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一篇,Sir當然不會回避。

對。

就是《銀河補習班》。

得承認,Sir沒說準。

一個星期前Sir說過,這會是一部暑期爆款。

爆了嗎?

隻能說,《銀河補習班》有爆款相。上映前各個平台對它有過較高的票房預期,最高的貓眼是18億。

...

和票房預測相反的是,口碑兩極。

豆瓣評分6.2。

批評主要集中于這“三宗罪”:

一,故事假大空;二,教育毒雞湯;三,強行煽情如同災難。

在後台,也已經吵得不可開交。

不少人都在回踩、追問Sir——

說打臉的,有;

說滿意的,有。

...

...

說真不香的,有。

...

...

說不服評分的,有。

...

...

...

出乎意料,《銀河補習班》竟然是今年分歧最大的一部電影。

Sir相信,喜歡或不喜歡都有各自充分的理由。

在口碑和預測票房都趨于穩定的現在,更需要來複盤——

一部都以為要成為爆款的電影,評論卻兩極分化。

或者說,一部真正的爆款,和以為的爆款,分别究竟在哪裡。

就像是一艘船。

出發前,你看到的隻有船體;等到下水後,你才知道它會觸到哪些暗礁。

所有這些磕碰,都值得标記下來。

...

首先要說,抛開票房和口碑,Sir保持原判——

(導演)鄧超的翻身之作。

而且目前已經可以肯定,《銀河補習班》對于鄧超是一種口碑的挽回,而非名聲的透支。

淘票票和貓眼上,評分都是上映新片中的第二(僅次于正在點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

...

這就代表,有不少走出電影院的觀衆,是的确覺得好看的。

就Sir這種鐵漢直男而言,雖然不是處處都被煽到,卻仍然有被打動的瞬間。

片中很多情節其實都出自俞白眉和鄧超的個人經曆——

馬飛被學校開除,馬皓文沖進教導主任辦公室堅決反對的戲其實是鄧超和媽媽的故事;

爸爸選擇帶着孩子去旅行看航天展則是俞白眉和爸爸的故事。

當然,全都被用戲劇化的方式,重新編排過了。

電影對時代的還原。

有的唐突——

連續植入金曲,還有什麼大事件都被父子倆趕上了:亞運火炬、97回歸、98大水……

但真切的細節,也不是沒有。

馬飛偷偷讀金庸一類的課外書就會被通報批評。

因為在94年,完整的《金庸作品集》才終于在國内出版,直到2004年,《天龍八部》的部分章節才入選高中的《語文讀本》。

...

97年馬皓文出獄時。

馨予(任素汐 飾)和老孟(梁超 飾)為了賺錢而南下做生意找機會。

西郊廢舊廠房改造工程的外包公司老闆劉八兩。

都契合當時的國企改制和下崗潮。

...

還記得那些面目猙獰的鄰居麼。

不少人都認為,這是電影刻意塑造出來,襯托主角的“壞人”。

然而,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他們的絕望而無奈的遭遇,你或許就能夠理解他們的戾氣從哪來。

...

以及,那個通常隻出現在中學作文裡的航天夢。

電影第一幕出現的“曙光十六号”,其實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的名字。

1965年由錢學森牽頭開展卻在92年被擱置,在現實裡沒完成的夢,在電影裡實現了(來源知乎@科技小捕快)。

...

△ 多次出現的“曙光十六号”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都代表了時代。

《銀河補習班》并沒有一開始就打算“懸浮”。

然而有些别扭的是——

一方面它想複刻時代,擊打情懷;

一方面又想超脫時代,抒發夢想。

這兩者,并不容易兼容。

電影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手電筒。

電影既把它當做現實的符号,又當做浪漫的手法。

馬皓文入獄後,小馬飛在陽台倔強地對天空揮動手電筒。

因為馬皓文告訴他,爸爸會坐火箭回去。

小馬飛覺得爸爸之所以不回來,是因為手電筒不夠亮,爸爸坐的火箭太快,找不到家。

...

天真嗎?

天真。

不明真相,卻仍舊相信的天真。

但電影的最後,馬飛在太空失去聯絡。

睡不着的馬皓文站在同一個地方,揮起了手電筒,試圖以同樣的方式讓馬飛找到回家的路。

...

傻嗎?

很傻。

在我們的集體回憶中,手電筒是用來照路的。

電影卻用它來指天,當做通訊工具。

想必很多人并不買單。

就好像電影中的那句話——

你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

...

可是觀衆依然沒看到,馬飛究竟聰明在哪裡。

《銀河補習班》的問題就在這——

導演自己相信了,但忽略了和觀衆達成默契。

一個父親,天然相信自己孩子是最好的。

但别人來看,或許就呵呵。

這就是為什麼,把手機裡的孩子錄像拿給别人欣賞,是一件不太禮貌的事情。

因為這是一種家人之間的确信。

爸爸确信兒子不是笨蛋蠢貨廢物,兒子也确信爸爸并不是自私的大壞蛋。

這股從一而終的确信,是整部電影的底色,也是角色行為的動機。

但如何也讓觀衆接受這種動機呢?

