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自己怕的東西,深埋心底的恐懼各式各樣,有些恐懼背後隐藏着一段刻骨往事,有些恐懼卻無迹可尋,就比如大家對蛇的懼怕。像我雖怕蛇,一想起蛇渾身就溜過一陣涼意,從小到大更是做過無數有關蛇的噩夢,但從未見過蛇一次。

《聖經·創世紀》中伊甸園裡有條蛇,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伏羲是蛇身,還有許多許多民族都有蛇崇拜現象,為什麼各民族創世神話大多都出現了蛇?這個能用原始宗教理論來解釋,至于為什麼很多人會有莫名其妙的蛇恐懼?我覺得光用原始恐懼來進行說明不具說服力,這個暫時不展開講。

你呢?内心中又懼怕些什麼?寫文章前,我在微信上做了個小調查,朋友們說出了自己曾經甚至現在還害怕的東西。有兩個朋友提到了奧特曼,一個認為奧特曼給她造成了童年陰影,另一個提到奧特曼裡一個穿婚紗的女人畫風詭異,有同感的歡迎在文後留言。意料之外的答案是Hello Kitty,朋友讓我去查Hello Kitty藏屍案,案件真是讓人一言難盡,給大家附上一張照片。

...

來自百度

一朋友的回答有質感,表達方式也很有味道,他提到了“密集物體,複雜蟲子,籽多西瓜,有刺的魚,腥的内髒”,觸覺嗅覺味覺與視覺自由跳躍在他的話語之間。

比較好玩的一個回答長這樣:“講一個林更新的,我們小時候看的雪娃娃,我們都覺得很可愛,但是林更新說覺得像一個鬼故事,好好的娃娃,說化就化了。”看到這個回答我的第一反應——林狗真是我們歡樂的源泉啊。雪娃娃這個故事我很熟悉,以前給一個外國小朋友讀過很多次,對着小朋友我當然是做了各種積極向上的引導,比如雪娃娃多善良多可愛,小朋友聽完也一臉向往的樣子……雪娃的故事型很常見,國外童話有不少類似的。有個同學的回答清新脫俗,說除了他爹那張臉啥都不怕,這個該怎麼解釋?要用我不太認同的弗洛伊德理論套嗎?

其中有個答案涉及的故事型并不特别,這裡拎出來是因為我不懂她所代表的民族巫文化。慧提小朋友:“yā yān(壯話是這麼叫的),大概類似于巫婆一樣的存在,但比巫婆性質好一些,就是那種懲惡揚善的,例如懲罰不聽話的小朋友。小時候奶奶為了誘我們吃飯,都會在飯桌上一遍又一遍地講,我的堂弟堂妹每次都聽得不亦樂乎,而我則在座聽大會開始前默默拿起飯碗走得遠遠的,生怕晚上做噩夢。”

我小時也聽過諸如此類吓人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有經曆,不單單是吃飯,比如不好好睡覺不好好寫作業等等。為了查壯族巫曆史,我還專門上學校内網學術引擎上搜論文,看完一篇後覺得不能這樣啊,寫着玩的東西這麼動真格,往後一篇豈不是要用一周來寫。總算對壯族巫文化有了初步了解,但還不能定下來她說的yā yān具體指什麼,這之後繼續查。

回答中最現代與前沿科技最貼近的是“恐怖谷理論”,機器人或者人形玩具越仿真人類對其越有好感,當類人程度超過臨界點,人類的好感會跌至谷底從而對它們産生厭惡和恐懼,所以造機器人的時候,臨界點的把握非常重要。一起來看維基上這張圖,等過了臨界點,人類對機器人的情感又會呈正相關上升。這個理論很有用,可以解釋如芭比娃娃等的案例。我在果殼網找到另外一張有趣的圖,相信大家看完能更加清楚。

...

來自維基詞條

...

