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侯孝賢的電影裡,我很喜歡他的《童年往事》,緩緩道來的叙事風格,能讓你身臨其中,感覺自己就是影片中的一個人物,随着劇情的發展,牽動着你的情緒。又如鄰家的大哥,他在給你講述自己的童年,把你從現在的生活中拉入那個年代,在你為童年往事哭泣的時候,買上一根老冰棍,會哄你進入失去已久的夢鄉,這就是看侯孝賢電影帶來的感觸。

記得小時候,對于台灣的了解還隻是停留在小學的課本上,美麗的日月潭,背誦了一遍又一遍,會讓你遐想美麗的台灣,那是一個遙望而不可及的地方。而《童年往事》打破了你兒時對台灣的認知,原來它也會像建國初期的大陸内地,小家的悲歡離合,物資短缺的緊湊,柴米油鹽的人情瑣事。。。。。。而台灣百姓比大陸内地又多了一份思鄉情懷,遠離故土,因為曆史原因,客死他鄉,他們的精神壓力,遠遠大于一般地區的老百姓。


...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人公的奶奶,對于故土的想念,哪怕随着年齡的記憶減退,在他腦海深處,依舊給老家保留着清晰的畫面,哪怕直至在病榻中死去,剪了一輩子的銀元寶,終究回不去熱愛的故土。

現在的新聞中也經常報導,曆史遺留的台灣老兵,為了尋根回國,看似隻隔着淺淺的海峽,他們要等半個多世紀的兩岸和諧,這些曆史記憶,在電影《童年往事》父輩身上呈現的感概良多,他們的下一代,為了紮根台灣,面對拮據的生活,看似嬉笑的童年,導演是帶着淚水記憶着那個年代。


...

影片中有一段拍攝男主人幫着同學作弊,用赢來的錢買水煎包的場景,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為了過年拿到壓歲錢,日盼夜盼的數日子,隻是五毛錢而已,方法不同,但道理相通,童年都是貧窮的,特别是對于七零八零後,我們此生都記憶猶新。台灣和内地沒什麼不同,我們都從貧困中走來,帶着新的希望迎接現在的時代。

童年都是短暫的,我們需要長大,而在我們長大的時候,家人也在一步步老去。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更顯得悲涼許多,父親的去世,母親的離世,奶奶的老去,終結童年的往事,是在失去家人的過程讓我們長大成人,人和其他生物一樣,生老病死,新陳代謝,一代又一代,一輩又一輩,我們把童年的記憶留在腦海的最深處,往事不堪回首,等到花開花謝,你已不在是孩子。


...

男主人公阿孝比一般的孩子要調皮些,打架鬥毆,青春的叛逆,但他有自己的暗戀,有自己的奮鬥的動力,看似桀骜不馴的樣子,他内心的純真與台灣曆史無關,與家庭的生死離别無關,無論外面如此動蕩,我們的童年都是純真的。家庭的一次次變故,他也在一次次成長,沒了父母的保護,沒有了祖母的呵護,他必須成長,在苦澀中學會迎韌而上,直至我們長大。


...

電影《童年往事》,不隻是導演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它更是台灣的發展史,有一家人在下雨天吃着甘蔗,回談大陸老家的人情世故;有為了生存抛棄理想職業,養家糊口去教書。。。。。影片會讓你感觸那個年代給台灣人民帶來的悲歡離合。

同樣的電影,不同人的觀看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電影,你的電影就是你的生活,我在想我的《童年往事》。


...

劇情簡介:

阿孝出生于廣東梅縣,幼年随家人遷居到台灣。他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剛到台灣沒幾年的父母,不時告訴子女,在大陸的種種往事。而祖母則不斷要阿孝陪她走回大陸老家。在阿孝小學畢業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升上中學後的日子,阿孝更與周圍的同伴們一樣,開始有着青澀卻叛逆的生活體驗。混幫派、泡馬子、打撞球、因副總統陳誠大斂而與老兵起沖突,并偷偷砸人家玻璃等,無不展現青春期的血氣與純情;此後阿孝的大姐北上結婚,而大哥(嚴聖華飾)阿忠也離家念師專,母親也染上了重病。這原本都是他應該盡快成熟起來辛勤持家的征兆,但是他還是繼續着打架、耍流氓,暗戀鄰居的女孩的懵懂日子。不久以後,母親也去世了。

母親的去世讓阿孝意識到了生離死别的滋味。本來受到學校保送,而想要進軍校深造的阿孝,最後因為心儀的高雄女中同學的一句話“等你考上大學再說吧”,而決定參加大學聯考,但他也因這一時的少年意氣而就此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在聯考失利之後,女友也就此淡淡地離他而去。不久,祖母也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間,于不經意間死在塌塌米上,那似乎象征着一個陳舊年代的結束,更象征着家庭的分崩離析與理想的破滅而不得不讓少年的所有夢幻清醒。在付出了諸多的人生代價之後,成長也就不可避免地來臨了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方獲獎情況

1986年第36屆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侯孝賢獲獎

1985年第22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唐如韫獲獎

最佳原著劇本朱天文、侯孝賢獲獎

最佳影片《童年往事》提名

最佳導演侯孝賢提名

最佳原著音樂吳楚楚提名

最佳錄音忻江盛提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