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伽藍

“你們的鞋子配色比較大膽,但紅配綠是什麼用意?”

“你說比較百搭,那換個理解是不是就是它不夠個性?”

萬萬沒想到,在《上新了·故宮》裡還能看到針鋒相對、火藥味十足的場面。

...

由于前兩季故宮睡衣、衛衣、脊獸祥瑞盲盒等衍生文創産品賣得火熱,進入第三季的《上新了·故宮》,上新也需要PK了:

來自20支高校的大學時設計師不僅要提取故宮元素,還要面向新品開發員與對手團隊進行“答辯”。

伴随着Z世代觀衆對于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與民族自信,類似《上新了·故宮》這樣的文化類綜藝也在不斷創新與叠代。

根據叨姐統計,過去一年有十多檔文化類綜藝“上新”,當傳統與潮流碰撞,煥發文化新活力的同時,進一步激活商業價值與互動傳播價值也早已提上議程。

...
當大學生成為“手藝人”: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通過《上新了·故宮》這檔節目,叨姐實實在在明白了啥是羨慕嫉妒恨:

鄧倫、張魯一等故宮新品開發員可以在未開放區域大飽眼福,還能禦貓在手、第一時間觀覽故宮寶藏與文創新品。

...

...

今年适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所以本季第一期節目需要尋找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

循着“定”、“守”、“護”等關鍵詞提示,新品開發員們在保和殿測繪出紫禁城真正的幾何中心,徜徉于金水河畔體會金城環抱、固若金湯的氣勢。

在被譽為“600年時間膠囊”的欽安殿内,更是發現了紫禁城建城到清末的豐富曆史文物。

無論花紋繁複的明代五彩仙鶴架龍紋大鼓,還是被誤當做令牌得以幸存的宋徽宗禦筆玉冊單簡,觀衆跟随着明星嘉賓與專家的視角,通過雲遊故宮仿佛穿越回數百年前,體驗文化盛世的璀璨驚豔。

...

兼顧娛樂性與藝術性、專業性,一直是《上新了·故宮》的特色。

第三季依然保留了明星曆史重現以及3D動畫演繹建築構成等表現手法,同時又弱化了往季嘉賓提問表演痕迹過重等問題,更加自然地輸出曆史與文物知識。

要讓傳統文化保持生命力,少不了年輕一代的傳承。

相比前兩季邀請成熟設計師進行故宮衍生文創設計,《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召集了20所高校的設計專業學生團隊,讓他們根據兩位新品開發員回傳的故宮元素,設計全新的文創産品進行捉對PK。

“競争上新”不僅充分激活了大家的創造力,也最大限度尊重文化多元性,讓文物煥新擁有更多種可能。

比如同樣是設計潮鞋,首期由鄧倫帶領的清華美院推出的“青雲躍”,紅綠撞色彰顯年輕人個性,連鞋盒也仿照太和殿殿柱做成不走尋常路的桶狀;而由聶遠率領的中央美院設計的“雲山履”,風格則更加典雅婉約,充滿了細節巧思。

...

...

果然還是年輕人最懂年輕人,兩款設計不分伯仲,叨姐看完都會有隻要穿上這雙鞋,就是街上最靓的崽的既視感。鑒定團也産生了糾結,最終宣布兩款産品均優化上新,讓市場銷量來決定誰更受歡迎。

都說綜N代很難持續保持水準,為何《上新了·故宮》這個IP卻沒有像其他節目一樣高開低走?

首先,館藏豐富的故宮博物院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大量未開放區域更是激發了大家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

《上新了·故宮》巧妙抓住了用戶心理,每期都将懸念置于節目中,比如尋找紫禁城印記這期,為何宋徽宗的真迹會流落于欽安殿,太和殿龍椅竟然不是故宮中心,紫禁城頂部建築竟然組成了北鬥七星?

當疑惑被逐一揭開,觀衆恍然大悟的同時已經悄然習得不少關于故宮曆史遺迹文物保護的知識理念。

...

