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問身邊的朋友,最近看什麼,經常聽到的回答不是什麼熱門新劇,而是——
老劇。
比如什麼《過把瘾》《武林外傳》《琅琊榜》……
早就知道劇情,台詞都快背出來,但放着畫面,聽着聲音,就是安心。
還不隻是重溫經典,也為了搞搞新意思。
最“出圈”的,是《三國演義》。
鬼畜素材庫,老藝術家唐國強打破次元壁走紅的始發港。
最近,B站又将魔爪伸向了另一部童年經典,撺了個叙舊局,讓大家又重新聚攏在一起,愉快地玩耍起來。
玩的什麼?
《哈利·波特》。
購買了全系列版權。
這個系列的經典程度無需多言。
2001年盛大開幕,2011年完美收官。
10年8部,豪取78億美元票房。
戴眼鏡的小男孩,重新定義了流行文化。
但問題是,曾經瘋狂追逐的哈迷,如今都長大成人。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都看過《哈利·波特》了,為什麼還要來這裡看?
但你看的時候,有這麼熱鬧的氛圍嗎——
點開播放鍵,就是一條“彈幕飛來”咒。
哈利波特!
二刷 三刷 n刷 再來億遍
鷹院報道 蛇院報道 獅院沖啊 麻瓜來了
有這麼妙趣的細節嗎——
留意電影中的字幕,都被“施了魔法”。
每當電影中出現巫師施咒的畫面,字幕都加上了匹配的特效。
有效果酷炫的。
有搞怪幽默的。
也有催淚紮心的。
為了保護自己的麻瓜父母,赫敏對她們施了“一忘皆空”咒。
注意看。
咒語的特效,是随着照片中的赫敏,一點點消失的。
看着看着,Sir好像也中了遺忘咒。
忘了自己早已看過好幾遍。
那些人物、畫面、場景,還是那麼的奇妙和新鮮。
Sir今天就通過幾個場景,帶你重回那個亦真亦幻的世界。
讓我們先坐上那輛熟悉的列車。
魔法之旅,正式啟程。
霍格沃茨特快
Hogwarts Express
倫敦國王十字車站,9¾站台。
懵懂的哈利推着行李沖向站台中間的石柱。
注意一個小細節。
奔跑中,哈利下意識閉了下眼。
他還是怕的。
從收到一群貓頭鷹寄來的通知書,到巨人般的海格在車站外突然消失。這一切對11歲的哈利,仍然虛幻。
等他再睜開眼,整個魔法世界才開始真實可感。
眼前的霍格沃茨特快,對哈利意味着什麼?
彈幕形容最為貼切:
夢開始的地方
電影中的霍格沃茨特快,是一輛沃爾頓·霍爾5972号蒸汽機車。
車内被分成一個個獨立的隔間,全是軟座。
旅途中,學生可以從食品手推車上購買零食和糖果,如南瓜餡餅、巧克力蛙、比比多味豆……
要不要買點什麼,孩子們?
這輛列車,承載了哈利太多的記憶。
比比多味豆般的記憶。
大多時候,它們都是甜蜜的。
比如“割草味”的友誼萌芽。
比如“爆炸味”的有驚無險。
還有“青檸味”的情窦初開。
與此同時,這裡也發生過不那麼美麗的記憶。
哈利在車上第一次碰到了散發恐怖氣息的攝魂怪。
以及受到馬爾福令人反胃的羞辱。
對好多哈迷來說,霍格沃茨特快不過是一輛魔法世界的交通工具。
直到如今再刷一遍,Sir才發現沒那麼簡單。
最後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哈利單刀赴會伏地魔,被一記阿瓦達索命擊中。
昏迷中,他來到生與死的邊境。
在哈利潛意識的選擇下,這裡呈現出國王十字車站的洋子。
他遇見死去的鄧布利多。
哈利問,我是不是該回去了?
