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我是言失。   縱觀今年十一上映的三部電影,有許多值得誇贊的亮點,也有許多令人忍不住想要吐槽的不足之處。

...

  我覺得大部分人看完《白晝流星》後,應該都很想吐槽一句,這不就是中國“扶貧”版的《悲慘世界》嗎?   要知道,戲說不是胡說,改變不是亂編,想要把“扶貧”和“航空”聯系到一起,可不是簡單“借鑒”一下經典名著就能實現的事情。   而陳導明顯已經脫離群衆生活太久了,貧苦年代的生活對他而言已然是幾十年前逝去的回憶了,當代中國“扶貧”事業的真實情況他可能一概不知,所以企圖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瞞天過海。   也有人認為陳導這段故事想要表達的是“扶貧先扶志”的内核,但毫無邏輯的故事脈絡實在難以說服觀衆。   畢竟,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才是導演的基礎功底。

...

  僅僅一年的時間,刨除掉拍攝周期、剪輯周期已經宣傳周期,真正用在劇本打磨上的時間又有多少?毋庸置疑,在這麼短的時間内,劇本很難寫得出彩。   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過度煽情”,而在“臉譜化”的人物設定。   從電影開頭那一段比公益短片還要刻意的人物群像,到結尾異常一緻的“感謝現場”,就能夠很明顯地看出人物形象的單薄。   而且,題為《中國機長》,機長作為主角卻隻有一半的出境時間,對其能力的描述還是通過“藝術加工”的“穿梭雷電雲”片段展現出來的,主角的形象都快要立不住了,又何談劇情的邏輯?  

《攀登者》:邊談戀愛邊登珠峰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今年“三巨頭”中最爛的一部作品了,影片想要表達的内容很多,既要愛情、友情,還要親情,最後還想升華點題抒發一下愛國情懷,可以說,隻能用“一鍋亂炖”來形容此部電影了。   這裡我引用一段趙老師對《攀登者》導演的暗諷,就不多加以贅述了。
如果《我和我的祖國》讓李導來拍的話,畫風可能會變成這樣:
 

“《前夜》——黃渤老婆:‘這個驢打滾,滾出了我們之間的一道溝壑。’ 

  

黃渤:‘我在廣場上爬上了22.6米的旗杆,就是為了翻越我們之間的這道溝壑。’
  

‘看,我升起的這面燦爛的紅旗,就是我們愛情最好的見證。——啥?你說這旗子不是老毛升的麼?哦,我們導演說了,老毛的戲份被删了,所以這旗子我替他升了。’
  


《相遇》—— ‘三年裡,我隐姓埋名,背井離鄉,就是為了在西北的戈壁灘上炸開那一朵蘑菇雲,那将是我們愛情盛放的最美的花朵。’
  


《護航》——‘我為什麼用殲11連續做出兩個普加喬夫眼鏡蛇翻滾?就是為了在3000米的高空中勾勒出愛你的形狀。’”



...

  所以,為什麼我對這三部電影感到失望?   并不是說這三部電影都到了“特别爛”的地步,而是它們沒有達到觀衆心裡的預期水平,可以稱作“合格”作品,但卻遠遠沒有達到“優秀”的境界。

...

  我一直都覺得,國内電影市場對這類主旋律影片的要求太過寬容了一些,似乎隻要喊喊愛國的口号,塑造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觀衆就會跟“打了雞血”一樣沖進影院,樹立民族自信不過就是一百多分鐘的事兒。   可是,沒有充實的内容,僅僅空泛地呼籲百姓要愛國,這種獻禮片的存在真的有意義麼?

...

  引導更多觀衆通過電影思考當代社會問題,拉近藝術和現實的距離,這才是影評人應該考慮的事情。

...

我是言失,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衆号“言失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