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

隻不過是想不起而已。

——《千與千尋》

...

文丨舊故麻袋

6月21日,《千與千尋》上映,我迫不及待的買了票,趕着首映日當天就去了。不是千粉,你大概感受不到那份悸動,心之所向,心之所愛。

...

在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裡,我或許更愛《幽靈公主》和《哈爾的移動城堡》、或許覺得《龍貓》和《天空之城》更讨喜,但《千與千尋》是個獨特的存在,它雖不是我最愛的,但卻是我最想再次去翻閱又無法下手的,這次的公映,給了我動力。

說實話,觀影感受并不好,因為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來觀看,大概覺得隻要是動畫片,就能買孩子的片刻安靜吧,可效果并不好,因為這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也不是《熊出沒》,更不是《小豬佩奇》,而是為宮老爺子拿下“奧斯卡動畫長片”的《千與千尋》,家長或許自己也沒看過,頂不住孩子一連串的“十萬個為什麼”,最後隻好作罷,任其吵鬧。

...

回到動畫本身,前奏響起,我便進入到場景中,朋友問:這和在家用電腦看到底有啥區别?為啥非要去電影院看一部你早就看過并知道故事情節的動畫?我回答不了朋友那個問題,我回她:就像你喜歡一個城市,每年都要去一次,即便你已經走爛了那裡的每一條街道,熟悉街角巷尾的每一次日落。

...

喜歡是沒有道理的,去電影院你可以沉浸在那個氛圍裡,可以把你帶入到那個環境裡,而那個環境,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電影本身要帶給你的那些東西。

我是和老陳一起去看的電影,老陳是《千與千尋》的腦殘粉,他看過不下8遍,但一聽聞《千與千尋》要在電影院上映的消息,愣是激動的睡不着,在看電影前,他讓我給他準備些紙巾,怕自己繃不住,果然,電影才放20分鐘,他就繃不住了,默默在一旁抹淚。這沒有什麼可害羞的,我覺得真情實感的表達是很好的一種表達方式,這個世界,能感動你的東西太少了,你還能有這樣的感受,你應該慶幸。

...

《千與千尋》的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千尋也是那個千尋,隻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了,比如最開始父母貪吃,變成了豬,年少的時候,覺得這個場景挺駭人的,但把鏡頭放到現在,駭人的部分早就煙消雲散,更多的是對事情本身的一種深思,為什麼這個奇幻世界裡會有這樣一種規則,不勞動的人就會變成小動物,貪吃的人就會變成豬,現在想想,會有很多人生哲思的東西在裡面。

千尋的天真依舊能打,我可以被她帶動,為她難過而難過,為她開心而開心。

...

無臉男依舊是我最愛的那個角色,不懂得怎麼去表達自己的喜歡和愛,卻一味的想要得到對方的喜歡,有時候我們自己不就是這樣的嗎?

他雖然是以妖怪的形式存在,但其實他更具有人類的性格,他對自己認定事務的倔強,他對一個人的執着,我們又何嘗不是呢?一廂情願的故事太多,多到就算有10個無臉男都不夠演繹,我們能看透的也不過是故事背後的治愈感,很少能看透自己的人生。

...

無妨,“前路未知”才是我們要走的路,就像千尋那樣,即便是丢了姓名,也要拼命的記住自己是誰,因為姓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格,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你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了當初的純粹,隻有一味的解讀,我倒覺得純真和純粹沒什麼不好的,因為純粹能讓我們看到最真的情感和最動人的故事,你越是往裡加料,味道有時候就雜了,宮崎駿的動畫,我喜歡的原因之一就是純粹。

...

就像我喜歡新海誠,我喜歡他純粹的那個部分,隻是新海誠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他既想要畫面的美感,也想要故事的跌宕;既想要融入一些思考,也想要表達情感的負雜,這個可以很加分,也可以很減分,因為東西最後不純粹。

《千與千尋》很難得用簡單的動畫講述了一個成年人才看得懂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好時代應該有的東西,它出現了,它就該被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