《銀河補習班》的鋪墊和解釋并不充分。

這也就導緻——

觀衆如果一開始沒有入戲,此後電影的每一句話,就都聽不進去,隻會産生逆反心理。

除非,你本來就對那些話感同身受。

比如從小到大,被來自家長或學校的話打擊過:

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

...

被拿來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較:

“你看看别人多好”“為什麼别人就不會這樣”。

當你一再期許信任,換回來的隻有“不能,不許,不要”。

《銀河補習班》裡的這份确信,就顯得太理想化了。

但正如另一種聲音所說。

因為我們從小稀缺這種信任和鼓勵,所以更要給我們下一代,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

...

《銀河補習班》技術上的缺點是無需否認。

用金曲+旁白的形式,顯得刻意。

劇情發展,很多情節比如馬皓文和高老師的感情線、父子間太多悲慘經曆其實可以更加簡練。

...

還有另一個問題——

《銀河補習班》可信嗎?

是毒雞湯嗎?

你要一直想,一直想


...

電影中有一句話。

任素汐問鄧超:“你是洗腦組織嗎?”

本是自嘲和破梗。

卻被觀衆用來當做《銀河補習班》的總結。

然而Sir想問,夢想和洗腦,勵志和毒雞湯,區别在哪?

後者的本質在于——

自己内心不相信,卻故意把别人往溝裡帶。

可以帶着這點,來檢驗《銀河補習班》。

98年洪水那場戲,很多評論都覺得崩。

...

Sir看的時候,也并沒有被燃到。

但鄧超為什麼讓父子倆遇上了這場洪災呢?

采訪中他這樣解釋:

我們戲裡設置了1998年的洪水,是一個比喻,如果我們的孩子掉到洪水裡,他能出來嗎?人的一生當中會碰到越來越多的問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會變得更好。家長有責任和義務,把自己了解的世界一點點告訴孩子,讓他慢慢理解,并且具備學習的能力。

鳳凰網娛樂

這段戲提出的問題能擴展為,如果是遇到其他突發狀況,孩子能自救嗎?

學習,是從書本到試卷。

還是真正能學以緻用?

現實新聞給出過印證——

去年汕頭牡丹園的一住宅發生火災。

13歲的哥哥和11歲的弟弟被困。

然而兩人及時關掉電閘,同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等待救援,等到消防員手電筒照過去的時候,兩人立馬站起來呼救。

最終,毫無損發地獲救。

...

兩次自救都有一個共同點,是父母和老師在日常教育中不斷地強調自救的重要性。

馬飛之所以能在洪災和太空中脫險,很大程度上,也是重複強調“一直想”的結果。

一次沒聽懂,但日積月累過後,強調會變成習慣,而習慣恰恰是能救命的關鍵因素。

同樣地,馬皓文反複提及的教育觀。

是要找到真正的目标,并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

...

不斷強調,難道就是否認現階段教育制度的存在價值嗎?

并不。

在小高老師要求馬飛得不斷地預習和複習時,馬皓文第一句說的話不是否定要求本身。

“學校的要求我完全理解,必要的複習和預習,我也贊成。”

而被批評為“逃課”的一場戲,那隻是在上課前,馬皓文帶馬飛去感受世界。

同樣教給他書本上,考試裡會出現的“草色遙看近卻無”。

但他更想教給兒子——

知識和人生有更真切的聯系。

并不隻是考試而已。

...

電影容易讓人誤會的一點是——

不學習就能考得好。

但《銀河補習班》在學習上沒有疑義,強調知識用一種更有收獲的方式去學。

同一道考題,同一個答案,用不同的解法能不能解出來?

另一條路,小孩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馬皓文的回答也不是信誓旦旦,而是“我無法回答,就交給時間吧”。

...

不得不說《銀河補習班》中的兩處反轉。

一個是,馬皓文申訴無門,怨氣一下子就朝兒子傾瀉而出:

考試能不能考好

...

一個是,在長大的馬飛讓父親放棄洗冤,他失望地說:

“我的教育失敗了。”

這兩個地方,普遍被認為是“人設崩塌”——

不是反對應試教育嗎,怎麼又讓孩子必須考好?

不是強調素質教育嗎,怎麼德育還是失敗了?

...

老實說,如果沒有這兩個“陰暗面”,電影才更顯得單薄和說教——

它不會強調,片中的教育理念就代表完美。

因為教育,沒有什麼标準答案。

在批評應試教育的同時。

同樣對另一種教育方式也保留質疑,保留讨論的空間。

和不負責任的毒雞湯不同,導演說的話,經過他内心的确認。

鄧超小時候就被叫“皮大王”。

初中的時候,經常會辍學去舞廳,學校喊家長,說“鄧超是一個社會上的人”,并要開除他。

後來,鄧超媽媽還不解地問過一個問題:“鄧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意思是,從小都被說沒救的鄧超,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鄧超。

某種程度上,《銀河補習班》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或許它不能在每個人身上适用。

但鄧超真實地相信這樣一種可能——

一個到處被否定的“壞孩子”,也能找到他夢想的一片天。

他的潛能,隻是在某種評價體系中沒有得到體現。

...