鄧布利多回答:
這就看你了
我覺得 你若真想 應該能搭上一列火車
一直向前
霍格沃茨特快背後的魔法,其實隻有兩個字:
時間。
連接生與死,見證無數相遇和離别。
它代表着瞬間與永恒,在輪回中一往無前。
系列的最後一幕。
成年的哈利、羅恩、赫敏,目送他們的孩子坐上霍格沃茨特快。
物是人非,此時并不傷感;
而是全新的征程和不滅的希望。
讓我們再回到一切的起點。
第一部的最後一個鏡頭,是海格将哈利送上返程列車。
實際上。
這是《哈利·波特》拍攝的第一個場景。
那時赫敏還帶着假龅牙(因為不适應後來取掉),問哈利:
“回家的感覺很怪吧?”
哈利望着來時的方向,笑着回答:
我不是回家
不算是
每年的9月1日上午11點,霍格沃茨特快列車都會準時從國王十字車站的9¾站台出發,送學生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對其他學生,坐上這趟車,是離家求學。
對哈利來說,坐上這趟車,才是踏上歸途。
家的名字——
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多年後重看到這裡,依然會被驚豔到。
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首次出現的這一瞬間,被評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最偉大的時刻之首。
原因無他。
這裡幾乎就是我們兒時對于校園最完美的設想。
一座遺世獨立、世外桃源的象牙塔。
以牛津大學、格格斯特大教堂、杜倫大教堂、拉考克修道院等著名英國地标為原型。
古老而神秘,輝煌卻低調。
是時候考驗一下真·哈迷了。
一道小題——
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校訓是什麼?
答“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自動扣10分。
正确答案:Draco dormiens nunquam titillandus。
翻譯成中文是“永遠不要逗弄一條沉睡的龍”。
翻譯成大白話,“做人低調點,别裝逼。”
這條校訓出現在霍格沃茨的校徽上。
是的,霍格沃茨還有校徽。
一枚盾牌形狀紋章。
由象征四個學院的動物組成,環繞着“霍格沃茨”的首字母"H"。
說到這,不得不提激動人心的分院儀式。
分院帽會根據學生的品質,分配到相應的學院。
格蘭芬多(Gryffindor),吉祥物是一頭獅子,代表勇敢、有決心、有騎士精神。
斯萊特林(Slytherin),圖騰是一條蛇, 學院傳統是有野心,精明審時度勢,勝利至上。
拉文克勞(Ravenclaw),代表動物是一隻鷹,以智慧、聰敏、博學作擇生條件。
赫奇帕奇(Hufflepuff),代表動物是一隻獾,學院精神是正直、忠貞、誠實、不畏艱辛。
電影中哈利的分院時刻最具戲劇性。
論資質,哈利在斯萊特林更有前途。
斯萊特林能幫你幹成一番大事業
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但哈利心裡卻一直有個聲音:
不要斯萊特林、不要斯萊特林。
分院帽十分尊重哈利的意願。
那就……
格蘭芬多
看似小插曲的分院儀式,早早透露出哈利·波特系列的母題之一。
正如鄧布利多所說:
“決定一個人的本性,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選擇。”
霍格沃茨魔法學校裝載着我們熟悉又向往的校園生活。
這裡同樣有乏味的課堂,專制的老師。
也有淘氣的“反派”和令人窩火的學霸。
但所有人都為之向往的原因。
它塑造了一種理想的教育。
有奉為人生榜樣的導師,遇到一群并肩作戰的摯友。
在這裡學習的終極意義:
找到真實的自我。
喚醒金子般的品質。
金色飛賊
Golden Snitch
這小東西就不用多介紹了。
