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我在电影院观看的时候,两极分化很严重,有人看着看着流了泪,被电影里的亲情所感动,有的人中途愤然离席,嘴里嘟囔着什么破逻辑,而我觉得这部电影立意是好的,不坏,但确实蠢

...

电影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邓超扮演的父亲马浩文,帮助自己学渣儿子马飞逆袭成长的故事,马浩文是一个工程师,北京亚运会火炬手,那是他的人生巅峰,却因设计的桥梁垮塌,替人背黑锅而入狱,错过了儿子7年的成长

...

出狱后,来找从小就“缺根弦”的儿子马飞,而马飞此时因为屡犯校规,学习垫底,面临被开除的命运,马浩文与教导主任打了个赌,保证自己的儿子会拿到年级前十名,于是用自己的方法,帮助马飞逆袭,马飞不仅成功考进了年级前十名,最终还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宇航员,在太空,马飞依靠自己,化解危机,使得飞船成功着陆,成为英雄

...

电影的突破还是有的,那就是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不管是教导主任养子的发疯痴傻,还是学生们在高考后疯狂撕书撕卷纸,无一例外反应的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只知道学习,心里承受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外加学习是兴趣,而不是被迫这一思想,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还是很少有敢抨击应试教育的电影诞生,更多的则是电视剧《少年派》里,父母都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教授的是孩子们如何在应试教育的规则下,成为强者,所以立意就是这部电影的突破

...

整部电影,邓超想表现的除了抨击应试教育外,就是孩子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学习,首先就是要自信,然后就是找到最终的目标,最后就是主动,这样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马文才能从学渣逆袭成学霸,考进年级前十,又从学霸成为宇航员,因为他的最终目标,他的靶子就是当飞行员,所以他才能在外太空解决事故,化险为夷,成为英雄

...

电影还有一些独到之处,例如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反应时代变迁的镜头,我这个80后,对电影里90年代的布景,歌曲一点都不陌生,邓超还原的很好,很有代入感

...

好了,夸完了,说一下电影的硬伤,那就是电影的逻辑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既然是抨击应试教育,为什么马文偏偏还是要靠应试教育下的名次来获得肯定呢,他不应该跟韩寒一样,撇开考试,另辟蹊径,成为一名作者,或者退学经商,成为富翁才对,一边骂着应试教育,一边还必须要考好才能成功,这逻辑,我是想不明白

...

另外不做练习,不加深印象,纵容孩子玩电脑游戏,考试前去外地疯玩,回来从年纪倒数第五变成了年级前十,这可能吗?这样要是可以的话人人都是学霸了,每天玩玩,不做作业就能考好,谁都能做到好吗

...

还有一些剧情很多交代的不够细腻全面,使人看的糊里糊涂的,例如大头为什么要害马浩文呢,为什么牢头会欺负马浩文呢,交代不明,除了卖惨博同情,想不到什么话来形容

...

马飞既然是邓超“素质教育”下的产品,既然全片表现出了浓烈的父子情,那么为什么马飞当宇航员,让父亲在得知事实真相时放弃自己的申诉呢,这难道不是邓超教育的失败?

...

还有一些bug,比如马飞怎么通过政审当的飞行员,马飞没了绳子,在飞船外怎么回到的飞船里面,早就成太空垃圾了好吗,当然这些bug无伤大雅,不与主剧情冲突,但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

...

该片电影票房目前是8亿,豆瓣评分却只有6.2分,看的出这的确不算是一部佳作,虽然立意很好,也有亮点,但邓超的才华确实撑不起他的野心,想当一位好导演,导演出一部流传的佳作,哪会那么容易呢,你们觉得呢?

文: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