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miko标記了這部片子,不知為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資料館九月有排片我就迅速搶了,還是皇帝座,觀影體驗真的很好

一開始看到以動畫形式呈現的阿基裡斯與龜的故事,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關于永遠追不到的東西的故事

整部電影的叙事非常好理解,就是按時間平鋪直叙,鏡頭語言也非常親民,适合我這種觀影小白

主角小時候隻是随處可見的,對藝術有興趣的孩子,但被畫家誇獎和贈予畫家帽以後,不知為何藝術就變成了在心頭纏繞不去的執念,或者說是詛咒。在學藝之路上,伴随着各種各樣的人的死亡,這種詛咒也不斷加深,最終定義了主角的生命,讓他除了藝術之外不再有别的選擇。

看到影片中段,和主角一起學藝術的人在嬉笑中“為藝術”撞車而死的時候,我開始感覺非常不适,簡直看不下去。不斷高喊着要誇張、要表現、要有沖擊力的學藝者們,在歡呼聲中輕巧地斷送了同胞的生命。輕如鴻毛的荒謬的死。

主角和妻子的感情,一方面是劇中少有的亮色,另一方面又更讓人覺得悲哀甚至想要作嘔。黑人的拳頭如雨點一般落下,搖搖晃晃地騎車往畫布上潑灑顔料,把丈夫一次又一次地按進浴缸,我難以想象這個過程中她有什麼樣的感受。其實從主角找另一位姑娘當人體模特時,她大概就懂得了愛上一個藝術家的代價吧,但仍然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他,大概是因為她覺得她能夠理解他。而他逐漸瘋狂,最終甚至把女兒的屍體都當作創作的工具,想從中找到藝術的靈感。她放棄過他,但到最後的最後,又接他回家。阿基裡斯終于追上了龜。

龜是什麼呢?龜跑得很慢,讓人覺得随時可以追上,但荒謬的是它看似在伸手就可觸及的地方,你卻無論如何都追不上。永遠隻差那麼一點點的距離。主角一直追逐着藝術,想要成為能賣出畫的畫家,可藝評家的主觀标準變化多端,他竭盡全力去靠近,卻一直被奚落被拒絕,因為每一次每一次,這個主觀标準都在變化。它是變化的主觀的不可預測的。其實從一開始藝評家把主角小時候的畫拿去當成大作賣出就可以看出來,藝術在這部片子裡已經完全被解構了,變成了一種套路,它的價值不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藝評家的吹噓遊說。它的價值不再是一種客觀的人們能夠達成共識的存在,而隻依附于主觀的判斷。藝術就這樣變成了一個笑話,而被給予了這個笑話作為夢想的主角,就這樣度過了荒誕的一生。最後字幕說阿基裡斯追上了龜,但我想他其實不是追上了,而是意識到了這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意識到了這場追逐的荒誕性,也正因此,他終于追上了它。

主角拼命照着藝評家的說法修改作品卻一次次被回絕的樣子,讓我特别感同身受,想起了自己高中時做語文閱讀和寫語文作文【? 的痛苦。我厭惡永遠都在變化的、不可預測也并不公正的主觀标準,厭惡老師看着正确答案給出的強行解釋,因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理科,因為理科的正确答案隻有一個,讓我能安心。

看完這部片子,我強烈地想起梵高。誰能說主角不會是梵高一樣的人物呢?富豪們為梵高的作品一擲千金,人們去梵高住過的地方繪畫過的地方朝聖,到博物館去遠遠地看到他的作品都感到無比榮幸。可梵高度過的,實際上也是如此這般的,荒誕而極其悲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