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神女”嗎,她上節目了。

不記得也正常。

那是2018年4月的事情了,一個叫王晶晶的女孩,通過走法律程序,把一個校園霸淩的頭目送入監獄,同時,也把一件長達10年的校園霸淩事件帶入公衆視野——

溫嶺中學神女事件。

而在“複仇”成功的一年後,王晶晶本人,親自上了一檔訪談節目。

這時,我們才第一次,脫離微博上那個側顔精緻的頭像;

那個在知乎上發表千字長文,控訴霸淩者的作者;

那個勇于反擊的,“霸淩受害者模範”的形象。

看到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王晶晶。

這個節目就是——

《和陌生人說話》

...
...

有必要帶你們重溫一下神女事件。

事情,從一個“三百萬的茶杯”開始。

09年,王晶晶就讀于溫嶺中學,班上兩個男同學在打鬧中,打碎了她的茶杯。

杯子不值幾塊錢,王晶晶本來覺得沒什麼,誰知道同桌在邊上揶揄了一句:“晶晶的杯子可要三百萬呢。”

打鬧的兩個男生,一個說要賠給王晶晶,被她婉拒。

另一個,則把這件事發上了百度貼吧,篡改成:王晶晶自稱杯子要三百萬。

就這一句話,開啟了王晶晶長達十年的校園霸淩史。

在娛樂項目單一的閉塞年代,一些無心學習的混子最熱衷看這樣的事。

經過一群男生的添油加醋,王晶晶不僅在溫嶺中學吧火了,甚至外校的、同區的都來圍觀她。

很多人開始嘲笑她穿着老土、用諾基亞老人機、長得像鳳姐。

就是當時幾乎是我們全市的

初中生 高中生

包括我們自己學校的人

都跑來圍觀了

...
...
...
...

非主流文化盛行時期,王晶晶曾在qq空間發表過一篇《不要忘記自己是貴族》的日志。

靈感來源于她母親的一番話:我們人窮志不窮,哪怕家裡再困難,隻要精神上高貴,我們就是貴族。

内容,本是正能量的,卻被有心人拿出來作為笑料。

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王晶晶被扣上了“神女”的頭銜,寓意——

一個神奇的女子。自稱茶杯三百萬、父母年收入幾億、小學就整容、男朋友成群。卻貌如鳳姐,衣着老土、用老人機、真是神一樣的奇葩女子,簡稱神女。

這一來,王晶晶淪為了全校的公敵。

被精神冷暴力,沒有人敢與她為伴,否則,就會被打入“神族”,遭到同樣的欺淩。

被肉體暴力,走在路上,莫名其妙就會被人拳打腳踢。最嚴重的,是被一個女生無緣無故扇了十幾個耳光。

她反擊,還被女生反咬一口,在街上大喊:“神女打人啦!快來看!”

而王晶晶在知乎闡述後,這個女生還發私信給她,對于當年的行為,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歉意——

...

不但毫無歉意,反而一副君子坦蕩蕩的作派——我沒有刻意淡化的意思,打兩個(耳光)還是幾十個都是打了。

她還被蕩婦羞辱。

名字被人拆解出來,被解讀為——五行缺日。

...

被造謠輪奸,甚至有人拿她在貼吧裡寫大尺度小黃文。

大把大把精蟲上腦的校友,在評論區伸手要“故事”。

...

一些男生逛顔色網站,發現了一個長相和王晶晶有幾分相似的動作片女優,好了,又是一個造謠好素材。

吓?神女下海了?

...

被“朋友”欺騙。

這期間王晶晶也不是一直孤獨,不斷有人假裝要和她交朋友,實則把自己當成“卧底英雄”,主動和王晶晶接觸後,套取新的“娛樂素材”。

一個漂亮女生,就聲稱自己看不過别人排擠王晶晶,想和她做朋友。

結果呢,在微博上全程直播和“神女”逛街的過程。

...
...

吃人家的,喝人家的,還滿口侮辱性言論。

但,這還不是最過分的。

其中有一個男生,表示很欣賞王晶晶,和她聊了很長時間。

突然有一天,男生提出想看她的私密照。

為了挽留這個生活中唯一的“好朋友”,王晶晶發了一張穿着内衣的照片給他。

誰知道,這張照片,成了這個男生最大的“戰績”。

由于套到了神女的“不雅照”,他甚至成為了霸淩群體裡最大的英雄之一。

...

也有人留言洗白“他們當時隻是孩子,你小時候就沒有一次嘲笑過同學嗎?”

