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

漫威經營了11年的電影宇宙。

用一部3小時的《複聯4》,畫下了一個階段性句号。

撇開内容,撇開情懷,單從票房來看。

這部電影也必将載入中國影史:

預售票房最快破億後,又疊加了“首部預售超7億”的大片光環;

未計零點場的首日票房超5億後,它又成為内地影史票房最快破1億美元的大片……

這部電影的成功,把漫威兩個字,從曾經的小衆口味,真正打造成了一塊金漆招牌。

...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那麼多人沖進電影院看它?

或者說。

我們在看《複仇者聯盟》時,我們在看什麼?

到底,複聯在的那個世界,憑什麼讓我們着迷?

1

世界

别誤會。

以超級英雄為依托,創造一個電影宇宙,漫威并不是第一家。

索尼版蜘蛛俠、福斯家X戰警,早早就把“團隊”和“英雄”這兩個概念玩得夠深夠透。

所有後來者對超級英雄的诠釋,都沒能逃開對“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的不斷重複升華。

...

而在刻畫主人公的時候,順便“創世”。

在《鋼鐵俠1》一飛沖天之前,也有這兩個賺得盆滿缽滿的人氣系列:

講一群少年怎麼打同一個人,從一年級打到七年級的《哈利·波特》,

和先是一個三部曲拍完兒子,接一個三部曲拍老爸的《星球大戰》。

...

它倆的經典,不需贅述。

那漫威電影宇宙,跟他們相比,獨創在哪?

在它的“彩蛋交叉導粉”思路。

- 斯塔克先生,成為了鋼鐵俠,你就變為了更廣袤的宇宙的一部分。隻不過,你還沒認識到而已。

- 你是誰?

- 尼克·弗瑞,神盾局局長,我想跟你談談成立複仇者的事情。

...

...

這種思維方式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漫威脫離了從前超英系列片的桎梏:

不再僅僅滿足于用一個或一群主角作為窗口,線性單向地推進時空,帶你探索奇幻電影世界的一角。

而是把超級英雄們的故事,都立體地、交織着、穿插着,構建成一個更完整、豐富、飽滿的世界。

在它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

原來電影世界,還有這種規模的升階玩法。

2

敵人

除此之外,難道我們哭着喊着追着,就是為了看英雄們怎麼打敗一步步升級、越來越強大的敵人,迎來注定的勝利?

是。

也不是。

你有沒有想過:

同樣是打怪,MCU家的超級英雄,跟以往所有的超級英雄們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答案在這——

MCU的超級英雄們,沒有宿敵。

想想看其他家超級英雄 ,X教授有萬磁王,超人有萊克斯·盧瑟,蝙蝠俠有小醜。

雙方都是終生的較量,一部一部地糾纏不休。

...

這三位,也是美媒票選最受歡迎反派角色的常年TOP3

漫威電影宇宙呢?

想想看,是不是每個英雄都沒有固定的對手。

或者說——

漫威更鐘情的,是在每一部電影,僅僅安排那場戲的反派。

當然,反派越來越強。

但被幹翻之後,這些反派就各回各家,有的洗白,有的火化。

比如《複仇者聯盟》,每一部的敵人都不同:洛基、奧創、滅霸。

(這裡肉叔沒寫錯,你們往下看就知道了)

...

第一部裡,地球的最大危機,是熱愛惡作劇的洛基。

最初的這個敵人,看着就沒那麼牛,甚至連造型上都帶着一股托尼忍不住調侃的可愛。

...

連介紹,都帶着那麼一點家庭風的溫馨戲谑。

- 洛基的确蠻不講理,但他是阿斯加德人,而且我們是兄弟

- 他在兩天裡殺了八十個人

- 他是領養的

...

與其說是敵人啊,還不如說洛基是個叛逆的中二少年。

所以我們會因為洛基裝逼不成反被炸而略略同情,更會津津樂道地重複播放他怎樣被綠胖按在地上摩擦。

...

...

到了《複聯2》,敵人就有意思了。

從調皮搗蛋的洛基,升級為智能AI,奧創。

...

他到底有意思在哪?

在他的創造者——是複聯核心元老,鋼鐵俠。

奧創,是鐵人為了保護地球,而瞞着團隊私自開發的一個計劃。

...

正是因為在《複聯1》跟外星人的大戰中,托尼認識到了自己——

一個裝在鐵罐裡的凡人,和他依仗的科技,進到太空有多不堪一擊。

...

所以他才會開始琢磨,要怎樣為地球建一道,不會因為任何外力輕易動搖的防線。

那對于自大又信奉科學的他來講,什麼才是一個近神、無私、可靠的守衛?

他親手所寫的人工智能。

奧創之于鐵人,還可以很修真但貼切地形容為:心魔。

強大理性,甚至思想同源、理想同根,卻極其諷刺地選擇了反人類的救世操作:

滅世——

拯救地球的唯一辦法,就是消滅人類。

這回,英雄們玩脫了,一個叫做索科維亞的美麗小城被徹底摧毀。

...

