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中國”,兩年前曾經講過一輪,今天要開始新的一輪。這一次的時間安排比上次從容得多,有兩個半小時。開場這一講,我選了《卧虎藏龍》,電影時長:120分鐘。

...

故事的發生發展,都在“江湖”。中國人的俠客文化(chivalrous Culture),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專儲、荊轲等人。他們的故事傳頌千古,隻因故事裡的人物形象構成司馬遷在《遊俠列傳》裡說的,俠客們總體特征:“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中國俠文化之精神,包括了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生死不懼、大智大勇、一諾千金、不矜其功等多種美德,而以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為其核心,具有十分鮮明的道德價值取向(Moral value orientation)。又因武功高強幾乎成為實施俠義行為的必要條件,所以,凡以俠義者大多擁有高超武功。

他們以武力行事,敵視公家,蔑視法律,憑自己自己的眼光和意氣判别是非,用和個人的力量快意恩仇。故事中的武術通常基于現實世界中的中國武術,在武俠的世界裡、這些武術通常會被誇大,其産生的效果遠超過現實世界的武術。

...

俞秀蓮自小與孟思昭定親,而後孟思昭為救其結拜兄弟李慕白,被對手一刀殺死。之後,俞秀蓮與李慕白一同共事,彼此逐漸情投意合。但兩人一直堅持要“對得起”已故的孟思昭,故一生壓抑自身情感,不敢越過"規矩”的雷池一步,而實際上兩人之間的障礙隻是一紙訂婚書而已。

問題一:壓抑他們的“規矩”是什麼?中式的倫理思想束縛而已嗎?

李慕白在江湖上赫赫有名,在玉嬌龍面前他是長者,在碧眼狐狸面前他是正義使者,在世人面前,他是清心寡欲的大俠。但他心裡清楚,他一生永遠無法達到"俠之大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無欲無求,得道永恒。他無法達到,他放不下,他不可能“超凡脫俗”,他永遠無法“得道”,反不如安下心來重回“人間俗世”,順從自我的内心欲求。

他師父江南鶴,也沒有達到。因為他們都是人,他們心中不僅有情,還有欲。江南鶴被碧眼狐狸誘入房帏,交歡過後,他卻不肯交出武功秘籍,結果被碧眼狐狸偷襲殺死。

問題二:“得道”,是道家佛家以及所有修行的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種境界。但如果“得道”真的是你在入定之時感覺到或看到的東西,這個“得道”有什麼用呢?或者,這個“得道”是為什麼呢?你就永遠平靜安樂嗎?

玉嬌龍對待羅小虎的愛情态度大轉變,表面上是不願與自己的父母為敵,實則就是因為“盜劍”以及随後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她的心變了。這個敢愛敢恨,敢于反抗權威,為了能圓自己烏托邦式的江湖夢,不惜背離家庭,被世間千夫所指的角色,更像是這部電影裡的主角。

問題三:玉嬌龍為什麼會變?她對“規矩”的反抗,對婚姻的反抗,究竟是為什麼?她出走的結局又為什麼是跳下了山崖?

問題四:不少影評認為李慕白也“愛上”了玉嬌龍。你看李慕白、俞秀蓮、玉嬌龍三者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關系?

問題五:在俞秀蓮和玉嬌龍的對話裡,江湖是什麼?走江湖靠的又是什麼?

總的說來,這部電影的故事脈絡比較模糊,發展很勉強,情節也經不起推敲。不過,場景的中國風很細緻,也很到位;配樂有些出神入化的感覺,加上武功渲染的誇張,讓這部電影不算“難看”,也以一種“陌生感”或“異域感”博取了西方觀衆的票房數量。但作為電影核心元素的“故事”,卻陳舊且落于俗套,除了一些小場景還有些意味之外,乏善可陳,沒有真正能夠動人心之處。最後通過貌似很傳統中國化的殼子,傳達的仍是相當西式的,浪漫主義的情結,以及個人主義的價值觀。

...

程朱理學之後的中國社會,世間隻有兩種人:“君子” 和“僞君子”,李慕白恪守“存天理,滅人欲”的行事風格,他是真君子,卻輸掉了自己的一生,是"大俠”李慕白的悲哀。将程朱理學的條條框框套在自己頭上,固化成許許多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踐行,甚至有意無意地監督别人去踐行,則是中國人的悲哀。

李慕白的反正是誰?從這部電影裡面找不到合适的角色。而在這部電影之外,我認為,是數百年前勤勤懇懇地“格”了三天竹子,“格”不出個所以然,最後跳起來又曆盡千辛萬苦,終于奮力沖破朱熹的框架,喊出了一句“心即是理”的那個人。

心,是一個人的本性。本性固然會受到後天的影響——例如環境或者知識或他人的榜樣——而發生不同程度的形變,但其本質不會變。當你探求到自身的本性之後,就能據此針對外界的一切事物做精準的回應。在探求到之前,行動還是會根據本性發生,盡管你也許暫時不清楚促使你這樣去做的那些理由。“心即是理”,“理”走向“真知”,而非虛無缥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