抱歉,飄飄沒有過,且一直很怕和那些既惡又無知的“孩子”打交道。

因為無知,所以無畏,所以會将惡作得雲淡風輕、不以為然。

給别人造成巨大創傷後,他們自己甚至從未放在心上——

包括私放照片的男生在内的所有主要霸淩者,哪怕在今天,在時過境遷、且心智都發展成熟的今天,都沒有任何歉意和悔意。

對于這次不雅照事件,男生後來的回應,真是“四兩撥千斤”——

“小時候調皮。”

用四兩的油膩,撥掉千斤的廉恥。

...
...

可見,歲月的洗練,對于這幫人來說,毫無意義。

并不是每個熊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人。

...

《和陌生人說話》,是一檔輕體量人物訪談節目。

飄飄一直很喜歡看訪談節目。

因為它給予了個體話語權。

每個被大衆注視的群體和個體,如果失去了話語權,就很容易被異化。

而作為有着長達10年的被霸淩史的王晶晶,又何嘗不是被異化、妖魔化了10年呢?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你所處的環境裡,全都是人,卻沒有一個人把你當人。

不是人,那是什麼?

一個大反派的符号。

甚至,一個怪物。

被妖魔化了之後

我就不再是一個人了

我就是一個符号

或者說一個怪物

...
...
...
...

什麼是怪物?

沒有人類的行為邏輯、沒有人類的基本道德、沒有人類的正常感情,你可以想象到的關于醜惡的形容詞,都可以肆意安到她身上。

愚蠢、虛榮、拜金、輕浮、淫蕩、惡毒、小氣……

她成了一張白紙,一張由衆人塗抹上最醜陋的顔色,再因為這些人造醜陋,而理應受到踐踏的白紙。

陳曉楠問:所以他們都不會去考慮你的感受嗎?

...

不會,沒必要。

不會有人去體會你的感受的,所以對你做再過分的事,都可以。

因為你是怪物,怪物沒有痛覺。

歐洲中世紀女巫屠殺潮時,教會出版了一本獵巫專業書籍,《女巫之錘》。

書中,有一個說法是:由于女巫受到了魔鬼的庇佑,所以對疼痛不再敏感,于是人們可以對她們随心所欲地施行各種酷刑。

人類的行為邏輯總是這麼奇怪,他們可以造神以宣洩狂熱的跪舔情緒,也可以造鬼來宣洩惡毒的毀滅情緒。

很多人還會質問,為什麼被霸淩者要選擇“失語”?

嘴長在你自己身上,為什麼不奪回話語權?

一開始,生性驕傲的王晶晶也是這麼想的。

于是她選擇去辯解、去和嘲笑她的人解釋、最後甚至破罐破摔,選擇撒謊。

但無論是哪一種,無論她說什麼,最後都會被惡意曲解。

被嘲笑龅牙,她解釋自己小學就整過牙,被扭曲為自稱小學就整過容;

被造謠暗戀班上的男生,她氣急敗壞說:“我不喜歡他,我又不缺男朋友!”

被扭曲成自稱有很多男朋友。

...

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撕破她虛僞的炫富假面,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确的氛圍。

于是你一拳我一腳,大家都急切地把自己加入這個意淫出來的正義聯盟。

團體欺淩成員,大多有這種制裁“醜惡”的心理機制。

《人間失格:假如我死了的話》裡,霸淩男主大場誠的小團體裡,曾被霸淩過的武藤,也用這種方式鼓勵小團體把霸淩目标轉移到大場誠身上。

帶同樣的東西(鋼筆),插在口袋

(這是)好朋友的象征

對呀,一起協力打倒敵人

大場誠可說是個敵人

...
...
...
...

話語權,隻有向對自己無偏見的人行使,才有意義。

但,僅僅是無偏見,就足夠了嗎?不見得。

王晶晶也曾對她的父母求助過,但,得到的回答是——

“同學不喜歡你,你怎麼不反省一下你自己?”

...

不理解,不傾聽,對他人的痛苦過于樂觀,對于正在經受絕望的受害者來說,同樣是種傷害。

講述人性的脆弱黑暗與校園霸淩問題的電影《告白》中,有這麼一個情節。

少年A和少年B惡作劇謀殺了森口老師的女兒,老師為了複仇,就是利用了受害者這一心理弱點,把少年B徹底逼入絕境。

...

