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們都聽到了。

這些天,許多人在吹一部電影。

有人說它是“目前中國最強3D動畫電影”。

...

有人期待它開啟“比肩漫威的封神宇宙”。

...

出錢的出錢——點映票房超7000萬,創國産動作片最快破億紀錄。

出力的出力——同人畫,同人視頻,聞風而動的淘寶賣家,甚至搞起盜版周邊……

...

何方神聖?

人見人愛。

他。

《哪吒之魔童降世》

...

...

不談苦勞

IMAX首部國産動畫電影

一個小常識。

由于在IMAX大銀幕上畫面細節會放大,瑕疵也會放大,對電影質量要求極高。

動畫電影尤甚。

選片,必須準确。

這次,他們把機會給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國内三維動畫視效的新巅峰,也是迄今為止鏡頭數量最多、特效鏡頭數量最多的動畫電影。

...

為什麼?

很簡單。

(看好)要爆。

——全國百場IMAX點映一開,果然場場爆滿。

...

先撇開苦勞吧。

中國電影,尤其國産動畫,我們聽過太多。

以至于,當一部電影主動聊苦勞,我們會習慣性條件反射,噢,是不是質量不好……

《哪吒》不一樣。

它不賣慘。

——直接打出“不需要同情分”的廣告語。

确實不需要。

豆瓣8.8,貓眼9.7,淘票票9.6,同期電影,妥妥第一。

《哪吒》給Sir的第一感受是:工整。

這是一部在形象設計,故事細節,叙事節奏都沒有明顯短闆的電影。

故事講的是,上古時代,一個混世魔王被煉化,化成兩珠,一顆是純潔無瑕的靈珠,一顆是戾氣旺盛的魔丸。

哪吒家人中計,吸收了魔丸。

哪吒,一出生,即成魔童。

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哪吒形象。

他徹底颠覆了原來硬朗剛毅的英氣,變成一個丸子頭,酒糟鼻,黑眼圈的熊孩子。

...

...

——據說,哪吒形象他們本設計了一百多種,導演選了最醜的那個。

不男不女,不人不鬼。

讨厭嗎?

讨厭就對了。

不止你讨厭。

有一幕讓Sir印象深刻。

小鎮裡一片祥和,人們臉上洋溢着笑容,紛紛點頭握手。

就在這時,背景響起了一個孩子在倒數的聲音:

一、二、三……

鎮民們先是全部怔住,幾秒後,一人突然大喊:“又逃出來啦!”

接着,所有人猶如鬼上身。跑的跑,躲的躲,甚至鑽進地洞,紮進茅房……

整個小鎮迅速空無一人。

這時候,遙遠的街尾,一個背着光的小身影走出來。

對。

哪吒。

他懶洋洋說了句:“都藏好了嗎?”

kao,原來他要玩捉迷藏。

...

...

短短一幕,要懸念有懸念,要反轉有反轉。

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處處制造對立。

從萬頭攢動到空無一人,從歡聲笑語到鬼哭狼嚎,隻用十秒。

而這一切,全因一個人出現。

一個三歲不到的小屁孩。

——他到底有多殘暴?!

這種“以小見大”的設計,不由讓Sir想起《侏羅紀公園》那經典一幕,霸王龍出場前,我們一無所知,隻是看到一個水杯突然奇怪地搖晃起來……

...

說白了。

醜于《哪吒》,不是放棄,是(故意)蓄力。

事實也如此。

除了“醜爆”哪吒,電影的其他人物,場景,無不美翻。

比如由幾萬條龍身上最硬那片鱗打造的龍鱗甲。

...

比如源于《封神演義》的山河社稷圖,人可以用一支筆創造出的人間絕境。

...

更不用說高潮戲,四個高手在社稷圖大決戰,那激蕩的想象,那爆裂的樂趣,國産動畫簡直無出左右……

《哪吒》是由時間煉成的。

團隊花了3年制作,劇本花了2年打磨,全片最初有5000多個鏡頭,大約是普通動畫三倍。

其中,特效鏡頭有1400多個,占全片80%。

Sir不是在炫耀什麼。

Sir是在說,當你看到小哪吒被蘋果砸中,脹脹的小肚子,(竟然)輕輕地抖了抖。

...

你就知道它不會差到哪去。

Sir想起了《大聖歸來》,江流兒的頭發随着劇情推進,從光溜溜到一點點長出絨毛。

...

我們常說好電影自會被看見。

不是說它一定大賣,是它傾注的誠意與努力,遲早有人識貨,遲早水落石出。

...

不言舊版

評《哪吒》,很多人會想到舊版。

1979年的,《哪吒鬧海》。

那也是一個狠角色。

豆瓣評分9.0,僅次于《大鬧天空》,位列國産動畫第二。

今天重看《哪吒鬧海》,依然不過時。

哪吒殺死三太子,龍王逼宮。

龍王們興風作浪,大水淹城,但這時,軟弱的父親卻試圖殺死親生兒子求饒。

你一定記得這句台詞。

“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一個“還”,是哪吒對這由父權君權狼狽為奸,建築出的醜陋庸俗世界的最後抵抗。

随後,哪吒揮劍自刎。

...

中國電影這麼多年,你見過幾個如此慘烈悲壯的場景,幾個如此決絕自由的人物。

幸運的是,新《哪吒》沒有與老版站在一起。

這版其實更接近《封神演義》的哪吒形象。

在書裡,哪吒其實脾氣暴躁,桀骜不馴,隻因夜叉和龍太子罵他兩句,就打死人家……

看這一段。

哪吒答曰:“我乃陳塘關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親鎮守此間,乃一鎮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與他無幹;他來罵我,我打死了他,也無妨。”

這跟“我爸是李剛”有什麼區别?

