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巨人》之所以被人寄予很多期待,是因為它從一部熱血少年漫開頭,迅速揭開了殘酷世界的篇章,當觀衆以為這隻是一部人類打巨人的熱血故事時,原作者谏山創不斷給人驚喜,直到地下室秘密被打開,“海的另一邊”出現,《巨人》的故事達到高潮,它從單純對勇敢、自由的歌頌,轉向了對戰争與和平、殘酷與荒誕乃至人的存在意義本身的探索,涵蓋了神學、宗教、哲學、曆史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正因如此,《巨人》不再是一部簡單的熱血少年漫,而是一部不遜于文學經典的深邃作品。

如果要做一個橫向對比,《進擊的巨人》巅峰之作水準是在動畫第一季。極緻的燃襯托出極緻的殘酷,革命般的歌謠渲染人命如草芥的窒息。調查兵團新兵信誓旦旦,激情配樂響起,常理來說是要大殺特殺了,但巨人飛撲一下就把人類踩死,哪怕是老利威爾班最傑出的成員,在女巨人面前也如同蝼蟻。我到現在都忘不了《巨人》第一集帶來我的震撼,但比它更令人驚歎的,是《巨人》從第一集到第三季結束(對應《漫畫》的前90話),完成了從熱血少年漫到一部成熟、宏大的嚴肅文學作品的進階。有太多名場面值得一遍遍回顧:铠巨撞牆、艾倫母親之死、進擊的巨人守護城門、人類對巨人第一次勝利、老利威爾班團滅的恐怖、艾倫與阿妮戰鬥、萊納和貝爾托德叛變、團長斷臂、團長最後沖鋒、利威爾第一次刀削猴巨、地下室秘密、海的另一邊等等,《巨人》前三季留下太多震撼場面,它濃縮了最酷的燃和最慘烈的絕望。

如果說《巨人》第一季達到了95分的層次,那麼第二、第三季至少也維持在了85分以上的水準,WIT制作的前三季當之無愧是日漫總統山之作,而漫畫的水準巅峰延續到了馬來篇,以宣戰公告、艾倫現身作為結束。馬來篇之後,《巨人》進入收官,谏山創力有不逮,無力于駕馭“戰争與和平”這樣宏大的主題,而隻能以“自由探索”作為收尾,對艾倫、阿爾敏、希斯特利亞這三個漫畫後期重要人物的心路曆程描寫采用謎語式書寫。與其說谏山創是認為這種啞謎式處理在藝術上更為高妙,不如說在設定了諸多高能設定後,以及在更新壓力與漫畫篇幅的限制下,谏山創逐漸發現自己無法控制住這盤大棋,隻好把棋勢收窄,回歸到他最擅長的對自由、勇氣這些價值的表彰。所以,最後一話落位在了艾倫與阿爾敏對不同自由觀的理解,将更複雜的國家與民族矛盾擱置在留白的懸念中,對谏山創來說,這是他現階段最安全的處理方式,說不上爛尾,但也遠遠算不上點睛之筆。

問題的根源在于谏山創把控不了托爾斯泰小說式的主題設定,在作品的思想程度上距離陀思妥耶夫斯基類型的作品也有所差距,盡管,《巨人》用了一系列高能設定震懾讀者,比如與北歐神話、猶太曆史的互文、立體機動裝置、艾爾迪亞人與馬來人的曆史紛争、路裡的尤彌爾等,乃至巨人這個設定本身,但是落在思想的實處,當去掉花活,真刀真槍地去比較對宗教、神學、政治與曆史問題呈現的深邃程度,《巨人》距離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經典小說仍舊差了一截,但這無損它是我們時代最傑出的動漫作品,時間會證明它影響了一代人的力量,這力量會在未來反複激蕩餘波。

不必對谏山創神話或者過度貶低,将其作為一位想象力豐富、構思細膩、作畫分鏡功力了得,但也有自身局限的作者即可。《巨人》最大的局限從怪誕蟲出現那一刻就已顯現,當人類深刻的意識形态分歧、民族分歧、對記憶的模糊處理方式,被簡化為“消滅怪誕蟲,消除巨人之力”時,盡管這套說法在《巨人》的世界觀裡是可以自圓其說的,但它失之于淺顯、方便,本質上是回避了複雜問題的安全收尾策略。

艾倫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想成為一個法西斯主義者,他試圖尋找一個消滅怪誕蟲、解救艾爾迪亞人,又不被怪誕蟲察覺的方式。這個計劃隻有阿爾敏、希斯特利亞可能知道,其他人受限于信息接受的偏差,誤認為艾倫背叛了自己的理想。所在漫畫最後部分,要彰顯艾倫行為的價值,阿爾敏和希斯特利亞是決定性的兩個人物,隻有他們能幫助艾倫澄清,在曆史叙述上重塑艾倫的定位,這種曆史叙述權的不同,決定了漫畫中人類曆史到底是把艾倫定義為“惡魔”,還是一個自由與反抗的象征。

...
...

