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六周,改变男孩的一生。
这里说的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CMBYN),而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尽管同样是关于男孩的盛夏光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爱恨难分,以致于很多观众在看完后希望把《85年盛夏》切割成上下两段。
仅就化学反应而言,《85年盛夏》的前半段比CMBYN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个18岁和16岁的美少年,他们炽热喷薄的爱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痴如醉。不同于CMBYN中豪华别墅、佣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设定,《85年盛夏》的男孩更贴近你我:他们都出身工薪阶层,会在暑假打工赚钱,会勾肩搭背压马路,在暗暗的电影院亲热缠绵。当他们在云霄飞车上欢呼高喊的时候,观众只需纵身一跃就能跳进青春熟悉的蓝海。
然而爱情绽放得有多浓烈,凋零来得就有多刺心。后半段故事急转直下,出轨、争吵、死亡、坟头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残忍的浪漫。对于欧容脑残粉来说,这样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儿八经拍个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欧容也就不是欧容了!毕竟从《干柴烈火》到《八美图》再到《登堂入室》,如顽童般调戏不同题材的欧容一次次证明自己玩弄悬疑的能力,从未放弃对死亡和情感阴暗面的探索。

《85年盛夏》也是一样:1985年夏天,诺曼底小镇男孩亚历克斯因为翻船意外结识了出手搭救的戴维。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一个文静羞怯,一个热情大胆。他们很快被对方吸引,爱情的火花沿着海岸线熊熊燃烧,从电影院、杂货店、舞厅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烧出了最热烈的情感,却也炼出了猜忌的心魔。当一名异国女孩出现后,美妙的夏日恋曲突然走向变调…
电影根据艾登·钱伯斯的青少年文学《在我坟上起舞》改编,因此很难说导演应对剧情走向负责。但欧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让任何题材都带上自己擅长的悬疑烙印,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能悬念丛生。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个神采飞扬的男孩是如何变成尸体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适合你!之后在两条时间线上不断切换,让滚烫的过去和冰冷的现在交织推进,并且通过亚历克斯的写作将观众牵着鼻子走。如果说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体自传(当然不是啦),欧容毫无疑问赋予了电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气质。而就在你为剧情郁闷的时候,导演又掺入一些冷幽默,让人生出“谁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
电影里有不少欧容对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譬如亚历克斯男扮女装前往停尸房探视、结果骑着自行车落跑的画面,像极了欧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带裙》,甚至连角色穿的裙式都惊人的相似。而老师与学生探讨写作来推动叙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干柴烈火》中用异性撼动同性、结果异性倒戈(?)的设定,也出现在戴维和亚历克斯的对抗中。当然欧容电影也许变化万千,不变的永远是法兰西美少年。男孩们青春的肉体在银幕上散发着诱惑气息,举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转。

由于电影拍摄的是85年的法国,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观众可以听到由治疗乐队和罗德·斯图尔特等创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赏到16毫米胶片呈现的惊人复古质感。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后来改名《85年盛夏》也是为了精准还原时代: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跟欧容说,乐队成名曲《Inbetween Days》发行于1985年,如果欧容非要使用84年作为片名,那么他将拒绝授权——因为歌曲不能乘坐时光机!欧容回复说他愿意为了这首歌把电影名改为《85年盛夏》,只是能不能版权费少收点...(呃导演你的节操呢!)
喜欢欧容的影迷不会对《85年盛夏》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后狗血得一塌糊涂。它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谊,还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对立。欧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纪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阴影,完成追寻自我的狂乱之旅。观众会发现,所有发生其实都“非始非终”,而是漫长经历的一个短暂瞬间。“所谓的成长,就是努力专注于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发生中,成长为当下的自己。”
电影结尾,亚力克西很快又遇见了一个男孩,一个跟他和戴维有过交集的男孩。从结束到开始,才过了一个夏天。为什么?因为这就是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试错、跌倒爬起向前。我敢说,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以找个戴维这样的男友为己任。——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啊!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过青春,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