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橋遺夢》劇照

《兩小無猜》劇照
看電影《廊橋遺夢》的時候,最打動我的是距離四天的幽會過後,他們在鎮上再次遇見對方,隔着漫天的水霧、紅燈、兩輛汽車的距離、和身邊的丈夫,這一段太美了,音樂、演技、畫面都和諧共振。
《兩小無猜》讓我詫異無比的是他們都是毀滅與天真并存的一類人,像齒輪一樣契合但是錯位而行。
而我最想說的居然是這兩個電影的親子關系。《廊橋遺夢》是了解,《兩小無猜》是放棄。
《廊橋遺夢》一開場就是若幹年後,女主的遺囑是要求遺體被火化、灑在麥迪遜橋。子女的态度是驚詫、疑惑、不同意的,日記本逐漸打開,他們開始了解母親,了解母親的一生。
這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存在的問題,深愛彼此,卻并不了解,他們的相遇是隔開了少年時代的,子女認識父母的時候,他們已經是選擇成為父母的成年人,當然也可能是社會選擇和被迫選擇。父母認識子女的時候,更是有着一種天然的親昵和完全掌握的自信,子女沒有溯源,父母沒有在發展中變化。
女兒對母親有一種天然的理解,可能是出于同一性别的隐秘的共識,所以她開始閱讀這個故事,而兒子,變成了世界上大多數的中年人,抗拒、毫無幽默感、緊繃。
就像她在日記裡告訴孩子的一樣,「我覺得自己這一生,真正的自己還沒有被最愛的人了解過,我本來想過把這個故事帶到墳墓裡去。」
但是她還是鼓足勇氣講出了這段往事,關于對家庭的逃離、對日複一日生活的厭倦,還有此生唯一确切的愛情。以及對深愛的小孩的自我剖白,我除了是一個母親、還是一個女人,一個人,單獨的個體,複雜的感情。
這份坦誠讓我動容。
而我們的親子關系中,沒有這樣的勇氣。大多數的身邊人,自己都不具備成年人處理感情的态度和方法,這樣的自我剖白,更是不可能的。
了解更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卻也是愛的基礎。
成年以後,我嘗試着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了解父母,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别人的講述裡拼湊他們的童年、成長、選擇,多了一些理解和體諒。
《廊橋遺夢》如果是了解,那《兩小無猜》是更為劇烈地震蕩和選擇。
當子女沒有成為期待中的模樣時,你會怎麼選擇?
他們的約定是“敢不敢”,将世界當作巨大的遊樂場,男孩的父親默認了十年來這個女孩一直住在他的家裡。在18歲的時候逼着他做出選擇。
在婚禮上,面對女孩的再次出現和劇烈地破壞性,父親當場宣布和男孩斷絕關系,「從現在開始,你不存在了,你在我的世界中抹除了。」
随後十年他們都沒有直接打照面。
看的時候很心驚。為愛情的瘋狂心驚,也為父親的決絕心驚。
突然發現,人類撫育下一代并不僅僅是生育本能,也是一次冒險。面對全然未知的命運,要坦然接受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包括出走、離散、不盡如人意、平庸甚至罪惡,這一切都是成為父母要面對的。
放棄,又意味着什麼?
放棄一段關系,放棄一份工作,可能會把自己拉出來,克服了沉沒效應,是及時止損。
但是親子關系呢,放棄呢,相看兩厭,不予經營,就此别過???
甚少有人做到吧。
又有多少小孩,依仗着這種得天獨厚的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優勢,在一次次與父母的battle中獲得短暫的勝利,我不也是嗎?
親子關系我覺得比成年人建立的情感關系,更為複雜深邃,其中包含的角力、仇視、愛恨、糾纏絲毫不比情感關系少。
期待我們都擁有更加和諧的平和的親子關系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