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猜,有幾樣東西你平時一定用得挺順手。

一個叫“猜你喜歡”。

在某寶上閑逛,看到有這麼一欄,時不時好奇點進去看看。

一個叫“個性推薦”。

好像網上久了,它也慢慢懂你,給你介紹專屬内容。

還有一個叫“我已認真閱讀并同意以上條款”。

其實根本不用讀也可以打勾,嘿嘿,這個選項真好糊弄,我也太機智了。

...

覺得很方便是嗎?

打開這部片。

Sir保證你看完隻會感覺到兩個字——

恐怖。

《隐私大盜》

The Great Hack

...

網民的記憶是短暫的。

前段時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出了高達50億美元的曆史上最大金額民事罰單。

...

還有人記得前情提要嗎?

去年4月紮克伯格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有關Facebook是否洩漏用戶數據的問題。

...

那數據又是怎麼被發現洩漏了的呢?

Sir提醒一下,在你的記憶裡應該還殘留這麼一個名詞——

劍橋分析。

這是一家英國的數據分析公司。

有證據表明,該公司獲取了5000萬Facebook用戶的個人信息,加以分析利用,進而操縱英國公投、美國大選。

而Facebook公司,默許這些行為的發生。

《隐私大盜》的拍攝内容,就是這起曾讓Facebook市值蒸發幾百億美元的醜聞。

看上去離我們好像挺遠?

别那麼天真好不好。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套路。

隐私大盜千千萬,前劍橋分析CEO說——

隻不過是我們倒黴被發現了……

...

一切始于2013年的一場心理實驗。

英國劍橋大學兩位心理學家以5.8萬名志願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他們Facebook上點贊的數據,可以精準地歸納關于個體用戶的高敏感度信息。

給說唱歌手點贊的人們與“外向”高度相關,多次表達對Hello Kitty的喜愛是“坦率”的表現。

也就是說,你的點贊傾向,暴露你的性格、情感以及需求。

但我們都清楚不止如此。

你在社交網絡上的每一條狀态,每一次網頁搜索,每一次支付、定位、互動……

記錄你生活的同時,也出賣着你的内心。

...

劍橋分析以此為理論基礎,建立算法、模型。

實時收集用戶的社交網絡數據,根據目标人群的個性特點,來進行定制化的内容投放,進而改變行為。

專業說辭,“心理變數營銷”。

我們是一家改變行為的中介

行為心理學+大數據+精準投放=改變行為

...

它可以用來掏空你的錢包——

讓廣告商用個人級别的定位

來利用情緒化受衆

...

...

也可以用來,操縱整個國家。

在未經人們同意

或人們沒意識到的情況下

玩弄整個國家的心理

...

...

2013年,一個由劍橋大學學者科根設計的性格測試App上線Facebook。

你肯定也做過類似的。

你喜歡獨處嗎?

你内心世界豐富嗎?

...

但測試隻是個幌子。

你的每一次作答,都在不知不覺中貢獻出自己的性格數據。

當時,Facebook允許app從用戶及用戶自身的朋友圈裡收集點贊、地理位置和在案工作記錄數據。

一次心理測試,劍橋分析能在你身上搜集幾千個數據點。

一個由數據構成的你,就這樣被當做樣本,歸檔、分析。

看完紀錄片,Sir再也不敢輕易做這種測試了。

通過讓千千萬萬美國人

做這份調查

讓我們能建立一個模型

擁有接近四、五千的數據點

可供我們預測美國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

性格驅動行為

行為明顯會影響你如何投票

...

接下來,就是通過大規模的人群分析,找出讓人們從一種狀态轉變成另一種狀态的觸發因素。

原理更粗暴:

恐懼和憤怒就是最可靠的兩大辦法

...

如果你老實本分,缺乏安全感。

向你“個性推薦”——

恐怖分子喜歡破碎國境

...

如果你憤世嫉俗,充滿正義感。

那麼“猜你喜歡”——

失效和腐敗的政治體制

...

創意團隊會根據你的性格設計個性化的内容,通過博客、網站文章、視頻、廣告對你進行狂轟濫炸。

直到你為他們客戶投出寶貴的一票。

...

據劍橋分析内部人員透露:

18歲到35歲選民改選票的人數約有40%,讓選舉結果擺動達到6%左右。

最終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

難怪——

數據已經超過石油。

成為世界上最貴的資産,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生意。

...

這生意的本質卻是:

一場基于社交網絡大數據的割韭菜。

它挑戰了作為人的隐私和尊嚴。

選舉期間,劍橋分析曾大肆宣揚自己能獲取美國大選中所有選民的數據。

其中一個男人向他們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

“那我可以看看你們手上,關于我的數據嗎?”

劍橋分析表示拒絕。

随後,男人将劍橋分析告上法庭。

紀錄片中的律師明确表示:

數據應該列為私人财産,數據權應該成為基本的人權。

财産和人權,都神聖不可侵犯。

...

這起事件,讓Sir想起50多年的記錄片段。

1966年,BBC拍攝了幾位小孩子,讓他們預測未來。

小屁孩懂個啥?

可聽下去,毛骨悚然。

尤其,當那些預言一句句應驗。

技術發展最壞的情況之一已經出現。

人不再被當成真正的人

而是被當做數據看待

...

危害不止于此。

劍橋分析的母公司SCL,軍事承包商起家。

他們的其中一項業務,是利用“心理變數營銷”來影響潛在的敵意行為。

勸說14歲到30歲的伊拉克男孩,不要加入基地組織。

局勢改變,他們把戰場轉向了國家選舉。

但本質上,依然屬于通訊作戰。

一種非戰争中的戰争行為。

...

在緬甸,社交網絡成為煽動種族矛盾的工具。

...

有證據顯示俄羅斯情報部門創建了假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表情包。

目的在于激起美國人的恐懼和仇恨,挑起國家内鬥。

...

社交網絡被創造出來的初衷,是為了連接世界。

多一些分享,少一些孤單。

如今卻進一步撕裂人與人的距離,讓真實世界成為深度割裂的殘骸。

Sir不由想起電影《社交網絡》的結尾。

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看着自己一手創立的社交怪獸,僅靠一個賬号就可以連接這世界任何人,但身邊衆叛親離。

他呆滞地刷着電腦的F5鍵,一遍遍地确定,前女友是不是加回他(當朋友)。

...

說這麼多,Sir當然不是讓大家遠離網絡。

而是獨立思考,認清現實,明白數據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

然後扪心自問:

我可以(正在)被操縱嗎?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