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年前,《2001太空漫遊》剛上映,斯坦利·庫布裡克收獲了一片噓聲,慢節奏、扁平化的科幻,實在太過非主流。盡管在接下來的4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2001太空漫遊》獲得多項提名并拿下最佳視覺效果獎,但在民間,這部電影一直被诟病着。

...

進入新世紀,《2001太空漫遊》被賦予哲學和神學視角的解讀,人們發現,或許在科幻背後,庫布裡克有更多想要表述的東西。于是電影和它的導演走向了輿論的另一個極端,任何一部科幻電影的片單上,《2001太空漫遊》都位列頭部。

無獨有偶,庫布裡克的另一部電影也命途多舛。

剛上映在美國被定級為X,後來降為R級,在英國更是被封禁近30年,直到庫布裡克去世後才得以公映!

這部電影,就是我們今天要讨論的,史上最著名的禁片之一——《發條橙》。

...

Orange在馬來語中,有“人”的意思,所以“發條橙”可以直譯為“上了發條的人”,這樣翻譯過來,電影的内容也就不難猜了。

主人公Alex是一個問題少年,性、暴力、毒品,他都有研究。

...

傍晚和手下去奶吧喝含有毒品成分的人奶,興起後就尋求宣洩——他們痛打街邊的流浪漢,和另一個欲強奸少女的幫派大打出手,之後一路飙車,侵入一位作家的家,肆無忌憚的打砸,并當着作家的面輪奸了他的妻子。

事了之後他們揚長而去,沒有任何負罪感,第二天如是重複。在他們看來,惡不是惡,惡隻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

在如法炮制的一次入侵中,Alex失手殺了女主人,在逃跑的時候遭到手下設計,被捕入獄。

Alex面臨14年的監禁,為了獲得減刑,他參加了監獄裡的“厭惡療法”,厭惡療法是針對暴力犯罪的改造實驗——強制給罪犯觀看大量色情、暴力的内容,久而久之,罪犯會對此産生厭惡,進而失去作惡的能力。

...

從這裡開始,電影真正要探讨的東西逐漸浮現。庫布裡克通過《發條橙》向觀衆抛出一個問題——沒有自由選擇的善,真的是善嗎?

表面上看,厭惡療法從生理層面上,給予作惡者不适的反饋,讓他們餘生裡,隻能向善,無法做惡,值得推薦。但實際上呢,這群喪失作惡能力的人,并不是自發的選擇向善,厭惡療法剝奪了他們選擇的權力,除了與人為善,他們别無選擇,這樣的善,本就是反人性的。

無法選擇的極善,和自由選擇的極惡,一樣令人不寒而栗!後者讓世界變得無比糟糕,而前者讓人不再是人,成了上了發條的機械。

...

在接受厭惡療法之後,Alex成為了一個“好人”。重獲自由的他如同換了一個人,對人客客氣氣,遇到惡的行徑就會不由自主的惡心,面對不公的待遇,也笑呵呵的接受。

在出獄後不久,Alex就遇到了曾經的手下,如今他們一個個都已洗白,成為身穿制服的警員。他們譏笑被改造的Alex,然後對他拳腳相加。

...

我們可以看到,被改造者無法做惡,不代表惡消失了。Alex不作惡,依然有人作惡。

根除惡,改造個體隻是一個天真的想法,最主要的,是要改造滋生罪惡的環境,大環境充滿無序和罪惡的話,讨論善與正義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發條橙》整部電影的内容其實是比較簡單的,整理出來就兩個點:

1、剝奪人選擇惡的權力,不等于他是善的,他隻是被上了發條,做不得惡

2、通過剝奪個體選擇惡的權力,對遏制惡行本身意義不大,大環境不好,惡就會一直在

...

當然,這部電影除了故事,還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細節。

首先是多次出現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配樂,電影中的Alex是一個狂熱的貝多芬迷,所以在多個暴力、性行為的場景中,都有《貝九》作為配樂。

令人發指的惡行和激昂的《貝九》結合,有一種詭異的協調,但同時,也帶來了亵渎古典的質疑。

...

之所以産生這種質疑,是因為很多人認為Alex這種渣滓,是不夠格欣賞貝多芬的,但事實并非如此——希特勒和不少納粹高級官員都是古典音樂的擁趸。庫布裡克的用意在此:具備高級審美的人,不一定就是好人。惡人,不一定都是惡趣味。

...

庫布裡克的暴力美學,在《發條橙》中也得到了淋漓盡緻的演繹。

電影開端,Alex帶領手下和另一幫派械鬥,演員誇張的肢體語言伴随羅西尼的歌劇《鵲賊》,給我一種劇場演出的觀感。

可以看到,在暴力美學的诠釋上,庫布裡克和昆汀有不同的思路。

昆汀的暴力美學,是炫酷的長鏡頭和飛濺的血漿,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快感。而庫布裡克,用慢鏡頭捕捉細節,營造劇場的效果,用現場感刺激觀衆,令觀衆獲得愉悅的觀影感受。

...

鏡頭語言的靈活調度也為《發條橙》增色不少。

上述的械鬥戲中,用慢鏡頭,找細節,讓影視作品中司空見慣的械鬥變得豐富,有了現場感。

後面Alex和兩個少女的3P戲中,用快鏡頭完整的呈現了全部過程,令人叫絕——一般這種戲,導演都會選擇點到為止,留給觀衆無限遐想。當然,也有正常演出的,但這往往會給電影帶來不好的輿論。

庫布裡克則取了個巧——該有的都有,但又不至色情,反而這段“極速3P“,加深了電影的諷刺意味。

...

《發條橙》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充斥全片的性元素。

奶吧、Alex的卧室、被害人的家……在任何室内場景中,都可以看到性元素,片中更是多次出現性愛、強暴的戲。

這些性元素,是70年代朋克文化施加的影響,也暗示了全片的内涵——這是一個群體強奸的時代,Alex這些惡人是強奸者,也是厭惡療法下的被強奸者。

...

回過頭來看整部電影,庫布裡克以極高的導演水準打造了一部超越時代的作品,他抨擊權力對個體的洗腦,批評通過剝奪自由帶來的反人性的“善”,這些批判,放在任何時代都是有意義的。

另外,電影也帶來了關于科學和倫理的反思,當人類的科技發展到可以改造個體生命的時候,倫理還重不重要?這種反思,在半個世紀前,或許無關緊要,但在已然發生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當下,則顯得尤為重要。

...

好的作品,總是超越時代的,它能從時代的囹圄中突圍而出,向遙遠的未來發問。《發條橙》無疑是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希望大家都能看到!

更多精彩影評,請移步公衆号《尺度電影》