最後再來說——

《銀河補習班》差點什麼?

在Sir看來是,導演沒有給出讓觀衆去确信的具體過程。

《銀河補習班》最大的問題,在于理想化的父親形象,以及成長和學習過程描寫的薄弱。

豆瓣網友@神樹 的評論Sir挺贊同的。

...

馬皓文是個天生的父親。

他七年不見兒子,就能一下子了解兒子的理想。

他懂得與學校周旋,也懂得照顧孩子的心情。

然而真正能展現這個角色弧光的瞬間,隻有一處。

馬皓文申訴遭遇踢皮球後。

當他一路哀求,低聲下氣,卻始終無法了卻20年的冤屈。

但事實上,再完美的家長,再理想的家長,再開明的家長,在殘酷的現實下,都會扭曲甚至爆發。

而且,理應不止一次。

對于說着自己是第一次當爸爸的馬皓文,這樣的試錯,篇幅顯然不夠。

...

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同樣。

很多評論在說,馬飛旅遊回來,學習成績居然突飛猛進。

其實,《銀河補習班》本來有很多将質疑變為合理的機會——

比如作為資深工程師,馬皓文是怎樣給兒子上理科課的?在外旅遊,如何活學活用知識?兒子又是怎樣,覺得學習一點點變得有趣起來?

如果這些都有充分的描寫,觀衆才能更接受結果。

同樣是教育題材,豆瓣9.2分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怎麼做的?

從開頭用勺子和電線讓逼迫學弟脫褲子的學長被電,到蘭徹(阿米爾汗 飾)改造同學的無人機,用自造詞“教”校長教工程學,改演講詞捉弄死記硬背的同學,再到最後成功給孕婦接生。

...

每一次,都是戲劇化的事件。

《三傻》更讓人認同的原因就在于,它是通過接連不斷的6個事件,循序漸進地反映出知識在生活的運用遠比死讀書來得重要。

《銀河補習班》,更像一篇命題作文,提出論點了,卻沒有更充分,更令人信服的論據。

實在太過可惜。

正因為這種失衡,加上長期渴望改變教育現狀的觀衆的期待所造成的落差,令主創抛出了問題卻被視而不見。

但,我們是否需要這樣的電影?

Sir覺得,是需要的。

無論在類型的多樣性還是議題的提出方面,Sir覺得都需要有這樣的作品出現。

《銀河補習班》最想表達的,其實是一種訴求。


作為家長,是否真的去了解過,孩子的潛力,孩子的喜好?

 

作為學生,是否真的思考過自己的理想是什麼,并為之全力以赴?

 

作為老師,是否對學生帶有偏見,且做出過偏頗的行動?


但訴求,不等于就活該成為因對現狀不滿而被攻擊的衆矢之的。

看到一個理想化的父親就覺得這是不切實際,表達出疑問卻覺得全是雞湯……

理想化是否就一定是虛僞呢?

...

Sir覺得未必。

因為冷冰冰的答案,也有——

擺脫應試教育最靠譜的方法是什麼?趁早送出去留學呗。君不見,有能力出去讀書的人,早就不苦哈哈地和你擠同一座獨木橋了。

但,一個真正關心教育的人,就隻給出這種答案?

電影應該表達現實。

但表達現實,不等于市儈。

提出實操、可執行的方案,不該要求一部電影來完成。(否則,那麼多的教育專家該有多失敗)

更重要的是,帶我們去重新确認教育的初心。

随着年齡的增長,無論你還是我,往往都會忘記自己在最純粹的年紀相信和堅持過的東西。

在社會和制度的腐蝕下,有些東西早已變得幼稚可笑,變得沒有存在的必要。

但這失去的東西恰恰是電影一再呐喊的理想。

也正因如此,《銀河補習班》還在把越來越多觀衆呼喚進電影院。

現在看來,票房走勢趨于穩健。

單日過億,周日單日票房環比逆跌,上座率也持續四天走高,最終的頂點還有待揭曉。

...

盡管電影的技法不夠成熟,細節不夠豐富,缺陷也十分明顯。

我們既需要這樣的理想化,也需要這樣的提問。


因為你還是能感受到,這是用心思考過,以作為孩子,作為家長,作為老師的身份感受過後,才得出的作品。

對于教育問題這張問卷,《銀河補習班》不是沒瑕疵的标準答卷,而是能引起關注的非典型答卷。

最後,Sir還是想用電影裡的台詞結束。

“看了那麼多好作文,為什麼還是寫不好作文?”

Sir更想說的是,其實電影和影評人都無法為一個症結開出藥到病除的藥方。

無論是《銀河補習班》,還是國産電影,又或者是教育制度。

那座橋,仍然在修。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