挑重點說:
金色飛賊是魁地奇比賽三種用球中最小的一顆,但也分值最高,150分。
隻有找球手有權利抓取飛賊。金色飛賊有肉體記憶,可以記得第一個用手觸摸它的人。
哈利與金色飛賊是必然相遇的。
電影中有一處微妙的對比。
當金色飛賊振翅從哈利的掌心飛出,站在對面的隊長一下子丢掉了視線。
漫無目的地張望。
再看哈利。
他的焦點始終鎖定飛賊,眼球随着飛賊地軌迹轉動。
初次見面,哈利就表現出出衆的“飛賊視野”。
順理成章,他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找球手。
你是否還記得當初親眼看到魁地奇比賽的震撼。
幾乎複刻了我們關于這項魔法世界運動的全部想象。
但絕不隻是視覺奇觀而已。
魁地奇比賽,對哈利意義重大。
重頭戲,哈利終于看到了飛賊。
他站在光輪兩千,小心翼翼伸出手臂。
在這裡,JK·羅琳做了一個别有用心的設計。
哈利沒有抓住金色飛賊。
而是意外把它吞進了肚子。
抓和吞,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增加戲劇性,還多了一層象征意味。
抓來的,始終是身外之物。
吞下,說明金色飛賊代表哈利内在的某一部分。
留意緊接着的一個鏡頭。
哈利單手舉起金色飛賊,接受全場的歡呼和緻意。
仰視角度,凸顯哈利的高大。
心理學有個概念,把人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抓住金色飛賊,是哈利第一次發現自我。
他找到了自己擅長的事情,并因此實現了價值,獲得衆人認可。
但故事還遠沒結束。
同樣通過金色飛賊,哈利在犧牲中實現超我。
系列最後一部,鄧布利多在金色飛賊裡留下線索。
根據曾經的肉體記憶,哈利親吻飛賊,一行字出現:
我在結束時打開
I Open at the Close
什麼意思?
哈利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臨近故事結尾,哈利抱着赴死的決心,再次親吻金色飛賊。
他才明白那句話的含義。
“我在結束時打開。”
即,置之死地而後生。
從發現自我,到實現超我。
金色飛賊串起來的,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另一主題——
英雄的成長。
七部電影,我們見證了太多哈利的成長時刻。
其中最讓Sir難忘的。
還是那雙古靈精怪的大眼睛。
小精靈多比
Dobby
多比的故事,始于“哈利·波特”,止于“哈利·波特”。
他第一次出場,是在《哈利·波特與密室》。
突然出現在哈利房間的床上,說的第一句話:
哈利·波特
這真是太榮幸了
注意當時多比在做什麼?
不是懶散地躺着,不是乖乖地坐着。
而是在床上蹦跶。
什麼樣的人才沒事在床上蹦跶?
沒錯,小孩子。
渾身髒兮兮的多比,向我們傳遞出的第一個品質:
一塵不染的純真。
還有一個生動的小細節。
因為擔心姨父發現,哈利把多比塞進衣櫃中。
等他再出來,右耳挂了一隻襪子。
多比先是用手撥拉一下,拿下來,下意識放在鼻子前面。
——完全是人類的真實反應。
這隻襪子也并非閑筆。
它是解開多比自由的鑰匙。
當時的多比,還是一隻家養小精靈,必須服侍一戶人家,對主人的命令言聽計從。
獲得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從主人那裡得到一件衣服。
電影結尾,哈利想到了一個詭計。
他把一隻襪子藏進罪惡之源的日記本裡,問責多比的主人馬爾福先生。
馬爾福急于脫罪,把日記本遞給了多比。
多比現在自由了
臨行前哈利對多比說了一句:
别再想着救我的命了
多比最終也沒有聽從哈利的這句話。
畢竟,多比已經是個自由的小精靈。
多比沒有主人
多比是個自由的小精靈
《死亡聖器(上)》,多比再次為保護哈利挺身而出。
但這一次,沒有那麼幸運。
黑女巫貝拉在系列中有一項特殊技能。