其次,節目做到了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平衡。

不僅更多人通過《上新了·故宮》了解到紫禁城600年的前世今生,衍生設計出的文創單品銷售額破百萬,更是讓結合流行元素的傳統文化融入千家萬戶,成為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方式。

另外,盡管是一檔娛樂大衆的綜藝,《上新了·故宮》并未因此降低對專業性與學術性的尊重。

節目中傳遞的信息不夾雜戲說,都是經過嚴密的資料考證。

明星嘉賓也不會像其他綜藝一般拿無知當有趣,而是擔當知識普及的橋梁、用更通俗的語言向觀衆傳遞出去,真正讓中華曆史文化流轉千年、生生不息。

...

正如《上新了·故宮》尋找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無意中打通了一條紫禁城記憶複蘇、加固、以至連綿不絕的曆史脈絡”,是因為有一代代人心手傳承,守護并延續。

故宮文物是曆代能工巧匠的集大成之精髓,而如今中國文化的接棒,已經遞交給當代的莘莘學子們。

從文化類綜藝到“文化+綜藝”

不難發現随着《上新了·故宮》熱播,越來越多以遊覽文化地标為主題的綜藝出現在觀衆視野,比如去年的《遇見天壇》,今年《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以及即将上線的《登場了!敦煌》。

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這些節目都有不同形式的模式創新:

比如《遇見天壇》讓明星們成為萌新實習生學習匠人技藝,《我在頤和園等你》強調古典園林遊逛,将詩情雅興寄于山水之間;《了不起的長城》則結合了戶外真人秀的競技性與強娛樂。

...

...

而節目組不僅紀錄古今文化流變,還試圖打造新的地标,像是《我在頤和園等你》就對蘇州街店鋪進行改造升級,成為令年輕人心之向往的國風文創一條街。

但成功依然很難複制。因為很難有單一景點,能夠像故宮一樣具備強大的IP延展屬性,同時又在觀衆心目中擁有濃烈的向往情節,因此往往一季節目後就再無響動。

将真人秀結合文化元素的還有湖南衛視推出的《巧手神探》,以了解蠟像制作、文物修複等“手作”為核心概念,将文化類綜藝包裝成每期角色扮演、尋找卧底的懸疑探險類節目,頗像是明星大偵探版的“我在××修文物”。

...

此外,區域性的人文旅行探訪類綜藝,在受疫情困擾的2020年俨然一股清流。比如浙江衛視的《還有詩和遠方》,按照唐詩索引去浙江探尋文化淵源,遊樂逛吃中融合了不少當代都市人豔羨的田園詩意。

棚内文化類綜藝裡,除了《見字入面》《神奇的漢字》《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綜藝,《非正式會談》、《世界青年說》以及即将播出的《世界美少女的茶話會》,瞄準年輕人對于跨地域、跨文化探讨的好奇,彙集了世界各國青年代表作文化訪談節目,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

叨姐不由想到早期的文化類綜藝,多是“老藝人”與“老手藝人”的搭台唱戲,以傳統紀錄片形式單向輸出傳統文化,姿勢端莊但傳播效果不甚理想。

經過這幾年的升級與叠代,“文化類綜藝”的定義正在被無限延展。廣義來說,無論傳播中華美食的《中餐廳》,還是拓展當地旅遊的《親愛的客棧》,甚至《潮流合夥人》、《夏日沖浪店》等輸出青年人生活方式的綜藝,都在試圖将多元文化推向台前。

如今談到文化類綜藝,我們聯想到的早已不是單調說教講學,而可能是5G漫遊世界,在更廣泛的文化界定中尋找共識與包容。

或者我們更應該将其稱之為“文化+綜藝”,即通過綜藝的娛樂化形式将更多文化推廣給下一代。叨姐也期待着,未來會有更多優秀的文化+綜藝上新,讓傳統成為流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