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我在電影院觀看的時候,兩極分化很嚴重,有人看着看着流了淚,被電影裡的親情所感動,有的人中途憤然離席,嘴裡嘟囔着什麼破邏輯,而我覺得這部電影立意是好的,不壞,但确實蠢

...

電影劇情很簡單,講述的是鄧超扮演的父親馬浩文,幫助自己學渣兒子馬飛逆襲成長的故事,馬浩文是一個工程師,北京亞運會火炬手,那是他的人生巅峰,卻因設計的橋梁垮塌,替人背黑鍋而入獄,錯過了兒子7年的成長

...

出獄後,來找從小就“缺根弦”的兒子馬飛,而馬飛此時因為屢犯校規,學習墊底,面臨被開除的命運,馬浩文與教導主任打了個賭,保證自己的兒子會拿到年級前十名,于是用自己的方法,幫助馬飛逆襲,馬飛不僅成功考進了年級前十名,最終還成了中國最年輕的宇航員,在太空,馬飛依靠自己,化解危機,使得飛船成功着陸,成為英雄

...

電影的突破還是有的,那就是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不管是教導主任養子的發瘋癡傻,還是學生們在高考後瘋狂撕書撕卷紙,無一例外反應的是應試教育下的學生隻知道學習,心裡承受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這些問題,外加學習是興趣,而不是被迫這一思想,目前國内的電影市場,還是很少有敢抨擊應試教育的電影誕生,更多的則是電視劇《少年派》裡,父母都是應試教育下的産物,教授的是孩子們如何在應試教育的規則下,成為強者,所以立意就是這部電影的突破

...

整部電影,鄧超想表現的除了抨擊應試教育外,就是孩子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學習,首先就是要自信,然後就是找到最終的目标,最後就是主動,這樣才能有學習的動力,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馬文才能從學渣逆襲成學霸,考進年級前十,又從學霸成為宇航員,因為他的最終目标,他的靶子就是當飛行員,所以他才能在外太空解決事故,化險為夷,成為英雄

...

電影還有一些獨到之處,例如對中國航天的緻敬,反應時代變遷的鏡頭,我這個80後,對電影裡90年代的布景,歌曲一點都不陌生,鄧超還原的很好,很有代入感

...

好了,誇完了,說一下電影的硬傷,那就是電影的邏輯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既然是抨擊應試教育,為什麼馬文偏偏還是要靠應試教育下的名次來獲得肯定呢,他不應該跟韓寒一樣,撇開考試,另辟蹊徑,成為一名作者,或者退學經商,成為富翁才對,一邊罵着應試教育,一邊還必須要考好才能成功,這邏輯,我是想不明白

...

另外不做練習,不加深印象,縱容孩子玩電腦遊戲,考試前去外地瘋玩,回來從年紀倒數第五變成了年級前十,這可能嗎?這樣要是可以的話人人都是學霸了,每天玩玩,不做作業就能考好,誰都能做到好嗎

...

還有一些劇情很多交代的不夠細膩全面,使人看的糊裡糊塗的,例如大頭為什麼要害馬浩文呢,為什麼牢頭會欺負馬浩文呢,交代不明,除了賣慘博同情,想不到什麼話來形容

...

馬飛既然是鄧超“素質教育”下的産品,既然全片表現出了濃烈的父子情,那麼為什麼馬飛當宇航員,讓父親在得知事實真相時放棄自己的申訴呢,這難道不是鄧超教育的失敗?

...

還有一些bug,比如馬飛怎麼通過政審當的飛行員,馬飛沒了繩子,在飛船外怎麼回到的飛船裡面,早就成太空垃圾了好嗎,當然這些bug無傷大雅,不與主劇情沖突,但就是讓人感覺不舒服

...

該片電影票房目前是8億,豆瓣評分卻隻有6.2分,看的出這的确不算是一部佳作,雖然立意很好,也有亮點,但鄧超的才華确實撐不起他的野心,想當一位好導演,導演出一部流傳的佳作,哪會那麼容易呢,你們覺得呢?

文: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