哪怕最後以命換命,勉強收拾了殘局,他們也不得不接受:

《複聯2》,是一場全世界注視下的慘勝。

伴随着這場失敗而來的分裂内戰,我們迎來了《複聯3》裡的史上最強反派——

滅霸。

...

這個敵人,從智力到實力,都可以碾壓任意一個正方英雄。

更不用說他充滿了黑色幽默的,以往專屬于救世主的KPI:

打造一個更平衡的、繁榮的宇宙——

哪怕,要以其中的半數生命作為代價。

當然,張口閉口夢想的反派可多。

但他們,都沒有滅霸那說到做到的可怕執行力。

集齊了七顆龍珠六顆寶石之後,他成功打響了那個史上最令人心碎的響指。

毋庸置疑,《複聯3》是一場公認的戰敗。

那在終局之戰裡,我們會看見什麼?

用膝蓋想也知道,是英雄們怎麼面對看似不可戰勝的滅霸,嘗試挽回這場失敗。

Whatever it takes. 

(不惜一切代價)

...

這會兒肯定有小寶貝要提問了:肉叔,《複仇者聯盟4》的敵人還是滅霸啊?

對,也不對。

《複聯4》的滅霸,是某種意義上的升級版本,比《複仇者聯盟3》裡的自己更強大——

他提前知道了複仇者們的“把戲”,做好了更周密、更完美的應對計劃。

對超級英雄們來說,現在的滅霸,顯得更不可戰勝了。

...

3

自己

漫威為什麼不設置一個終身宿敵。

說實話,隻要“宿敵”的塑造夠給力,完全有可能做成萬磁王、小醜這般的影史經典角色。

要用的時候随時拎出來,完全撐得住場面,高效得一批。

與之相比,在每一部中安排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就顯得特别低效而且特别耗費心神。

為什麼?

在肉叔看來,是漫威回答了以往超級英雄片的“宿敵模式”無法回答的問題——

勝利的意義。

...

打敗敵人,爽麼?

當然,爽。

但它爽在哪,就僅僅是看着他們低下頭時的快感麼?

當然,不是。

别忘了——

敵人(或者說對手)最大的意義,是丈量自己的坐标系。

那對于真正強大的人而言,勝利最大的意義,并非戰勝“某人”,而是——

對自我的一次證明。

不信你想想看,我們,和他們,喜悅的僅僅是勝利的味道麼。

《複仇者聯盟1》。

結尾初代複仇者們抓住了洛基,是普通人在歡呼。

...

英雄們在幹嘛?

在打包行囊,齊聚道别之後,各奔西東。

...

《複仇者聯盟2》。

親手撕毀一片淨土後,在似乎如常插科打诨的結尾裡,每個英雄都在故作輕松地展望未來,卻根本不敢主動提起這次戰鬥。

...

...

《複仇者聯盟3》。

結局是茫然無措的英雄們,品嘗着戰友被響指打得灰飛煙滅的五味雜陳。

...

即便《複仇者聯盟4》,在真正戰勝滅霸之後,随之而來的也不是爽、不是快感、不是慶功宴,而是一場無言的、悲涼的葬禮。

(此處不應有圖)

說到底,當我們在看《複仇者聯盟》時,我們在看的,不是勝利的喜悅。

而是——

他們在勝利之前,面對一步步升級強大的敵人時,如何對自我完成的自證。

所以托尼主動炸掉所有戰甲來慶祝聖誕的時候。

我們會明白這場貴得吓死人的煙花之下,是鐵人終于去直面的PTSD——

真正強大得無所匹敵的鋼鐵俠,是他,不是那堆裝甲。

...

所以托爾失去錘子,在被姐姐按着即将爆頭,卻一秒爆seed掙脫的時候。

我們會很容易随着那首四百萬美元的BGM一起熱血沸騰——

雷神托爾,終于不再迷失成錘神。

...

所以史蒂夫叛出複聯,流浪在外隐姓埋名的時候。

胡子拉碴地一出場,我們會瞬間被帥得一臉驕傲地尖叫——

美國隊長,從來沒有背叛過美國精神。

...

你看。

表面上,是越來越強大的敵人,被一次次打敗。

但。

實際上,在持續不斷進化,又不斷被重複打敗的,并不是敵人。

幹脆明說吧——

漫威的超級英雄們,有宿敵。

那個宿敵,一直以來,就是他們自己。

...

聊到這,回答開頭那個問題的答案也呼之欲出了,讓我們真正着迷的,也正是這個答案——

勝利的意義,當然不是最後勝利的那一小下可有可無的喜悅。

而是在不斷主動去選擇、擁抱、面對更強大的敵人時。

自己曾經鼓起過勇氣,對準自己的恐懼發起沖鋒。

——幹掉過那種“恐懼”,所以,他們才能超越“英雄”,升級成為“超級英雄”。

這才是“升級”兩個字的正确打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