葛了這麼久。雖然并沒有真正走到一起,但彼此給對方的祝福都深深埋在了心底。當這段遺憾的愛情再次相遇時,那種感覺一定是百感交集,難以形容的。

再次相遇,一定要讓你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

現在的我們自然無法再回到過去那種戀愛的時光中細細品味,但卻可以透過影視劇作品中的故事來找到那種不曾懂得但卻仍舊觸動的感覺。

3.現實VS愛情,其實有選擇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大約在冬季》裡面,同樣揭示了一個我們老生常談的情感問題,就是“現實VS愛情”的選擇,但其中最殘酷的絕不僅僅隻是這個二選一的問題而已,最終的答案也不會是愛情敗給了現實。

...

最近碼字時經常會寫到一些關于選擇的問題,也經常能看到評論區裡随處可見的“我不能兩個都要嗎”或者“小孩子才做選擇”。每一次在寫及此處的時候葉秋臣都會說,若是能夠兩全其美自然是最好,若是非要二選其一那就是必須要割舍掉其中一個。

有的時候選擇就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無數個可以改變命運的選擇。

...

《大約在冬季》裡面的安然和齊嘯因為現實原因選擇了分手,既然深愛對方那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離開彼此?原因就是無法兩全其美。

這個時候如果再說“兩個都要”,就真的是哪一條都走不通了。

...

有時候面臨抉擇,是因為如果不去選擇,可能兩者都會失去,那便是鏡花水月一場空了。

選擇是必須有犧牲的,選擇的意義就是學會接受需要付出的代價,同時在不斷的犧牲和代價中慢慢成長。

大概是害怕自己到了關鍵時刻面對重大抉擇時會崩潰,所以我在無法兩全的事情上都在強迫自己去養成一個選擇的習慣,哪怕與自己無關。因為“兩個都要”說實話真的有些太幼稚,而“小孩子才做選擇”的後一句其實應該是更殘酷的“成年人沒有選擇”。

這時候你才發現,雖然選擇的過程非常痛苦,承擔代價的感覺太心酸,但擁有選擇權的人,其實是最幸福的。

...

《大約在冬季》裡面,安然和齊嘯在分開之後,因為緣分又能夠相遇,此時的他們已經擁有了再次選擇的權利,雖然境況已不再相同,人生經曆已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軌迹,但他們同樣也是幸福的。

能夠有選擇,真的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因為自己的手上,至少還握着一把能夠改變結果的鑰匙。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