谏山創在結局無非兩大任務:第一,終結巨人之力,實現戰後威懾狀态下的和平。(參考現實中小國家利用原子彈與大國周旋);第二,重新确認艾倫的正向價值,賦予艾倫和調查兵團行動的意義。如此,貫穿全季的調查兵團意義才不會被辜負,一代代調查兵團成員的死亡才不是一場虛無,對艾倫與調查兵團的肯定,關系到《巨人》這部作品在讀者群體裡的風評。畢竟,有太多讀者當初是被調查兵團勇敢而無畏的選擇吸引,是被那對自由的不斷探索,甚至不惜獻出心髒的執念所打動。這是《巨人》的靈魂所在。

在《巨人》的收官階段,讀者希望谏山創回收設定,把坑填完,但在谏山創看來,很多情節可能不是坑,而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已經交代,隻是細節太隐晦,需要讀者回頭尋找。另一種就是在他眼裡那就不是坑,而是一種開放式的寫法。

前一種,比如“利威爾為什麼一定要殺吉克,對殺死了諸多調查兵團成員的阿妮卻網開一面”,這一點很多“巨學家”已經回答,在漫畫最後幾話,利威爾是不願意正面看阿妮的,因為他對阿妮還有私人的恨,他沒辦法原諒,但作為調查兵團的骨幹,從全局考慮,他的理性又告訴他,不殺阿妮,才是更加正确的選擇。利威爾是一個在關鍵時刻依靠直覺的人,他屢次看到過吉克談起人命時,那無動于衷的冷漠面孔,也看到過阿妮作為女巨人吃人時流淚的瞬間。所以在她眼裡,阿妮雖然迫于立場,做出令他痛恨的事,但他心裡知道,阿妮是一個人性并未泯滅的人,阿妮也不過是這場悲劇的承受者。

後一種,就是艾倫為什麼選擇發動地鳴,他的意圖到底是怎樣的?谏山創通過很多細節交代,但他也不會真的給出一個絕對的回答,他可能隻是,通過艾倫、阿爾敏、希斯特利亞乃至其他人對艾倫的評價,來呈現一個複雜的、不同解釋視角下的艾倫。但至少一個基準是牢固的,就是艾倫不會被塑造成惡魔,他最終還會是一個正面角色,因為艾倫的人設關顧着谏山創對反抗奴役、向往自由的人的看法,對艾倫行為的叙述也暗含着對艾爾迪亞人反抗、對調查兵團意義感的承認,所以,除非谏山創真的徹底置讀者的意見于不顧,搞出一個虛無主義結局,否則艾倫、調查兵團最終都會是正面的角色。

隻是,考慮到谏山創的筆力問題,他最終已經無法對“戰争與和平”這類宏大議題有更深入的闡釋,對于艾爾迪亞民族的未來,谏山創無力回答,也不會吃力不讨好地嘗試回答,他最終采用的會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

如果我們以認真的方式回顧這部作品,大部分人都能欣然承認動畫前三部在想象力、故事結構、節奏感、人物塑造和音樂上精湛絕倫的水平,同時也會清楚地意識到,谏山創在馬來篇以後的力不從心,在120話以後呈現出的“趕工”狀态,這導緻《巨人》最後20話的節奏明顯更加淩亂,在人物塑造和故事邏輯的嚴密度上大打折扣,地鳴發動後的作戰戲,給人一種快點打完收工的感覺,太多的人物、太多的任務,本來200話結束更為穩健的内容,被壓縮到139話,導緻《巨人》失去了前期穩健的叙事節奏、缜密的故事編排以及豐富的人物塑造。

可以預見,當結局出來那一刻,很多觀衆會大呼《巨人》爛尾,但或許,《巨人》結尾最終會是一個中間值,它可能不算爛尾,但也遠遠算不上圓滿落地。如果說馬萊篇之前,《巨人》的完成度有九分以上,其立意、結構之高妙,甚至比《鋼之煉金術師》《棋魂》這些日漫經典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馬萊篇之後,準确來說,從艾倫看到大海,《巨人》世界觀空前拉大開始,谏山創就屢屢出現力有不逮,也讓《巨人》的完成度呈現下滑。《巨人》依然會是一部動畫經典,但它沒能達到本可能企及的高度。

