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電影,總是喜歡表現出各種極端,極端的矛盾沖突,極端的各種人設,《告白》這部電影可以說把極端表現到了極緻,整部電影算是一個黑色童話,現實肯定不是這樣,但這部電影所表現的内容卻跟寓言故事一樣,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

對女主而言,丈夫的離去,感情婚姻生活的分崩離析漸漸瓦解了她的意志,她唯一生存的意義,就是為了自己的女兒,然而自己的女兒,一個幼小的鮮活的生命,卻成了兩位“熊孩子”表現自我的犧牲品

...

女主把兩位“熊孩子”稱為少年A與少年B,警察判定女兒是失足落水而死,而事實真相卻是由少年A與少年B聯手害死,兩位少年害死其女兒的原因,更是讓人覺得荒唐,也讓人感覺到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位熊家長

...

少年A母親對兒子的忽視,冷漠,傷害,抛棄,使得兒子不惜以殺害他人為代價制造大新聞,以獲得母親的關注,少年A是個極度自我、自負,為所欲為的人,搞發明創造,虐待動物,殺死女主女兒,甚至最後要炸了學校,都隻是為了上新聞頭版頭條,讓母親注意到自己

...

而少年B則是另外一個極端性格,少年B母親對其的過度溺愛、保護,使得少年B與社會格格不入,根本無法融入到家庭以外的環境,來到學校後他不受任何人的重視,極度自卑,連個朋友都沒有,為了證明自己不懦弱,為了不讓别人看不起,珍惜少年A施舍過來的友情,少年B幫助少年A完成了殺人計劃

...

少年A與少年B,用别人的生命去表現自己,證明自己,無邊界的極端自我下,熊孩子們做着冷酷傷害他人的事情,卻不以為然,時時刻刻踐行着平庸而無知的罪惡

...

兩人的原因荒唐嗎,确實荒唐,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熊孩子用各種荒唐的理由做着傷害别人的事,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可以輕易的獲得原諒,然而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原諒那個沒有忏悔自己罪行的兇手呢

...

無知年幼并不能成為犯罪的借口,法律不能給予他們懲罰,生活中也得不到懲罰,他們怎麼又能知錯就改,就拿《告白》這部電影來說,女主知道真相後,也沒想過翻案,正如女主說所,日本的《少年法》能保護他們倆不受到任何刑事懲罰,他們會被收容所教育一個禮拜,然後回學校上課,這一周的教育,又能有多大用處呢

...

女班長對女主說,兇手A隻是太寂寞,才會去做那些瘋狂的事,他以為女主聽了這個緣由就能原諒兇手A殺害女主女兒的事實,女主的反應卻是瘋狂的冷笑,如此荒唐的理由确實讓人哭笑不得

...

我想女主從此刻開始,決定展開更瘋狂的報複,因為那個時候她明白,想指望這些孩子的家長跟朋友讓他們意識到“殺害無辜是不對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唯一能讓他們後悔的,隻能是讓他們感受到疼,隻有真正感受到了痛,才能知道别人的痛

...

最強大的報複,不是摧毀肉體,而是玩弄心靈,你最看重的,我要讓你親手毀掉,這就是女主的報複手段,少年B最先中招,因為他内心非常敏感且自卑,害怕被歧視,所以女主隐晦的指出兇手,又編造了往兩位兇手所喝的牛海裡注射了含有HIV的血液的謊言後,他不敢去上學,隻敢躲在家裡,用來逃避現實,逃避同學的嘲弄

...

對少年B而言,最痛苦的事,就是把他從家裡的溫床裡拉出來,把他拉回現實,于是女主鼓勵新老師家訪,鼓勵同學們多與之多聯系,讓他知道他無處藏身,一直受到同學的指責、嘲弄,直到最愛她的母親受不了他的精神不正常,刺了他一刀,連最後的溫床都不能保護自己,連母親都要殺了自己,他最終崩潰,反殺了自己的母親

...

對于少年A而言,最害怕的就是不受到母親的注意,因為女主故意引誘少年A來到其母親的研究室,讓其知道母親再婚的消息,就在少年A準備炸掉學校,制造一個巨大新聞的時候,女主拿走了炸彈,放到了他母親的研究室中,少年A引爆了炸彈,炸死的卻是自己最愛的母親,最後他感受到了疼,他哭的痛不欲生

...

整部片子看完,我想對孩子們說,即使你的青春再迷茫,再寂寞,你也不能用你認為合理的方式擅自悲劇他人的生活,因為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總會有方法,兵不血刃的無限放大你的痛苦

...

我想對大人們跟家長同志們說,并非所有孩子都是天使,我們可以不那麼善良,隻有讓他們跟其家長身臨其間的感受到那些惡帶來的苦難,才能明白事情的重要性,要不然他們遲早會毀掉

...

我還是相信人性本善,每一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樣的性格,然而犯錯就必須要接受懲罰,犯錯跟年齡無關,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極度的溺愛或者忽視,都容易造成孩子極端的人格,熊家長們也更應該好好的反省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别親手毀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