新《哪吒》放大的正是這種“邪惡”。

沒禮貌,沒素質,沒人性。

...

同時,又濃墨重彩地渲染他的家庭溫暖。

一個顯而易見的對比。

老版中,哪吒剛出生,圓鼓鼓,還無人型,父親李靖先是大驚,随後舉起配劍,劈向肉球。

...

但在新《哪吒》中,卻換成師父太乙真人要動手,而哪吒母親毫無猶豫地沖過去,護住兒子。

吃人的封建禮數變成父慈母愛。

泣血的極緻反抗變作熱淚盈眶。

這是新《哪吒》的冒險。

也許有人會不喜歡,但不得不為。

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

...

不由天命

注意沒。

老版《哪吒》其實“不是人”。

這裡的“不是人”,是他沒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哪吒,更像某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圖騰。

而新《哪吒》,則試圖在“現代人的人性”維度上擴展出新的空間。

他有對親情和友情的渴求。

他也需要理解和陪伴。

但這一切,因為天生魔童,他就享受不了。

誰規定。

命。

這裡的命,既是天命,也是人命。

我們常說,天命最高。

當真如此?

新《哪吒》中,我們看到哪吒既是一個加害者,也是一個受害者。

最初,他哪裡是熊孩子。

隻是,人人都知道他是魔丸,所以預設他是熊孩子。每見到他,就視他為瘟神,趕他走、朝他丢石頭、罵他是妖怪;甚至他的父母,也因為害怕哪吒使壞,把他關在家裡……

久而久之,哪吒開始暴躁、叛逆。

既然你說我是熊孩子。

我就熊給你看。

然後這群人又會說,看,果然像我說的吧。

...

這種由結果推導結果的“命運”,聽起來很玄,但,難道隻存在哪吒身上。

談戀愛時因為害怕分手,就會鬧情緒,結果導緻分手;

面試時因為害怕說錯話,結果一言不發,最終導緻失敗;

為了遏制熊孩子,許多人号召用暴力的手段去對付他們,然後暴力紮進他心靈,熊孩子越來越熊……

這其實不是什麼深刻的命運理解。

這是《哪吒》導演餃子的親身經曆。

他學醫出身,來自一所211醫科大學。

直到大三,他才決定投身進入三維動畫。

一個學醫的,搞動畫。

改行這麼晚,跨度這麼大,你行嗎?你配嗎?

...

所以,對他來說,“若命運不公,那就跟它鬥到底”,絕不是一兩句空洞的口号。

是有血有肉,身體力行的掙紮和選擇。

“燃”正來自于此。

“燃”不是你說了什麼。

“燃”是說了你相信的話,你做了你相信的事,至于結果,幹,QTMD。

點映場,Sir聽到一位觀衆說,《哪吒》彌補了他對《悟空傳》的遺憾。

不難理解。

因為《悟空傳》裡的悟空,他所有的戰鬥,似乎更像是對力量的狂熱。

...

但他的痛苦在哪,他的侮辱在哪,通通欠奉。

而新《哪吒》,那種無處不在的“命運”壓力,體現在每個人身上。

三太子敖丙和他背後的龍族,因為被認為基因暴烈,再忠心,也得不到天庭重用。

...

壞師叔申公豹,他作惡多端,是因為不想被看不起。

——據導演透露,他的口吃的根源也是自卑,一個不倫不類的豹子仙,在仙界備受歧視,人微言輕,久而久之,就落下口吃毛病。

...

甚至那個滿身是肉的太乙真人角色,開始也因為胖,被人笑遜,所以才一心一意想通過得道升仙長臉。

...

《哪吒之魔童降世》好就好在,聚焦。

它沒有那種要道破什麼真理的野心,它就老老實實地動用所有劇情,人物,細節,诠釋一個主題。

“打破成見”。

所以,當上百萬噸的冰山掉下來,要砸毀整個陳塘關,哪吒沖上天,用盡全力抵住它。

一秒,兩秒,三秒,他的靈魂(内心)終于打破成見,皆由自己。

他爆發了,現出六臂的原始形象……

...

一個人的“三頭六臂”,才不是什麼與生俱來的天賦,是在巨大的壓力和痛苦之下催生的力量。

這一刻,我們燃了。

因為哪吒即敖丙,即申公豹,即太乙真人。

哪吒即我們。

...

當然,新《哪吒》并非完美。

它有過滿的段子,過剩的贅肉。

事實上,另一男主,敖丙神聖的命運悲劇,也比哪吒更濃烈揪心。

但Sir仍願意大寫安利它的原因,無非——

這是一部創作者真正有感而發,并充分調動了手上資源實現的高完成度類型片。

與《大聖歸來》的個體才華相比,《哪吒》,才是中國動畫(電影)工業能力的體現。

——之後封神宇宙的下一部,《姜子牙》至關重要。

我們常說打敗好萊塢。

但打敗好萊塢,既不是通過模仿,也不可能完全不模仿。

該學習學習。

該丢棄丢棄。

成見來自别人怎麼看你。

但成見能不能擊倒你,取決于你願不願意相信。

電影裡,《哪吒》講了一個“打破成見”的故事。

電影外,《哪吒》的整個制作團隊也在打破成見。

一點點新奇,一點點樂趣。一點點觸動。一點點思考。

他們讓我們開始相信——

中國動畫不是幼齒,粗糙,膚淺的代名詞。

中國動畫的上限,不再是好萊塢的下限。

中國動畫,也許真的有一天,可以媲美夢工廠,皮克斯,迪士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