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開玩笑了,

善是惡的反義詞,

卻不是罪的反義詞。

——《我們與惡的距離》

...

文丨舊故麻袋

這幾年,每年我都會刷新對台劇的認識,告别了那些年台灣偶像劇的夢幻愛情、狗血劇情和無厘頭搞怪,“小清新”标簽下的台劇在題材上做着各式各樣的嘗試,即便我們讨論的話題中早就沒了台劇的身影,而它卻在沉默中悄然發生着改變。

然後慢慢的,好的劇本被挖掘,好的故事被呈現,所以就有了蕩氣回腸的情愛史詩《一把青》、直面原生家庭影響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切入女性人生抉擇的《荼蘼》、刻畫醫療現狀的《麻醉風暴》、探讨多元婚姻的《紅色氣球》、被譽為話語“黑鏡”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盡管這些作品不如以前台劇那麼影響深廣,卻部部經典,内容深刻、品質在線,足以帶給觀衆心靈上的震撼。

...

今年也不例外,最新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經開播,口碑爆裂,兩集後,在豆瓣拿下9.4的超高分,要知道今年内地大熱話題劇《都挺好》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隻有7.8,可見這部台劇的實力不可小觑,連一向以嚴苛著稱的IMDb上,《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有着9.0的高分。

...

...

能誕生這樣一部佳作,編劇功不可沒,而本劇的編劇呂莳媛,正是提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誰先愛上他的》電影編劇,實力,不必多說。

...

除了編劇給力之外,本劇演員陣容也不簡單,有暌違小熒幕15年之久的賈靜雯飾演女主、金鐘影帝吳慷仁飾演男主,可謂是“神仙組合”,還有不少台劇“熟臉”:溫升豪、洪都拉斯、曾沛慈等。

...

賈靜雯的演技我們早年在《至尊紅顔》、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中就見識過了,人美演技贊,角色塑造性強。

...

對于國内觀衆來說,對吳慷仁或許比較陌生,我是在看過《一把青》和《白蟻:欲望謎網》之後,才開始對他特别關注,因為吳慷仁就是寶藏男孩啊,什麼角色都hold住,特别是在電影《白蟻》中,吳慷仁将一個被邊緣化的人物的人性抓得很穩,你可以感受到他飾演角色的孤單感和病态,你報以同情,同時能夠正視這類人群的情緒和性别撕裂。

...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賈靜雯飾演一個因一場無差别殺戮而失去孩子的母親;吳慷仁飾演為這場無差别殺戮案件中“殺人犯”辯護的律師。

其實該劇探讨的話題,如題,惡人和我們到底有着哪些方面的不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那些生活在我們周遭的普通人最終成為了“惡人”?編劇試圖引導觀衆從該劇中找到答案。

...

表面上,劇情講述的是一起無差别殺人公案的輿論拉扯;實際上,該劇罕見地把目光轉移到了案件的後續當中,因命案發生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動蕩、家庭變遷。

媒體、網友、鍵盤俠、律師、受害者父母、加害者父母,這些不同立場上發表着對命案一系列輿論。

...

媒體不負責任的含沙射影,對該命案事件的追蹤和報道有着美其名曰“正義”的不理智,比如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在參加庭審後,被家屬潑糞,媒體報道時,标題赫然寫着“為惡人辯護!李曉明律師遭家屬潑糞抗議”。

...

那麼何為“惡人”,在網友和鍵盤俠手上,殺人犯就是惡人,每個人都極盡詞彙辱罵殺人犯,幾乎都在在高喊要嚴懲、要槍斃,說它是人渣,是王八蛋。而為殺人犯辯護的律師,也少不了被咒罵:去你媽的,居然想給殺人狂魔脫罪!

...

受害者家屬們因為孩子罹難,有的酗酒、有的出軌、有的家庭瀕臨崩潰,有的就像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一樣,将悲傷抑制,用瘋狂工作來麻痹自己,疏遠家庭,夫妻關系降到冰點。她不歇斯底裡,有時候會躲起來一個人默默流淚,她用自己的方式折磨自己。

...

加害者的父母和家庭被社會遺棄,少不了被人指指點點,被謾罵、職責、霸淩,他們被報複驅逐,最終逃匿人海。

...

他們關閉了經營的小店,搬家、改名,爸爸每天借酒消愁,女兒退學在家,最後,媽媽甚至把女兒趕出家,告訴她說:“你就說你父母死了,這一家人隻死我們三個就好了,你要活下去。”

...

這部劇,用短短的10集,探讨了最具社會争議的議題:死刑廢否争議、心理創傷關懷、精神病患污名化、新聞道德、網絡暴力......你會發現,普通人與惡的距離,其實隻有“一念之差”。

...

新聞媒體為了博噱頭,罔顧新聞道德;鍵盤俠圍觀惡行,卻用更惡毒的語言,維護所謂的“正義”;旁觀者從沉默最後轉變成作惡者,對加害者父母進行霸淩和報複......它将這一命案背後的醜陋撕開來,将人性一一展示。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曾說: 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惡從來不是。罪惡的實施者中不一定隻有惡魔,還會有白癡和笨蛋,惡來源于思維的缺失。當思維墜落于惡的深淵,試圖檢驗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則時,總會一無所獲。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

善惡之辯、人性糾葛、媒體良知......以小見大,用小入口打開大格局,在這場悲劇裡,沒有誰是幸存者。可是我們所謂的嚴懲就是想讓殺人犯去死嗎?死亡是什麼,死亡是一切的結束,是解脫,是結束,死就是死了,什麼意義都沒有,而活着才是最大的折磨,活着才是贖罪,才是對惡者最大的懲罰。

...

像為李曉明辯護的律師王赦,他有自己的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上還沒有被定罪以前,他都不是罪人。他想要搞清楚李曉明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的殺那麼多人,當弄清楚了原因之後,就可以防微杜漸,而不是跟其他人一樣更熱衷于将兇手就地正法。

在輿論已經淩駕于道德與法律之上的當下,輿論俨然成了一把雙人劍,它或許能救人于水火,也同樣在不斷割噬這個社會的咽喉。

...

究竟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好與壞”的标準答案在哪裡?我們或許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答案,但請記住:不要挑戰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