來自果殼網

以上提到的恐懼多種多樣,Hello Kitty那個由社會真實案件引起,有生理反應上的恐懼,有隐藏在心底從小積累到大對于父權的不服與恐懼(我覺得自己過度解讀了,說不定完全隻是因為朋友父親的臉可怕),也有人類進化上的恐懼,林更新那個就……我們跳過講下一個問題。

我覺得《邪惡力量》這集選取的故事型很棒,羅刹被看成是印度教中的一種邪惡靈體、魔鬼或者妖精,劇中,神秘宗教裡的神話存在與西方文化中的小醜完美結合在了一起,為觀衆帶來了疊加看劇體驗。一朋友同樣覺得小醜恐怖,小醜在西方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同時也是恐怖的代名詞。

小醜是一種利用鬧劇或類似形體喜劇進行表演的喜劇演員,且經常以啞劇形式進行,這一角色從Zanni“鄉下笨蛋(rustic fool好想譯成鄉巴佬)”這一早期現代喜劇作品中發展而來,其本身則直接根據古希臘和羅馬劇場中的“鄉巴佬”形象演變而來。Zanni是喜劇作品中的一種形象,尤以精明仆人和騙子聞名,上一張Zanni的圖,還有張小醜的照片,眼神看着好憂郁。

...

Sketch of Harlequin

...

Swedish actor Lasse Beischer

那為什麼後來小醜角色中混入了恐怖因素?本來想說是因為有關于小醜的恐怖傳說,因此小醜變得恐怖,但這陷入了循環論證,仔細一想我覺得應該是這樣(還不知道小醜恐怖因素的産生是什麼時候,所以隻能暫時忽視時間的問題):自從小醜從劇台上下來跟随馬戲團巡演,也更多地扮醜“作怪”,漸漸人們會對這一形象産生負面形象,再加之美國後來确實發生了“殺人小醜事件”,社會事實案件的産生可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醜的形象曆史。

以上兩種因素疊加,就造成了諸多有關小醜的恐怖文學及電影作品的産生。插一句,馬戲團在西方也是恐怖的一個代名詞,或許真的是“表現醜惡是不允許的”,馬戲團在某個層面上來說就是怪異之人的避難所,《美國恐怖故事》第四季講的就是馬戲團的故事。

...

美恐第四季

《邪惡力量》第二季第二集用了印度教Rakshasa的傳說,再給披上美國大衆文化中的恐怖元素,華麗地釀了一瓶新酒出來。

Rakshasa,印度教神話中的一種存在,随着印度神話對其他宗教的影響,Rakshasa在後來被并入了佛教,它也被稱作“Maneaters(吃人惡魔)”。它們能飛,能憑空消失還具有制造幻像的能力,這讓它們能按照意願變幻尺寸以及變成任何想變成的生物。

Rakshasa被認為是梵天(Brahma)在Satya Yuga(印度教四時段之第一段)盡頭睡覺時呼的氣中創造出來的,被創造出來後,他們的身體充斥着殺戮欲,于是開始吃Brahma,Brahma大呼“Rakshasa“(梵語意為保護我),然後毗濕奴(Vishnu)就跑來救了梵天。我在查Brahma時發現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印度大種雞”是什麼鬼。

...

截圖

劇集中的Rakshasa變幻成小醜形象,跟着小朋友回家,天真的小朋友都會為它們打開門(需要邀請才能進人類的家,“邀請”在各類傳說中很常見,下次再遇到這個概念可以展開講),他們小手拉着大手步入父母房間後,Rakshasa就将小孩父母撕成碎片吃掉。劇中Rakshasa還有其它特征,如睡在死昆蟲屍體上,以髒亂為生等。

...

劇中Rakshasa人形

...

化形的小醜

高潮來了——在《邪惡力量》中如何殺死一個Rakshasa呢?用黃銅匕首!我發現了《邪惡力量》維基詞條上的一個錯誤,它上面黃銅匕首用的是pure brass(也是劇中的一個錯誤),但黃銅是一種銅和鋅的合金。

在印度神話中怎麼滅掉Rakshasa?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毗濕奴也隻是驅逐了它們而已啊,那這篇就到此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