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題裡我把印度電影打了個引号,雖然故事發生在印度,但裡面既沒有歌舞也木有腦洞特效,投資與發行方也來自世界各地,算是一部非常國際化的電影。

《孟買酒店》根據真實事件改編,2008年11月26日晚,10名手持AK-47與手榴彈的恐怖分子闖入孟買城區,無差别地屠殺平民,共有12個地點發生了爆炸與槍擊,且都是火車站、餐館、市場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

恐襲共持續了60個小時才完全撲滅,共造成了183人死亡,近300人受傷,其中大部分是印度人,還有20多名外籍人士,多為持英美護照者。

...

這并不是孟買這座城市遭受的最嚴重恐襲,1993年3月的那次13連爆共殺死了257人,700多人受傷,但2008年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大家手上開始有了智能手機,加上受害者有不少外國人,所以受到全世界的空前矚目。

恐襲的焦點無疑是泰姬瑪哈酒店,它被多名武裝恐怖分子占領,劫持大批人質,期間發生多次爆炸,警方與恐怖分子對峙數十個小時,肅清泰姬瑪哈酒店,恐襲才算告一段落。

...

《孟買酒店》的主場景就設在泰姬瑪哈這座曆史悠久的超五星級酒店,它不光是一棟建築,還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泰姬瑪哈酒店1903年開業,其建造者是印度民族工業之父:詹姆謝特•塔塔(現在那個著名的塔塔集團就是他創建的),其地位大約相當于我們的張謇吧。

據說塔塔老爺子建立泰姬瑪哈酒店跟種族歧視有關,他有一次被“隻接待白人”的Wastons Hotel拒之門外,一咬牙一跺腳就自己建個更豪華的。

...

1907年的泰姬瑪哈酒店

泰姬瑪哈酒店後來成為孟買的象征,無數曆史名人曾在此下榻。我去booking上搜了下,住一晚大床房的價格是1700多人民币。

...

《孟買酒店》雖然源于真實事件,畢竟不是紀錄片,還是有演繹成分,但裡面的人物大多也都有原型,典型手法就是把幾個人的經曆捏合在一個角色身上,所以雖然是商業片,但還是非常寫實的。

故事進入的很快,我看的那天晚上其實有點困,心說如果10分鐘不入戲就關燈碎覺,結果沒有快進一秒的看完,真是全程屏息無尿點。

在電話的那頭,恐襲策劃人跟十個恐怖分子說神與你們同在,他們乘坐小艇來到了2000萬人的城市孟買。

...

他們原本都是巴基斯坦山區的貧苦農民,受到嚴格訓練,被極端宗教思想洗腦(虔誠軍),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恐怖分子,最可怕的,是他們覺得這是在履行神的意志。

這種反映恐襲的電影必然是群像刻畫,導演能力稍弱就會搞混亂,除了恐怖分子團體,第一個出場的是錫克族小夥阿爾金,他正要去酒店上班。

扮演他的戴夫•帕特爾應該是西方觀衆最熟悉的印度裔演員了(他其實是個正經八百的英國人),許多年前演《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讓其暴得大名,他開始包着頭巾,我差點兒沒認出來。

...

二是主廚奧布洛伊,他在可以先逃走的情況下毅然決定留下保護顧客,這位大叔看着有點眼熟,《色戒》裡那個珠寶商人就是他演的。

...

然後是跨種族婚姻的夫婦,美國人戴維與穆斯林妻子紮哈拉,他們剛生了寶寶,是酒店的貴賓,另外還有個小保姆。這一組是整個故事裡最有象征意義的,後來的一個高潮點就設計在紮哈拉身上。

...

以上三組人的戲份最多,他們都是屬于“被圍困”陣營的,此外還設計了一對背包客情侶,飾演女孩的是華裔混血演員劉承羽,他們代表酒店外的平民,為故事增加了一個視角。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位俄羅斯大哥,剛出場時粗俗不堪,在高級餐廳大聲打電話公然招妓,但後來性格有了反轉,戰鬥民族本色盡顯。

...

恐襲開始的時候導演非常克制,十個人各就各位,廁所裡直接就扛上了AK,上蹚後,閑庭信步般的出去,旁邊的老人還在數着鋼镚,槍聲響起,氣氛的調度真是出色。

...

後面的十幾分鐘,街上的激戰與酒店裡的平靜形成強烈對比。

...

緊張的一刻出現在25分鐘,剛殺了幾十人的恐怖分子跟随避難的人群就那麼溜達着走進了酒店,就像到了某個景區。

...

四個人慢條斯理的拿出武器開始掃射,故事此時正式開始,死亡威脅下的衆生相徐徐展開。

不愧是百年酒店,前台雇員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報警,而是打電話給客房的住戶讓其不要離開房間.....

不過就算她報了警也沒什麼卵用,孟買恐襲事件被全印度民衆口誅筆伐,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印度的警察系統太太太屎了,兩個恐怖分子甚至搶了一輛警車,跑到街上去掃射.....

...

