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對于靈長類動物,其實大家早已并不陌生了。

在經典電影《獅子王》中,我們認識了山魈拉飛奇,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

...

在系列作品《人猿泰山》裡,男主角自小就是被猩猩撫養長大,這種靈長類動物也在諸如《猩球崛起》和《金剛》等電影中被廣大觀衆熟知;

...

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也将靈長類動物融入其中作為主角呈現,便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齊天大聖美猴王,鬥戰勝佛孫悟空;

...

平日裡聊天時,大家會用“猴賽雷”來表達很厲害的意思,會使用悠嘻猴當作常用表情包,會購買大嘴猴品牌的服裝和周邊。

...

但即便我們已經對靈長類動物如此的熟悉和喜愛,卻依然隻是揭開了這個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

很多人也是在看完BBC和西瓜視頻聯合出品的《靈長王國》之後,才發現世界上原來還有那麼多未知的奇妙和驚喜等待我們去發現,還有這麼多不認識的值得去探索的靈長類動物,它們的生活和文化竟然能夠如此有趣,真遺憾沒能早點看到這部優質的紀錄片。

這絕對是一部豆瓣預定超9分的作品,真心不容錯過。

1.智慧

好多觀衆在看到靈長類動物展現出的智慧後都表示非常驚訝,其中胡須卷尾猴掏蜥蜴和開腰果的短視頻,點贊量就超過了6000+,播放量也超過了120萬次。

...

這些聰明的猴子不僅僅隻是用石頭去砸開硬殼食物取得果肉這麼簡單,它們還需要找到特定的角度去完成。

...

猕猴與人類相處久了,甚至能夠把他們的頭發當成牙線來使用,并且還深谙其道。

...

它們懂得像人類一樣使用工具,并且在過程中還伴随着不斷的改進和思考,可以說真的令人非常震驚了。

...

靈長類動物們使用的工具,不僅限于身邊的物體而已,有時還可以是身體的一部分,比如蜘蛛猴就可以用尾巴勾住樹幹,完全承擔自己的重量,并借此在叢林間“飛檐走壁”。

...

除此之外,靈長類動物也懂得如何去創新。

狐猴會通過生活經驗将甲酸物質和口水混合制作成特效的“除虱藥水”,讓自己免遭瘙癢的折磨。

...

黑猩猩發明了隻屬于自己種族的手勢語言,就像其他的技能一樣讓後輩們通過互相學習而代代相傳。

...

同時,靈長類動物還明白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去生活,比如蓬尾嬰猴就能根據自己留下的尿液味道找到回家的道路,這一特性讓其即便在夜晚也能穿梭自如。

...

使用工具、經驗創新、利用優勢……似乎隻有你想不到,而沒有靈長類動物做不到,不愧是我們最近的“親戚”。

...

2.家人

隻有少數的靈長類動物喜歡獨處,大多數都是團結合作在一起的大家族。

...

葉秋臣看到它們抱在一起相互取暖的畫面時,其實内心非常感慨。

...

那一刻你也許會短暫地忘記這隻是動物而已,因為相似的場景似乎也在自己的身邊發生過。有些寒冬隻是身體發膚的冰冷,有些寒冬卻是從心而發的冷寂。那時的我們,就像它們一樣需要擁抱在一起交換彼此身上的溫度,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靈上,都需要不離不棄的陪伴來給予慰藉。

...

大概是因此而代入了太多的主觀情感,在看《靈長王國》第二集時明顯感覺到它們與人類相似相仿的情感特性。

比如黑猩猩也像人類一樣愛護自己的家庭,雖然樣貌長得很兇悍,但對于妻兒也有着獨特的一抹柔情;黃狒狒的家人會來拯救被花豹追逐的同伴,就像落難時需要雪中送炭的人一樣,隻有真正的家人才會在千鈞一發之際幫助我們脫離險境;還有一部分靈長類動物會幫助同族的家人照看孩子,在蟒蛇來襲時保護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對應到人類身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

人類,本質上也是靈長類動物。

所以在這部紀錄片裡,雖然我們看到的是各種不同的猩猩、猴子和狒狒們,但其實最應該深入去思考的,是我們身為這些動物的同類,應該為它們這些“家人”做些什麼。

...

3.共存

雖然我們在《靈長王國》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們其實大多數都在面臨滅絕的危機。

殘酷,但現實。

...

你會通過它們的軌迹看遍世界各地的美景和風光,但與此同時也會意識到也許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裡,或是某個還未被發現的小島上,可能正有某一種靈長類動物在走向逐漸消亡的命運。

...

其實某些靈長類動物已經和人類相處得非常融洽,除了準備必要的食物之外,甚至還為它們準備了專門的遊泳池。

...

我們還可以看到,紀錄片中的靈長類動物有些并不怕人,甚至在攝像機下也可以進行日常的生活。

...

但也有人類因為自己虛妄的貪念,對它們進行殘忍的殺戮,偷獵者對大猩猩的所作所為令人觸目驚心。

...

對于《靈長王國》中提及的關于“共存”話題,葉秋臣有以下三點思考。

第一,不僅是人類和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共存,還有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動物的共存。

BBC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客觀理性,這也是紀錄片應該保持的原則,就是不要為了達到觀衆的某種情感共鳴而過度煽情。

在《靈長王國》第三集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人類對靈長類動物的殘殺,也看到了部分靈長類動物正在加速消耗着其他的自然資源,比如它們通過使用工具所以過度開發了小島上的貝類。對于這一種貝類而言,它們就變成了另一種正在面臨危機的生物,完全成為了被偷獵者殺害的另一種“大猩猩”。

由此我們進行的思考并不僅限于人類應該如何與靈長類動物共存,而是所有動物之間如何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态平衡。

...

第二,隻有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保護。

其實保護靈長類動物的前提,是做到足夠了解它們,比如生活和交流的方式,以及它們的習性和文化。為此人類也做出了許多不懈的努力,甚至有人研究這些問題超過了10年的時間,隻專注于某一個種類的靈長類動物;還有的愛好者為了一睹心中所想所念而努力了40多年,隻是希望靈長類動物這樣的特殊風采不要被世人輕易錯過。

...

有人說若是與動物們的距離走得太近,反而變成了另一種過度的幹擾,但這一點也是要辯證去看的。如果沒有深入去了解,那麼它們的特點便不會被知曉,也沒辦法更有針對性地保護它們的存在。

...

另一方面,就是記錄的意義。

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發展之下産生的手持攝像機和無人機等設備,我們便無從知道它們的文化和生活。沒有人類足夠的技術去支撐,它們也隻是獨自精彩地活着。

人類與動物們的相遇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必然,是即便理性規避也無法徹底擺脫的境地。有心逃離不如思考如何能夠和平共處,帶着善意的了解,相比其他不純粹目标的接近,已經算不得幹擾的範圍了,甚至是另一個程度的幫助。

雖然人類因為發展而占用了它們生存的空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與人類更加和諧地共存。

...

第三,科技和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各有利弊。

就像沒有攝像機和後期制作的話,我們也看不到《靈長王國》一樣,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許多靈長類動物被迫失去自己的家園隻因這塊區域要被人類開發,它們本來能夠随意生活的地方卻被一條公路隔開,因此每次跨過都面臨着極大的危險。

但我們也看到許多人為此而不斷努力着,他們通過在空中搭建橋梁讓動物們能夠更加安全地通過。

...

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都需要正反兩面去看,任何事物似乎都有這樣的屬性,不能盲目去摒棄某一邊,而過度強調另一方的重要性。這個世界上,其實真正非對即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事情太少了。

萬事萬物,都需要在一個度内的“平衡”。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