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看麻醬的腿(bushi

算起來應該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朋友說看《海街》看到哭,我卻連開頭十幾分鐘都沒看進去,并因此對是枝裕和提不起絲毫興趣。

今日重看,除了目不轉睛盯着麻醬的大長腿外(咳咳),更是對《海街》改變了一些看法。

是枝裕和電影中的恬淡與清新,有着侯孝賢早期電影中質樸的山水味,即:普通且勤懇的家庭,因生活的瑣事苦惱,最後通過渾水摸魚的方式看開了人生(撓頭)。也難怪去年是枝裕和去金馬獎,會說“侯孝賢是我的爸爸”。

但有一點,則鮮明區分開了二人電影的特點:

侯孝賢更無為,既然一切都是人生和自然規律,那就順着走下去。他不提供解法,而是像他大段大段的長鏡頭,隻是追随和觀望;

是枝裕和不一樣,哪怕是摸魚,他也找到一個解法。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他非常喜歡趁你鑽在被窩裡最暖和的時候,冷不丁捅你一刀子。就好比幸姐和男友讨論赴美讀書的事情,男友突然說“隻要你跟我走,我就立馬跟妻子離婚”,那種猝不及防,讓人久久沒能回過神來:幸姐也活成了自己讨厭的父母的樣子。

說到父母,《海街》中“母親”的身份在不斷變化。可以是親生母親,也可以是幸姐這樣主動承擔起母親責任的親人,還可以是小飯館老闆娘這種有着一定“母性”的母親。《海街》重點通過對三類母親的描摹,點出了女性在感情問題中的複雜心态——隻是點到為止,但文本上好像遮遮掩掩,并沒有更細緻的剖析,而是以此延展,表現女孩、少女、女人等各自的反應。

是枝裕和借由小玲、幸姐、母親三人經曆的互文,平面拆解了一個女人不同年齡的感情階段:喜歡卻默不作聲、喜歡卻懷有罪惡、喜歡卻不做解釋。《海街》中,女人遠要比男人早熟。你以為他們隻是一味沉溺于溫柔的幻想,實際上她們什麼都懂、什麼都經曆過,但仍義無反顧地選擇錯下去,無論感情還是生活中,他們都比男人更決絕、更執着、更堅強、更相信愛。

不過我依舊談不上喜歡是枝裕和、但也不讨厭。我隻是對其用小清新來掩蓋問題、圓滑處理問題的方式,會有所偏見:你既然提出這個問題,為何要如此溫吞對待呢(而且你又不像侯孝賢那般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