事件發生時,全孟買有好幾萬警察,但邪門的是隻有幾百條槍,有些甚至是二戰時代的,大部分警員手裡隻有棍子,10個恐怖分子就把整座城市變成了自由打靶場。

更要命的是,這座2000萬人的超大城市,竟然沒有快速反應的特種反恐部隊!隻能臨時從遠在800英裡外的新德裡現調。

...

調就調吧,竟然還沒有飛機,隻能等着。所以在恐襲發生近10小時後,特種部隊才趕到了孟買,要知道孟買可是在10多年内數次遭遇惡性恐怖襲擊的城市,印度人民心真是大啊!

...

《孟買酒店》對衆生相的表現還是比較溫和的,酒店裡的人沒有誰表現的太過猥瑣卑鄙,大廚也很通情達理,對手下人說,大家都有家有口的,現在選擇離開并不是恥辱。

反而是媒體的表現非常操蛋,為了吸引眼球竟然把被困者的藏身地點直接在新聞上給報了出來,恐怖分子正愁找不到人質,他們一定在心裡默默感謝無孔不入的記者朋友。

...

整部《孟買酒店》險象環生,節奏把握的太好了,具體情節我就不多說了,很推薦大家去看看原片。

...

下面我聊幾句宗教,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要探讨的重點就是一種宗教困境。

那個俄國老哥說的很直白,當大廚為他祈禱時,他說祈禱個屁,這一切都是因為宗教。

...

前幾天有個同學留言問我,說為啥現在搞恐怖襲擊的都是穆斯林,難道伊斯蘭天生就是個喜歡殺戮的宗教麼?

當然不是。

西方的幾大宗教(猶太、基督、伊斯蘭)典籍裡都有和平、仁愛、慈善的一面,這部分内容是占大多數的。但同時也有戰鬥、不妥協的一面,什麼時候表現的溫和什麼時候表現的暴力,取決于信徒們的境遇。

當境遇不好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攻擊性,比如中世紀的基督教就很血腥暴力,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十字軍東征,名曰保衛聖城,其實就是變相搶劫,因為當時的基督教世界窮啊!

同樣是伊斯蘭教,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就非常開放自信,因為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光靠經商就可以極為富庶,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著作,什麼亞裡士多德、柏拉圖,都是阿拉伯人保存下來的,這才有了後面西歐的文藝複興。

但近代以來,阿拉伯世界衰落了,大航海讓歐亞大陸的商路邊緣化,幾百年來的殖民與戰争将穆斯林世界弄的一團糟,美國以武力輸出制度,卻帶來了更大的混亂與動蕩,這時伊斯蘭教義裡不妥協的一面就冒了出來。

幾大宗教都存在了上千年,單純一句好或者不好,都是片面而膚淺的。

我絕沒有為恐怖分子洗地的意思,任何情況下,針對平民的無差别襲擊都是反人類的。

《孟買酒店》裡更多的展示出一種無奈,那10個恐怖分子不久前還是山區裡淳樸的農民,但被激進思想一洗腦就成了殺人不眨眼的魔鬼,如果不改變激進思想的土壤,那這種恐襲就不會杜絕。

電影中最觸動我的橋段來自紮哈拉,她是穆斯林,當她用烏爾都語跟家人打電話時,旁邊一個白人以為她跟恐怖分子是一夥兒的,紮哈拉予以了堅決的回應。

...

但最後救了她命的,卻是一段可蘭經文,當她念的時候,恐怖分子就是無法開槍,這裡讓我産生深深的恐懼,幾句經文,就可以決定一個無辜生命是活着還是死去。

...

就像法國大革命時的羅蘭夫人說的:“正義啊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之”!

見多了這種慘烈,我真是覺得生在一個充分世俗化的國家太幸福了。咱這兒的儒、道、釋從來都是和平相處,曆史上偶爾有過辟佛之類的事,也更多是源自經濟原因。

中國人對抽象的神不感興趣,隻關心此生過的好不好,隻要接受了儒家生活規範,就是漢人,你不接受也沒關系,潛移默化的就把你同化了,極少發生宗教戰争。

無論有什麼高大上的信仰,除了那些居心叵測的冷血陰謀家,普通人在最危難的時候,想到的都是兄弟姐妹、父母妻兒,哪怕是恐怖分子也不例外。

當劫後餘生的阿爾金赤着腳回到家,把妻子抱入懷中,此時什麼信仰也比不上親人的體溫來的珍貴。

...

雖然傷痛會過去,但隻要中亞西亞繼續動蕩,此種惡性恐襲事件不會絕迹。(比如剛剛發生的斯裡蘭卡恐襲)

現在我們的“一帶一路”,我覺得就是一種希望,中國有能力也有責任成為穩定和平的力量,重新激活曆史悠久的絲綢之路(海上與陸上),為中、西亞重新帶去秩序,這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

...

十幾或幾十年後,世界會因為有了中國的參與而更加和平富庶,主席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句話不是随便說說的,特朗普說“要讓美國重新偉大”,中國人的志向将超越具體的國界,我們要讓“人類文明重新偉大”。

我堅信可以做到。

朋友們關注下小弟的公衆号!微信搜索:小皮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