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在壽光一帶曾流傳着一首民謠:“牛頭鎮,兩頭尖,當中出了個馬保三。”作為革命老區,在革命戰争時期,壽光湧現出了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馬保三就是其中之一。說起馬保三,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響當當的抗日英雄。

  在壽光的牛頭鎮村,有一磚牆瓦脊、木格棂窗的四合小院,它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這裡是“魯東抗日遊擊隊第八支隊”指揮馬保三的故居,也是壽光市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抗日戰争時期,一道道戰鬥命令曾由這裡發出。今天,小院靜靜地立于村中,似乎傾訴着過去的風霜雪雨……

  馬保三,原名馬鑒堂,曾化名張炳炎。1888年,馬保三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困他隻上了七年私塾就被迫辍學。此後,他種過地,開過小布店,挑過轱辘擔子。曲折的生活道路,促使他廣泛接觸社會實際,了解群衆的苦難。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産黨的誕生,給他以新的啟迪,萌發了正直豪爽、痛恨黑暗和反抗反動勢力的意志。

  1922年夏,馬保三與從山東省立第一師範畢業返鄉的進步青年張玉山相識,二人志同道合。1924年8月,經張玉山、李鐵梅介紹,馬保三加入了共産黨,成為了中共壽光地方黨組織建立後發展的第一批黨員。為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更好地開展革命活動,他在自家的蘆葦地裡蓋了一間草房子,名義上是為看蘆葦,實際上是為黨組織提供一個秘密聯絡點。為籌集黨的活動經費,他不惜賣掉一個自家場院。同時,他積極建立農村基層組織,在本村發展了7名黨員,建立牛頭鎮第一個黨支部,并擔任支部書記。

  1933年,馬保三被捕入獄。在壽光被押時,國民黨縣黨部頭子曾以“老相識”面目來勸降,要馬保三“順應潮流”,做“識時務”的“俊傑”,不要為共産黨作無畏的犧牲,都被他嚴詞駁斥。

  由于他敢說、善鬥,所以青年時代的馬保三,在群衆中就有較高的聲望。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在中共壽光縣委領導下,全縣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馬保三以湖東鄉鄉長的合法身份,搜集槍支,舉辦抗日民衆訓練班,積極投入組織抗日武裝的準備工作。

  為了抵抗侵略者,保衛家園,馬保三跑遍了附近八個鄉,串了幾十個村莊,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就組成了一支七八十人的“抗敵後援隊”,他們是組織牛頭鎮武裝起義的核心,也是保證起義勝利和順利發展的骨幹。

  1937年11月,中共壽光縣委在馬保三家召開了縣委擴大會議。會議決定以牛頭鎮為起義中心,部隊番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抗日遊擊隊第八支隊”,馬保三被推舉為總指揮和八支隊軍政委員會成員。

  12月29日,各地遊擊隊員陸續到牛頭鎮集結。當天中午,牛頭鎮鄉公所門前升起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的大旗,鄉公所大院内擠滿了參加起義誓師大會的遊擊隊員和群衆,八支隊總指揮馬保三宣布八支隊正式成立。在莊嚴的起義誓師大會上,馬保三宣讀了《八支隊成立宣言》,軍政委員會主席張文通宣讀了《告全國同胞書》。在馬保三的号召帶動下,許多抗日群衆紛紛獻糧、捐款,踴躍參軍參戰。這一天,鎮内及周圍的群衆,以及剛集中的遊擊隊員,個個笑逐顔開,欣喜若狂,起義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人們将譜寫出新的曆史篇章。

  随後,八支隊進行編隊,全支隊共700人,編為一、三、五、七和特務隊5個中隊。也是從那一刻起,馬保三和許多的壽光人一起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牛頭鎮起義後,八支隊随後在牛頭鎮進行集中整訓,整訓一開始,馬保三就打開自家的糧倉,騰出自家的房子,讓戰士們食宿。他說:“先吃完我家的,然後再吃大夥的。”他全家老小整天磨面、做飯,全力為部隊服務,被指戰員親切地譽為“八支隊的後勤部”。

  1938年1月,長征幹部韓明柱和魯東工委宣傳委員楊滌生來到八支隊,分别擔任了副指揮和政治部主任,加強了八支隊的領導力量,協助馬保三整訓部隊,并在城南三裡莊的公路上伏擊了日寇汽車,打響了魯東抗日的第一槍。八支隊聲威大振,“馬司令”之名随之也聲震魯東大地,大大增強了壽光全縣人民的抗日信心。

  為鼓動參軍,馬保三率先垂範,帶領着祖孫三代一起參軍,在他的帶動下,全縣掀起了參軍的高潮。當時壽光将近兩千人參軍,當地老百姓不願做亡國奴,踴躍參軍上前線抗擊日本侵略者。

  1938年3月24日,八支隊2000多名指戰員到達濰北與七支隊合編,組成八路軍魯東遊擊隊指揮部,統一指揮七、八支隊,馬保三任指揮,韓明柱任副指揮。合編後,應膠東特委邀請,馬保三率部繼續東進,幫助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開辟蓬(萊)、黃(縣)、掖(縣)地區抗日根據地。在馬保三的指揮下,魯東遊擊隊與第三軍一起,智取黃縣城,解圍黃山館,收編龍口公安局和水上警察隊,名聲大震。部隊很快發展到6000多人,鋼槍5000多支。5月12日,在第八支隊隊部,馬保三主持召開了第三軍、第八支隊和第三支隊負責人聯席會議。會議決定第三軍、第八支隊、第三支隊組成抗日聯軍,由馬保三任指揮,林一山任政治委員。同時決定成立前敵指揮部,韓明柱任指揮。會後,前敵指揮部率領魯東遊擊隊一部向掖縣進發,攻克白沙,再奪夏丘堡,以解三支隊之圍,将掖縣、黃縣、蓬萊等縣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在抗日戰争中,馬保三帶領的第八支隊與日僞軍作戰200餘次,俘獲、擊斃日僞軍10000多人,為全民族的抗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魯東抗戰第一槍,八支起義威名揚。伏擊日寇截軍車,全殲漢奸三合莊。鐵流滾滾戰膠東,紅旗飄飄守鄒長。馳騁魯中軍威壯,八支健兒業輝煌。”這是八支隊的老幹部馬岫雲在去世前寄給壽光市政協的一首詩,話雖不多,卻概括了八支隊的起義和戰鬥曆程。

  今天,為了紀念牛頭鎮起義和抗日英雄馬保三,當地修建了紀念碑,并重新修繕了馬保三故居,供後人瞻仰。我們所看到的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它位于牛頭村北部,于1993年12月在巨澱湖畔落成,碑高27.5米,碑座高6米,巍然矗立。“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十二個大字金光閃閃,面向東方,表達了壽光人民抗戰勝利的心聲,馬保三故居也因此成了當地有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故事并不遙遠,曆史就在身邊,現在牛頭鎮不少村民家裡,還收藏着抗戰時期的老物件。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馬保三在四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任中共壽光縣委宣傳委員,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遊擊第八支隊司令員,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副參議長、青島市市長,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中共山東省委第一、二屆委員會委員,省委統戰部部長等職。

  1964年2月15日,馬保三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于濟南,享年77歲。

  “巨澱湖畔一農民,從事革命四十春。路途非遙多崎岖,橫遭逮捕與笞訊。倭寇侵華炮聲響,起義烽火起海濱。一片丹心興大業,光輝永照後來人。”這是馬保三同志逝世後,他的生前好友悼念他的詩句。簡樸的語言,概括了他戰鬥的一生和崇高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