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内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隻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确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叙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我這裡就不做劇情的分解了,影片裡很多細節處理有些意思。可以看出畢贛導演深受侯孝賢,塔爾可夫斯基,賈樟柯,阿彼察邦等導演的影響。比如山間摩托穿行可以看見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的影子,畢贛可能比較癡迷于這個意境,連續用了兩段,每段一分鐘左右,方言對白演繹,緩慢的節奏,年代感的歌曲,非專業演員的原生态,情節自然貼近生活等等細節。如果觀衆看的文藝片夠多的話,都能在《路邊野餐》裡找到似曾熟悉的場面。
用原生态的非專業演員拍攝會讓電影顯得更加貼近生活,侯孝賢和賈樟柯早期的作品也喜歡如此選擇,當然也有因為拍攝預算用不起專業演員的因素。《路邊野餐》裡還有些阿彼察邦,賈樟柯等導演的影子就不一一列舉了,向優秀導演學習和借鑒是新導演成長的必經之路。
觀衆對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影像風格的獨特,這是一種很純粹的直觀感受,這也是文藝片粉絲比較喜歡追求的東西。

夢境電影比較難以掌控,目前我看過類似的夢境魔幻題材很成功的兩部作品是《盜夢空間》和《恐怖遊輪》,對于幾層夢境描述還能讓多數觀衆看得比較明白是在叙事能力上很需要高超的電影技巧的。
《路邊野餐》綠皮火車的夢境開始,結尾處火車鐘表影像時間倒轉還是有意境和想法,但是畢贛在這部影片單層夢境的叙事交代感覺有些吃力。
雖然刻意的左右搖晃鏡頭是想提醒觀衆,目的是表達開始進入後面夢境魔幻的劇情,但這個手法顯得并不高明。而且在夢境結束時出現她和死去的老婆共處的鏡頭以及玻璃球的暗示,以及摩托車司機說出自己的名字叫衛衛屬于添足之筆,他估計是擔心觀衆看不明白,也可以說是對自己叙事能力的一種不自信。
劇情細節有很多硬傷和細節處理得很粗糙就不一一列舉,畢竟這麼少的預算拍出來的電影,觀衆也不應苛求什麼。


幾十分鐘長鏡頭描述升哥和死去的老婆做了一次交代和告别,這樣處理後面的魔幻夢境比較有想法,還是能看到導演的個性獨特處理技巧。可惜整部影片玩的這些小情懷和小感動,或許感染不到觀衆。
金剛經作為開場,穿插的詩歌,作為轉場或者裝點故事的手法用的太濫了,影片《長江圖》也用過,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長江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隻是影片的攝影很驚豔。詩歌本是很自我的表達,有些比較直白的還好,如果太玄奧晦澀的詩歌,隻有寫的人自己能懂的詩歌,放進影片就隻能是裝點逼格了。
佛語或詩歌至少和影片有些契合度才不至于讓人覺得這是個雞肋或純屬裝逼。
導演是想讓人懂或許半懂也行,完全不想讓人懂又何必忽悠觀衆,那就屬于不負責任的自嗨。
文藝導演有些鏡頭雖然是很瑣碎,但如果這樣處理都是因為伏筆或後續劇情需要,倒也無可厚非。但是這部影片裡瑣碎而無謂的鏡頭很多,前面二十分鐘叙事也過于啰嗦。

電影畢竟是一種偏大衆化的文化藝術,如果需要人認可欣賞,那麼在選擇展示自己的品味的同時需要在觀衆接受的程度之間做個平衡,不能完全是一種自嗨,如果單純追求意境不在乎旁人所不能懂的自嗨,那麼導演可以關起門來自己欣賞。
作為一個新生代導演,應該注重鍛煉提升自己的電影技巧和叙事能力等基本功力(陳哲藝導演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如果一開始就去追求高深的意境結果無法掌控,就有點尴尬了,也比較容易走入迷途。畢贛導演這部《路邊野餐》既看到了他的潛力和才華,也可以看出他非常自我的端倪。所以他的第二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資金充足還有明星湯唯和黃覺加持反而是惡評如潮就可以看出,他走在自嗨的路上有些走火入魔的傾向。
新銳有才華的導演我們應給予些包容,同時也希望畢贛導演的電影事業之路能且行且珍惜。
——————
本文由香草做被窩的松鼠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刻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