當觀衆争論《巨人》會不會爛尾,他們關心的,其實是《巨人》這部作品能不能有一個很高的完成度,在人設和結構上都記得住,唯有如此,才能不負它寄予觀衆的宏大遐想。所以,《巨人》想要圓滿落地,至少需要滿足這幾個條件:

1、在“戰争與和平”這一主題上有充分表達,而不隻是對自由、勇敢、正義這些大詞的籠統歌頌;

2、主角的人設不要崩。尤其是艾倫、阿爾敏、三笠、利威爾、萊納這幾個主要人物,人設可以立住;

3、故事的主線沒有大的破綻,至少要做到自圓其說,而不是持續用機械降神、平行世界的偷懶行為來補救。

滿足這三點,《進擊的巨人》就不算爛尾,堪稱一部無可争議的神作。

滿足其中兩點,比如主角人設不崩塌、故事主線自圓其說,但落腳點局限在“歌頌自由與和平”,而沒有對現實政治、人性的複雜有深刻展示的話,那《巨人》就不算爛尾,但也無法成為當之無愧的神作。

極端的情況,就是結局主角人設崩塌,原來艾倫發動地鳴隻是自私自利,馬萊人和艾爾迪亞人殺掉艾倫、阻止地鳴後一片和諧,而怪誕蟲、尤彌爾的坑都沒有被解釋。如果是這樣,那《巨人》就爛尾無疑。

...

最後不妨補充的是,《進擊的巨人》其實是一部可以跟《狂人日記》對讀的作品。艾倫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原來這艾爾迪亞的曆史,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所謂《巨人》,就是吃人的曆史與終結吃人。所以艾倫的動機一直是很純粹的,向往自由的少年,要讓整個民族實現自由,而要真正實現自由,就要結束這吃人的噩夢,把人類從巨人的夢魇中解救出來。

所以要弄明白,巨人化是怎麼回事,艾爾迪亞人變成巨人是從何開始。說怪誕蟲,和說尤彌爾,都隻說了一半,準确來說,是怪誕蟲擴張、繁殖、恐懼于被毀滅的本能,跟尤彌爾渴望掙脫奴役,追求生命的價值,卻又在被初代王欺騙、淪為戰争工具後,怪誕蟲的本能與尤彌爾的絕望結合,成為了巨人夢魇的始作俑者。

但是,本來尤彌爾是可以一死了之,從源頭扼殺怪誕蟲的擴張的,奈何初代王利益熏心,渴望巨人之力綿延子孫後代,實現艾爾迪亞帝國千秋穩固,才想出了子嗣分食尤彌爾的法子,結果尤彌爾的始祖巨人之力又被分化為九大巨人,怪誕蟲的力量因此彌漫整個艾爾迪亞民族,它寄居在始祖巨人擁有者本體,而每一個吃過尤彌爾,包括吃人者的後代,都會被怪誕蟲的力量影響。

怪誕蟲隐喻了人類繁衍、擴張的一面,尤彌爾則是人類向往自由而不得的一面,而初代王,代表的就是人類曆史上源源不斷出現的奴隸主,那些渴望征服、奴役、統治他人的欲望。所以,如果從小的說,是奴役的環境培養出了吃人的人,往大了說,大地惡魔隐喻的就是人類自己,尤其是人類性本惡的一面,是人類的暗面造成了吃人的噩夢。因為這一層寓意,《巨人》不是純粹的熱血少年漫,而是一部作者承載了足夠野心、讨論面涉及社會學、神學、哲學、宗教和人性本身的作品。《巨人》的曆史,其實就是人性之善與人性之惡不斷抗衡的曆史,是人類為什麼犯下如此多惡行,又仍然具有存續意義的曆史。當然,對地球來說,人類存不存在并不重要,但對人來說,這是一個存在價值的問題,它很難有解法,但每一個試圖追問的人,都有着執拗的可愛。

所以,最終的結局是不會有解法的,因為人類到現在都解不出來,但可以期待的,是作者谏山創呈現出“自由”這個命題,不同的回答。什麼是自由,艾倫是怎麼理解的,阿爾敏又是怎麼理解的,尤彌爾會自由嗎?犧牲自己結束吃人輪回的艾倫,又是否得償所願,得到一句“你是自由的”的嘉獎。或許,當艾倫窺探記憶,發現自己已經看不到下一代進擊的巨人記憶時,就已了然自己的宿命。但是,進擊的巨人仍會延續,因為所謂進擊的巨人,就是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追求自由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