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為什麼會循環?
那是因為家暴起了作用。
男人覺得動手能夠解決問題,
因為女方在拳頭下面退縮了,
覺得在某種情況下暴力是有效果的。
——塗磊

文丨舊故麻袋
∨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從小到大,見過不少暴力:有些是小販們為一點價值利益的衣領争執;有些是言語口角背後怒氣沖天的拳腳;有些是父母歇斯底裡的争吵過後掄起桌椅的威脅......沒錯,我就是在這樣普通的“暴力”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小時候,一遇父母吵架我就哭,以為隻要哭了就能阻止這場“家庭戰争”的爆發,果然還是太天真了,我努力擠出來的眼淚并沒有消停他們之間的怒氣,反倒讓他們之間的争吵更加劇烈,最後我獨坐一旁淪為一個冷漠的看客,看着他們把該吵的吵完、該打的打完、該罵的罵完。

那個時候并不懂什麼叫做“家庭暴力”,畢竟這樣的“家常便飯”也不止我們一家有。但比起動手這樣的“極端暴力”,小時候遇到最多的還是言語上的“暴力”,村裡人把這些罵人的粗陋話簡稱為“髒話”。
我從小特别好學,所以還不到幼兒園年紀,用髒話罵人就一溜一溜的了,雖不懂那些話語裡包含的意思,但隻要能震懾到對方就感覺是自己赢了,不過為此也沒少挨母親打罵。

直到《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電視劇的開播,我才真正了解到家暴的可怕,這部電視劇不僅是我的童年陰影,同樣還是我的家暴科普番,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在家庭關系中,雙方打架緻傷是犯法的。

最初,在我淺薄的意識裡,認為隻有類似毆打這種肢體上的暴力才能算作是“家庭暴力”,畢竟也隻有這種肢體上的毆打才會留下明顯的證據,最後讓這些傷痕成為自己有力的保障。
可随着時間推移,自己開始戀愛,開始成家,才意識到最初對“家暴”理解錯了,肢體上的毆打固然是“家庭暴力”的一種,但更恐怖的“家庭暴力”其實是語言。
人一生氣就容易口無遮攔,即便是有些不該說的話,當在氣頭上情緒高漲的時候,就容易脫口而出,你清楚對方的軟肋,但也明白那些話最容易傷害對方。特别是夫妻,遇到吵架的時候,都先采取語言去刺激對方,以此來争取自己的絕對優勢。其實換位思考,完全沒必要,呈口舌之快的後果,往往比動手打架更糟糕。

在如今“微博執法”的年代,很多人早就不顧“家醜不可外揚”那套理論,一遇到棘手的問題,就上微博求助,這樣的好處是,能讓所有人對問題有警醒。就好比之前的“me too運動”,我深受打動的不是她們在鏡頭前的哭訴,而是她們最初一個個選擇勇敢站出來的勇氣。
所以無論是美妝博主宇芽,還是蔣勁夫的外籍女友Julieta,她們能在微博上發聲,無疑是對“家庭暴力”最有力的控訴。之後,這些話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22億次。再後來,警方介入調查,婦聯表示将協同相關部門,為當事人提供幫助和服務。


但這也隻是揭開了“家暴”的冰山一角,還有許多人,忍受着家暴,過着度日如年的日子,而且有數據指出,在中國,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暴,被家暴方通常為女性,其中又以母親為主,因為母親為了孩子往往選擇忍氣吞聲。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逃走?因為社會,因為環境,因為種種歧視。曾見過一篇報道:某村有個女人被丈夫打怕了,逃回了娘家,結果第二天,娘家人就把自己女兒又送了回來,還不斷給婆家賠笑臉,原因是覺得丢人,嫁出去的女兒,怎麼能往娘家跑。
一方面,我們普法,要求大家要保護自己;可另一方面,還是會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傳統教化,認為女人就應該附庸于男人,而被丈夫打罵,隻是忍受一些皮肉之苦,還是要好好在一起過日子的。

如果你認為都快2020年了,還有這麼腐朽的老頑固嗎?當然有,就像老一輩的重男輕女思想,到2020年就不存在了嗎?不,還是會有一部分人會有,隻是我們見到的少,接觸的少。

事實上,我們對家暴的認識還隻停留在岸邊,深入下去,家暴,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它禁锢的不止是人,還有靈魂;它摧毀的不止是肉體,還有精神。

對家暴零容忍,這是對我們自己最好的保護,勇敢向暴力說“不”,因為它隻有第一次和無數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