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抗議的學生被關進北大法科樓,有個看起來年紀挺小的女孩子,想要上廁所,遭到警察拒絕。于是,女同學們圍成一個圈,男同學們轉身面朝窗外,一起護着她。

大家齊聲唱起了歌,唱的是《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曆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有笳聲,入耳痛心酸……

...

這歌,直唱得人熱淚盈眶,連門外的年輕警察們,也多少有些動容。

蘇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戶曉。漢武帝時,中郎将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他堅決不肯屈服于匈奴的威脅利誘而叛漢,被發配到北海牧羊。

十九載,曆盡艱辛,終不辱節。

而“蘇武牧羊”被改編成歌曲,也就是在五四運動的前幾年。

...

1914年秋,河北樂亭皮影劇團受邀到蓋縣演出,蓋縣師中放假一天,令師生觀劇。

皮影戲的大悲調慷慨激越,雄渾悲壯,與蓋平師範中學師生憂國憂民、重振國威的志向産生共鳴,學生們很感興趣,時有吟唱。

該校音樂教員田錫侯,仿照皮影曲調創造了一支樂譜,同學們又去請古文課老師蔣蔭堂執筆填詞。

蔣先生當時正在講授《蘇武傳》,有感于當時列強欺辱、執政者們卑躬折節的種種醜态,便以蘇武出使匈奴堅貞不屈的精神為對照,一揮毫寫下了《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 ,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曆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

夜坐塞上時有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帏,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終教匈奴心驚膽碎,拱服漢德威。

...

因為歌詞寫得簡練凝重,立意高遠,又朗朗上口,一時被廣為傳唱。

特别是在三十年代,《蘇武牧羊》傳唱于長城内外,大江南北,同時被灌成唱片,許多學校還把它作為音樂教材,教學生詠唱,還曾經是“晉綏抗日同盟軍”早晚必唱的軍歌。

學生們此時吟唱此歌,既是表達自己哪怕被關押,也絕不會向反動政府屈服;更是表達中華兒女不懼生死,反抗列強侵略瓜分的愛國主義情懷。

着實是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