總能在最後關頭,奪走哈利最珍惜的生命。
相信這是很多哈迷揮之不去,又不忍回想的一幕。
多比躺在哈利懷中,留下以“哈利·波特”結尾的臨終遺言。
好美的地方啊
有朋友在身邊
多比能跟朋友哈利·波特在一起 很幸福
Sir實在不忍心再提起這個細節。
多比是睜着眼睛,注視着哈利離開的。
——他對這個世界還有太多的留戀。
正如前面所說,我們見證了太多哈利的成長時刻。
但在Sir看——
多比之死,才是哈利真正的成人式。
他親手埋葬了那份孩子獨有的自由和純真。
死亡,也是貫穿哈利·波特系列的重要主題。
這讓它不再是一般的兒童讀物。
而是一個鍊接我們童年和成年的關鍵部件,也是我們至今沒法忘卻的原因。
從第一部鄧布利多搬走那面哈利能夠看到自己父母的厄裡斯魔鏡。
到第七部哈利毅然扔掉那顆,能喚回死者靈魂的複活石。
其實都在說一件事情:
不要沉溺在對逝者的留戀;
那些活着的人,才最該被珍視。
哈利&羅恩&赫敏
Harry&Ron&Hermione
格蘭芬多三巨頭。
首次同框就火花四濺。
短短一場戲,就勾勒出性格。
羅恩是一個有社交障礙,自卑的小男孩。
鼻子上的髒東西,更顯笨拙。
羅恩出生在兄妹衆多的普通工薪家庭。
盡管他沒錢買推車上的糖果,但家裡人還是貼心給他準備零食。
羅恩的出身并不優越。
但顯然,這是一個生長在愛裡的孩子。
對面的哈利,不用為錢煩惱。
心中卻有更大的缺失。
他話不多,有點自閉。
從小寄人籬下,非常懂得察言觀色。
他讀懂羅恩眼中對糖果的渴望,承包了整車糖果。
注意,他說的是“我們”,不是“我”。
我們全要了
赫敏的出現,倒有點像“第三者”。
她是來幫納威找蟾蜍。
——已足見這個少女的熱心。
有沒有人看到一隻蟾蜍
有個叫納威的丢了一隻
赫敏出身純麻瓜家庭,所以急于證明自己。
太着急,以至于自大得有些不近人情。
品品這傲嬌的小表情。
羅恩和赫敏,一開始并不對付。
但還是逃不過患難見真情的真香定律。
赫敏被巨怪追趕,羅恩和哈利不顧危險合力将她救下。
事後三人走在走廊裡,羅恩雲淡風輕說了一句:
朋友不就是這樣嗎
忽明忽暗的光線下,兩人相視一笑。
是啊。
無論傷心或快樂,危險或安逸,偶爾會鬧别扭,但始終都相伴如初。
朋友不就是這樣嗎?
同時,這份友誼也在悄悄發酵。
第二部結尾,從石化中恢複的赫敏和哈利、羅恩重聚。
赫敏熱情擁抱哈利。
但輪到羅恩,她猶豫了。
是赫敏和羅恩變疏遠了嗎?
恰恰相反,兩人的心更近了。
導演把這隐秘的情愫藏在打光裡。
當赫敏看向羅恩,眼裡發光。
但視線轉向哈利,這光就暗了下去。
如果說哈利、羅恩、赫敏三人在一起,是友情最美好的樣子。
那羅恩和赫敏,則是愛情最平凡的诠釋。
兩人的故事絕不是童話式的。
她不是公主,他也不是騎士。
即便灰姑娘真的出現,“醋王”羅恩也沒勇氣成為那個王子。
兩人内心的自卑,讓第一步跨得異常艱難。
但毫無疑問,赫敏才是最了解羅恩的那個人。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原著中有這樣一段情節。
羅恩以為哈利瞞着自己往火焰杯裡放了名字,大發雷霆。
哈利也委屈,兩人一度陷入冷戰。
最終還是赫敏解開了心結,她對哈利說:
羅恩在家裡要跟那麼多哥哥競争較量,你作為他最好的朋友,又是那麼大名鼎鼎。
——每次别人一看見你,他就被冷落到一邊,對此他都默默地忍受了,從來不提一個字,我想這一次恰好使他忍無可忍了。
這才是羅恩和赫敏之間最動人的地方。
沒有一見鐘情。
沒有天雷勾地火。
隻有在彼此理解下滋生的羁絆。
《哈利·波特》系列是真正屬于這一代人的童話故事。
傳統與現代,真實和夢幻,對立及統一。
小時候看,它讓我們相信生活之外,存在另一個魔法世界。
長大後看,它讓我們發現生活之中,被我們忽視掉的魔法。
它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它也可以是自信、勇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