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是由張藝謀執導,克裡斯蒂安·貝爾、倪妮等主演的一部劇情、曆史、戰争類型的電影,該片以抗日戰争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中國南京,在一個教堂裡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
這是由嚴歌苓的小說改編而成,但是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背景一定是有曆史原型的。
南京大屠殺期間,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作為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其負責人是美籍教授魏特琳,《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這裡。她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一面處心積慮地救苦救難,被南京市民譽為“活菩薩”。1937年平安夜,日軍要求她從1萬名難民中挑選100名妓女,之後就不會再騷擾無辜的良家婦女了,過了很長時間,他們終于找到了21人。

1937年,日軍入侵南京,戰火中,六朝古都化為廢墟,衆多中國軍民被困城中。
南京城中一支十數人的國軍餘部本可棄城而逃,但在途中他們遇到了被日本軍追殺的教會女學生,在長官李教官(佟大為 飾)指揮下,他們沒有精良的武器,面對敵軍的坦克,隻能一個一個的用身體來抵擋,站在最後的戰士則是全身綁滿炸彈,用自己炸的四分五裂的身體來炸掉坦克。最終教會學校女學生回到了教堂,而李教官等人,至此喪失了出城的機會。
那個時候的南京已經沒的抵抗能力了,剩下的隻有逃命了......他們有一種最原始的辦法,有戰友的身體作掩護,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不願當亡國奴,就那命去拼。

幸免于難的書娟(張歆怡 飾)等學生返回教堂,随她們一起來到的,還有受雇遠道至此收斂神父遺體的美國人約翰·米勒(克裡斯蒂安·貝爾 飾)。

此時的南京城中,逃難的人們蜂擁進安全區和教堂尋找庇護,十四名風塵女子強行進入教堂避難,她們就是有名的"秦淮河女人"。

在書娟眼中,她們是“六月的爛冬瓜”,她們帶來喧嚣、混亂、醉生夢死,大敵當前,她們還要吃要喝,嬉笑耍鬧,賣弄風情。
在教堂那一個屋檐下共同避難的生活裡有的隻是無休止的争吵。

教堂的牆壁,并不能阻擋日軍的鐵蹄,教堂内的人們,将面臨孰生孰死的選擇。
約翰從那個給錢才幹活,想着保命的人,選擇了做一個能夠挺身而出救女學生的英雄,他用自己的身體将這些女孩們緊緊的護在了身後。

選擇從教堂跑出去的豆蔻和香蘭,一個為了取琵琶琴弦,給浦生彈最後一曲,一個為了拿一對耳環,這是她心上人送給她做定情信物。
最後的結局,香蘭被打死在斷橋上,都沒逃過惡魔的侮辱。豆蔻跳了河,還是被撈上來糟蹋,死在了刺刀之下。


書娟的爸爸,為了救自己的女兒,選擇成為漢奸,最後被日本人一槍爆頭。

喬治作為前神父收養的孤兒,一直生活在保護之下,性格懦弱,可即便如此,在緊要關頭,他還是選擇戴上假發,冒充女學生,去奔赴一場必死無疑的戰鬥。

十三钗為了救學生們,選擇了把頭發燙直了,換上了校服,化上了淡妝,替換學生上了日本人的車。
這些女子,沒有優厚的教養和殷實的家境,在豆蔻年華就被賣到妓院接客。
她們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忘記過去,開啟新的生活,與心儀的男人普通幸福的過了一輩子。亦或者是自己賺夠錢了就可以贖身,回到家,找到親人做點小買賣。
她們隻是可憐而普通的人罷了。


這些汁香濃粉,浪聲浪氣,走個路屁股都在畫圈兒的女人們,她們帶來喧嚣、混亂、醉生夢死,大敵當前,但她們的喧嚣透着生命活力,她們的調笑混雜着人性溫暖。大難臨頭,她們挺身而出,替幾小時前還與之相罵的女學生慷慨赴難。
愛與恨,她們比我們任何一個都了解愛與恨。
——玉墨:千百年來,世人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今天,我們這些秦淮河女人就要幹一件大事,讓他們知道,商女也知亡國恨!


那些電影之外的我們呢?
如果南京大屠殺被遺忘,才是真正讓人痛心的。
事實就是事實,無論用多少水泥去塗抹,也掩蓋不了那些血迹斑斑。
一曲秦淮景,六朝金粉情,銘記曆史,該有的道歉,我們等!!!
來源于公衆号:Daisy嗑鹽記
“一個不幹正事的90後PHD寫的沒有主題的(不)正經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