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之要離開北京,陳獨秀和李大钊為他送行。分别前,潤之問了陳獨秀一個問題:先生,您真的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落後的文化傳統問題嗎?

...

陳獨秀:非也。中國落後的不是文化,是缺乏指導社會持續發展的理論,科學理論。

毛潤之:那二位先生,為什麼要用這麼大的精力,去抨擊舊文化呢?

陳獨秀:因為他壓制和阻礙了科學和民主的生成啊!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要把它奉為,救國治國的指導思想。你不打倒它,新的理論就無法立足。所謂不破不立,就是這個道理!

毛潤之:那看來,二位先生并非要全盤否定傳統文化。

陳獨秀:那當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誰也否定不了,假以時日,國泰民安了,我倒很樂意,在故紙堆裡面安度晚年,那麼一件多麼惬意的事情呀!

李大钊:我跟你的願望出奇地一緻!

...

三人關于傳統文化的這段讨論,很有代表性。可能是受教科書的影響,不少人都以為,新文化和傳統文化是完全對立的關系,其實并不是的。

不管是“新文化運動”還是“五四思潮”,隻有少數激烈分子是反對整個傳統的;大多數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領袖,多隻是反對傳統中某一部分,卻采納、提倡或尊重其中另一部分。

他們所極力反對的,是當時許多頑固派和流行觀點堅持的“凡傳統的都是對的”。

...

比方說胡适,很多人會征引他說過的“全盤西化”之類的,認為他是“全盤性反傳統主義者”。但有時,他的話是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所說的,如果不拿他在别處說的話來平衡,那是誤導人的。

胡适和他的老師杜威,當時極力提倡文化改革隻能“一點一滴”地去做,胡适也否定有能解決一切的“萬靈丹”。

更别說陳獨秀、蔡元培這些科舉出身,從小接受傳統教育的人,他們雖然革命,改革,積極接受新思想,但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抹不去的,更不可能成為“全盤性反傳統主義者”。

有學者說:新文化和“五四”時期,改革理性和救國熱忱配合得相當好。

對的,正是如此,他們求新,但理性,并不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