森口老師謊稱在少年B的牛奶裡注入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使其感染了HIV。

少年B從此休學在家,并且成為被班裡同學鄙視的對象。

新上任的班主任維特,是一個天真而不夠敏感的熱血笨蛋。

森口老師讓維特每周去探望一次少年B,用熱烈的行動和樂觀的雞湯語言鼓勵他。

...

然而, 維特看似善意的舉動,不僅成了班裡同學傳遞對少年B的惡意的載體;

他強烈而霸道的樂觀情緒,還助推了少年B的悲觀情緒。

最終,陷入絕境的少年B,親手殺了自己的母親。

...

陰霾不會因為幾縷隔靴搔癢的日光,就被輕易驅散。

人類的悲喜不相通時,旁觀者覺得吵鬧,而悲哀者隻會更悲哀。

...

盡管如此,比起體諒受害者或制裁施暴者,更多人還是傾向于在受害者身上找原因。

當王晶晶向外界叙述她被輿論暴力的痛苦時,她得到的反饋是——

“你不理他們不就行了。”

...
...

而不理會霸淩者,霸淩者就會覺得自讨沒趣嗎?

太天真。

被霸淩初期,受害者大多也會認為“沉默”是上策。

但這種想法的本質,就是把校園霸淩這件事想得太兒戲了。

大場誠:

隐瞞起來,是最好之策略

絕不能再鼓起他們的遊戲興緻

這是我本能的直覺反應

...
...
...

很多人提出過疑問——

什麼樣的人,容易受到校園霸淩?

...
...

看起來老實的。

是的,老實的,話少的,不敢反抗的。

如果我們本就是因為“沉默”而被壞人盯上,那麼持續沉默,也并不能使現狀改變。

除了沉默者,其他容易遭到校園霸淩的,也都是這類不敢反抗、或反抗力很弱的——

胖子,被打也跑不快的;

家庭條件不好的;

不合群的,性格孤僻的;

特征明顯的;

不受老師待見的……

我們看過幾百篇這樣列舉“被霸淩者特征”的文章,卻很少有人列舉,實施暴力的人會有怎樣的特征,怎樣的毛病,怎樣的問題。

...

這些列舉,如果能幫助家長及時發現孩子受到欺負,那還算是有用的。

但,這樣看問題的姿态,仍是讓人反感的。

當不公正的社會現實擺在眼前時,為什麼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要求受害者去改變?

提出這類問題,其背後的邏輯,和“你穿得那麼騷,活該被強奸”有什麼區别?

跟父母從小向女孩灌輸“關于強奸的一百種規避知識”,卻無一個父母教育男性,如何尊重女性、保持不冒犯的距離、人權永遠大于獸性等等基本常識,有什麼區别?

以至于,當強奸受害者有罪論,多次被觸目驚心的性犯罪新聞推翻,霸淩受害者有罪論的邏輯,卻依然堂而皇之地存在。

因為比起讨伐施害者,責難受害者明顯更省事不是嗎?

近幾年,還出現了很多研究霸淩者心理的文章。

認為校園霸淩者,往往也有脆弱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郁、自卑,因此才會形成不正常的攻擊性人格。

甚至還有人提出,不能把霸淩者和被霸淩者割裂開來。霸淩者往往都有被霸淩的經曆。

但,這些研究存在的意義,不是幫霸淩者開脫,而是弄清楚霸淩背後的心理機制,以更好取締這種不公正的社會現象。

《告白》中,女學生美月,與謀殺了森口老師女兒的兇手——少年A成為朋友後,了解了少年A的痛苦的童年經曆,開始對他産生理解和同情,甚至因此原諒他的罪惡。

修哉隻是太寂寞了

他是想吸引媽媽注意

希望離開、抛棄他的母親肯定他

所以才會……

...
...
...
...

話沒說完,森口老師就撲哧一聲笑出來了。

任何個性的脆弱和心靈上的苦痛,都不足以成為你傷害他人的理由。

森口老師太明白了,導緻少年A不斷作惡的根本原因,不是他的痛苦,僅僅就是他内心的“人之初,性本惡”。

而最終,“體諒”少年A罪惡的美月,也被少年A親手殺死。

質問受害者的缺陷是愚蠢,從人道主義角度去為惡者開脫,更是盲目地聖母。

對于一樁案件,讨論動機絕對是有意義的。

但動機探尋,不該是“求愛被拒”“看她不順眼”“他娘娘腔”“她又蠢又胖”這些淺表且主觀強加給受害者的東西。

所有的校園霸淩,本質就是一場大型的、純粹的作惡,人們制造出一個怪物,用以宣洩人性之惡,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